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沟域经济是一种新的山区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总结出北京发展沟域经济的生态建设驱动、特色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业带动、水域建设启动、创意产业、多产业综合发展的6种发展模式.并针对沟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抵御、规模经济、经营理念、环境保护问题,从规划、区位特色、企业参入、农民合作组织、人才建设、设施和农业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沟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与优化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军  陈俊红  杨巍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9):216-219
沟域经济增长不仅伴随着产业结构变化,也发生着经济空间上的分异.分析沟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现状和空间分异规律,可为完善沟域开发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依据.采用调研数据,分析了典型沟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并构建空间分异指数,对空间分异程度进行测算.研究表明,沟域间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存在差异,除第三产业外,其他各产业产值水平的空间分异程度不大.按照经济发展地域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北京沟域经济发展应充分发挥增长极的辐射效应,以点带线、以线及面,并在不同层级阶梯式地推进点-线-面发展模式,最终形成沟域经济发展的网络结构,带动山区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关于沟域经济发展契机、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与困境的文献发现,沟域经济发展有效带动城市郊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但是过度开发、管理水平低下和各方利益失衡等问题也造成了沟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此同时,无论是政策文件、项目开发还是学术研究都忽略了沟域经济发展中农户主体性的发挥和他们如何有效参与沟域发展等问题,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沟域经济"是北京山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通过分析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探讨沟域经济的定义和特征,总结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最后针对北京山区沟域经济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北京沟域经济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陈东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068-14068,14070
在分析郑州市沟域经济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对郑州市沟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发展沟域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北京山区发展现状与沟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北京山区发展的现状,阐述了沟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成效与特征,并从创新沟域经济发展机制、推行沟域经济新型发展模式、加大对沟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等方面开展了促进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认为沟域经济是一种新型山区发展模式,它开辟了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秦巴山区沟域农林产业、沟域矿产工业以及沟域旅游产业的现状,梳理沟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农林产业规模小、工业发展受环保约束以及沟域旅游开发水平低等问题,最终提出需要将沟域农林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沟域工业发展与循环经济结合、沟域旅游产业与全域旅游结合的经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素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321-8323
沟域经济是新型山区农业发展模式,北京市昌平区具备发展沟域经济的良好优势。该研究介绍了昌平区发展沟域经济的主要做法,从发展意识、管理机制、产业链条等方面分析了昌平区沟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多部门联动综合谋划、集合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产业融合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185-187
针对山区农村资源和沟域经济发展特点,以"抚顺苏子生态谷"生态休闲农业园区为例,分析了沟域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思路和重点功能区规划。阐明了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对构建沟域经济高效发展模式,促进山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我国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彭文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495-6498,6506
立足大都市及其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分析沟域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诉求、社会经济驱动,探讨大都市山区沟域经济发展趋势。研究认为:大都市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应高度统筹发展,山区沟域经济应纳入大都市发展规划,由二元结构型、资源型、粗放型、农户收入型向都市山区型、市场导向型、低碳集约型、产业型沟域经济发展。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配套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切实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高速公路边坡侵蚀沟的发生、发展规律,该文选择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固原立交2.5 km的范围作为研究区段.在2006年6—8月间,根据不同公路边坡类型和防治措施,设置6个观测小区,采用体积量测法,实地调查公路边坡侵蚀沟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降雨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沟蚀量与降雨量并没有显著关系,而与平均降雨强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平均降雨强度只有大于9.47 mm/h时才有可能发生沟蚀,而且平均降雨强度越大,产生的沟蚀量越多;当平均降雨强度相当时,降雨量越大,产生的沟蚀量也越多;六棱砖防护措施能防止边坡沟蚀的产生,拱形框架梁防护措施能够很好地控制边坡沟蚀的发育;在同样有六棱砖或拱形框架梁防护下,结合植物措施后,其防护效果更佳.弃土场边坡侵蚀沟发育最为剧烈,一个雨季产生的沟蚀量达9 779.55 t/km2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圣水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圣水小流域为主体进行试验与示范,开展了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半山区综合治理模式———低山区模式、丘陵台地区模式和河谷平原区模式,同时提出了半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圣水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控制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方面初见成效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半山区小流域开发建设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与统一,在半山区及其类似地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农户居住区位选择的环境和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户是农村居民点中重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农户居住空间系统演变内在机制的研究,需从微观角度对农户居住区位选择演变以及相关居住活动行为进行分析。本文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政策的外部区域发展环境和农户的生存、生产、发展、生活需求的内部居住行为响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户居住区位选择的因素;从居住空间偏好、建筑和迁移成本、政策引导方面,探讨了农户居住区位选择决策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根据统计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对2005—2014年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组内经济差距贡献率比较大;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历史人文因素、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是产生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安徽省应构建创新型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政策互动机制,采取适度倾斜的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5.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俊红  吴敬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192-13196
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建立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计算并提出沟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类型。  相似文献   

16.
生态建设和土地整治工程驱动黄土高原沟道土地利用及农业生产发生较大变化,为探讨其农地转换特征及影响机制,以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8个区县为研究区,选取2000—2005、2005—2010、2010—2018年3期24幅Landsat TM/OLI数据,采用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出研究区的沟道农地分布并分析其空间变化,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挖掘延安市沟道人地系统特征,探究其空间要素沟道农地的时空转换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近20年延安市沟道农地呈现发散式分布、阶段性扩展且总体波动式收缩趋势,重心整体向北迁移;加入时间序列坐标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在沟道农地转换研究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社会经济因素是近20年延安市沟道农地转换的主要驱动力,且影响效应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延安市沟道农地转换的不同驱动因子系数时空分布各异,人口因子和坡度因子的作用强度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地均GDP因子高值分布区在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形成“核心边缘”的漏斗状格局,其变化趋向于核心“流动”。黄土高原沟道农地发展变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地区本底差异及不同的行为主体促使沟道农地发展变化趋于不同方向,但根本上均受国家及区域重大发展政策导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本家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67-6170
从定量角度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及产业发展的作用,考察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介绍了国外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及其特点。最后,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土峁状丘陵区树木引种及小流域治理树种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乔、灌树种34科67属114种276个品种在黄土峁状丘陵区进行筛选、驯化,通过20多年的观察研究,在兼顾经济和水保效益的情况下,鉴选出适宜当地发展的树种16科32属47种106个品种,并提出黄土峁状丘陵区防护林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