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生态文化理论的知与行1.生态文化内涵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广义的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自然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化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在这个定义中:核心是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目标是实现"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生态意识、价值取向、社会适应是生态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和必备条件。生态意识——追求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的发展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价值取向从社会、人际伦理向生态价值的转向。它要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使社会发展控制在确保生态平衡的范围之内。因而,生态伦理可以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创新平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因此,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探讨教育创新理念,尤其是探讨我国高等教  相似文献   

4.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化的目标选择生态文化的发展之路,发展生态文明,既是哲学和文化发展理论的突破,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呼唤。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三重价值的全面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在本质上是现代工业文化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文化危机的集中表现之一,要克服生态危机就必须走向生态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就是要在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全球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重要特征,从理论体系上讲归为两大类,即人与人社会关系内部系统的和谐和人与自然之间外部系统的和谐。内部系统的和谐是通过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三大建设来实现的;而本质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人与自然外部系统的和谐需要通过“加强以生态建设为主,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这一根本性途径来解决。特别是对生态十分脆弱的山西来说,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65%,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文化是在工业文明时代以人为唯一价值主体的价值观指导下,人类对自然大肆占有和掠夺导致生态危机乃至人类本身生存危机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种重新的认识与选择。生态文化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创新性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要为目的文化;是渗透  相似文献   

8.
会稽山脉古香榧群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是重要的经济树种,能够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具有生态价值,有利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同时还具有承继香榧起源与香榧文化发展的文化价值,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农业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良好社会的高度重视。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主力军,其工作面对大自然,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具有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现实选择。发展现代林业需要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出发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人类必须确定正确的大自然观,全方位探讨自然的价值.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湖南林业》2012,(2):1-1
生态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对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推动生态建设,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当今,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场所。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新时期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与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  相似文献   

14.
热爱生命,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物质丰富和责任感增强中只有爱才是真谛。各种陈规陋习和惯例是压制和迫害人的自由的祸根,反对中产阶级价值观,摆脱现实社会现实文化对人的制约,喜欢简单和随意,过起了波西米亚的嬉皮生活。  相似文献   

15.
吕林 《中国林业》2010,(3):24-25
<正>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核心,以森林和文化为基本要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以生态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乡林业建设,充分发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的实质是指人类的环境意识。河南省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引入生态文化建设,旨在提出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现代社会高扬的精神旗帜,是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与林业发展相伴相生的。森林孕育了人类文明,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居于基础地位,处在前沿阵地,扮演关键角色,发挥主导作用,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林业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为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还要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重要价值的树立和传播,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为现代文明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文化价值观也逐渐形成。而新的文化价值观则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自然能否实现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于我国而言与自然能够达到和谐需要一个平衡的供需关系,尤其是我国的森林产业。森林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循环可再生的经济产业,不仅仅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整个生态文明的工程建设。本文就基于这一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我国的生态文明,以及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生态文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谐问题也受到了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价值提供了根据,也能够为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上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进而加速生态文明建设。1人与自然的裂痕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文明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