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后,已经进入了后非遗时间和空间中,同时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征的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更是"文化中国"之于世界的一种民族国家认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我国的发展极其重要。傩仪身体语言作为我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对其保护和传承,本文为了能够让大家明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祁门傩舞为例探究后非遗身体语言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渗透到了文化领域。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模式。当代人们对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基于此,本文在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对我国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流通发展模式进行论述分析,并以甘肃庆阳香包为例来提出发展路径,通过新媒体广泛应用的大环境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完整,就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必须。在我们的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大局下,在全球文化加速文化碰撞与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我国各级文化不骂你和文化工作这的重要职责。本文就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的职能、特点,以及对国家级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和问题加以阐述,说明非遗活态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287-289
以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对这些世居少数民族中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描述,提出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存在公众观念滞后、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文化自觉与公众参与程度等问题,以期对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探讨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剖析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并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基于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打造"非遗+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建立商洛花鼓旅游生态园区、开展文化实景演出、开发非遗文创旅游产品等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传承人具有"核心"地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载体和群众基础。屏南平讲戏作为古老剧种,历史悠久,曾在闽东北地区红极一时,但如今正走向消亡。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承人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访谈及文献研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讲戏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平讲戏的历史由来,传承的现状及问题,并从个人及家庭、平讲戏自身、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实现继承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历史上曾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荟萃、古老文明错综叠压的区域.环塔里木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魅力,与其地域特点、独特与多样的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新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0多个项目及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09个项目,环塔里木地区均有涉及,部分项目的重点研究区域就是环塔里木地区.近年,我国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不少的困境.本文试图在分析环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介绍了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探讨其发展对策,并建议该市:(1)收集与整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着重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领衔申报砖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实现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双重保护;(5)重点建设通城县麦市镇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7)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8)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产业;(9)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  相似文献   

9.
张新词 《农业考古》2012,(6):335-337
浚县"泥咕咕"是中原地区原始鸟崇拜的物化形态,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设置了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俗称"国保"项目。产生于农业文明与民俗活动中浚县泥玩——浚县泥咕咕被列为"国保"项目之一,民间艺人王学锋等  相似文献   

10.
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农村,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日益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在农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在农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受到冲击,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平台。本文以胶东面塑为研究对象,概述胶东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保护和传承胶东面塑艺术的意义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现阶段我们要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统一,从而实现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旅游项目的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首要途径,但是在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一定的矛盾和难题,文章就主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影响以及开发路径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尔沁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分析了科尔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现状,并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图书馆的发展等3个方面论述了科尔沁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武夷岩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武夷岩茶及相关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加。本文首先全面梳理武夷岩茶的概念分类、历史发展及制作技艺演变过程,在此复原基础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讨论岩茶技艺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认为武夷岩茶是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史的重要组成,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重视对岩茶制作传承人及其技艺的保护,重新塑造和挖掘武夷岩茶及其技艺的现实价值与生存空间,通过文化的再生产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经济利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黄春玲  李婷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0):170-172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一直以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探讨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及产业化发展,旨在使之成为发展保定经济的现实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所在。甘肃庆阳香包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对庆阳香包产业化实践的分析,从项目组织管理层次提出市、县、乡、村、农户等五级项目组织管理模式,从基层项目组织实施角度提出了3种项目组织结构,并结合项目组织环境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民俗文化产业化项目组织建设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峥 《河南农业》2014,(2):61-62
内乡宛梆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戏曲艺术,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的推动下,如何发展宛梆的艺术魅力及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促进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存储大量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信息的隐形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正逐渐遗失,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多元格局也日渐衰微。而高校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构筑历史发展记忆与收藏遗失文化的殿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扬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利用这种独特的优势,在新疆南疆这个具有丰富文化多样性的民族地区,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展馆发挥了它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扬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如何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安徽省经济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在非遗传承工作上不断发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非遗保护实施细则,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资金、创新、产业化、消费这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因素入手,搜集第一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武强年画历史悠久,产生于宋末元初,明、清两代最为鼎盛,畅销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十几个省。战乱导致武强年画业迅速萎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强县40家画业作坊合并为武强画厂。1985年,建立了武强年画博物馆。1993年,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2006年,武强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康英勤先生,挚爱年画的创作与传承,更有许多作品闻名于世,2008年6月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