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霞 《甘肃农业》2009,(8):42-44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平凉市纸坊沟流域从1954年开始进行淤地坝及坝系建设,现已淤积坝地64.64公顷。经对坝地土壤研究表明,淤积形成的坝地土壤既非自然土壤又非农业土壤,其结构、养分及水分状况皆优于自然土壤,有利于作物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在小麦灌浆期(6月2日~7月5日)无降雨而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坝地小麦比梯田小麦单产多60.5%,达到5151.6公斤/公顷。46.4公顷的坝地开发利用,年产值99.6万元,纯收入49.8万元;淤地坝建设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作为水利部“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已正式启动,淤地坝建设重点也由单坝建设转入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坝系建设。小流域坝系中单坝的设计不同于原来的分散的单坝,必须综合考虑上下游坝的防洪标准、枢纽组成、建设顺序、淤积年限等情况,才能保证坝系的安全和稳定。结合实际,谈谈坝系中单坝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设计坝仅设有坝体和泄水洞,其上游旧坝淤积年限低于设计坝且设有溢洪道,两座坝的设计防洪标准相同情况下淤地坝的设计。按有关规范,设计坝的控制面积应为区间控制面积,但由于上游坝在淤积库容淤满后洪水泥沙将通过溢洪道下泄水洞的设计标准应按实际情况确定。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淤地坝设计时,泄水洞的设计流量应考虑上游坝的来水,即控制面积应按两座坝的控制面积之和计算;淤积库容的确定,在上游坝淤积年限内按区间来沙量计算,在上游坝达到淤积年限后,来沙量计算应考虑上游坝的来沙量。  相似文献   

3.
姚西文 《甘肃农业》2004,(10):63-64
坝地是汇集流域内径流泥沙淤积形成的特殊土壤 ,是土壤侵蚀的产物。因此坝地土壤具有与一般意义上土壤的不同特点 ,土壤结构、水分优于梯田 ,因而虽然养分含量低于梯田 ,但深层土壤的供肥性能却优于梯田 ,在梯田与坝地水分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小麦产量坝地大于梯田 ,差异明显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流域洪水特征分析 ,坝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 ,油料作物为油菜 ,在洪水不易淹没的小型淤地坝上适宜种植蔬菜作物。  相似文献   

4.
小流域淤地坝系建设目标的论证——以逛河小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永嘉  张献才  王焕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425-7426,7459
通过对淤地坝系拦泥保土、滞洪减沙、改良土壤、增加耕地面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等主要作用的探讨,对逛河小流域坝系的拦沙目标、淤地目标、防洪目标、坝地发展潜力、退耕还林(草)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等进行了分析论证,确定了逛河小流域坝系的建设目标,证实了淤地坝系在黄土沟壑区水土保持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淤地坝坝系建设是一项非常浩大和复杂的工程。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有效发挥,避免和解决过去在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新式淤地坝的技术思路。新式淤地坝包括三种,即生态型淤地坝、节水型淤地坝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并且就新式淤地坝组成坝系的相对稳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陕北神木六道沟流域的一个淤地坝为例,测定了坝内外坡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旨在探讨淤地坝对坡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植被和环境影响等因素,淤地坝并未造成坝内坡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增高,对坝内坡地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也没有明显影响,淤地坝只增加了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的水分含量;沿垂直坝体方向,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水分含量表现出从外到内线性增大的趋势;淤地坝的存在增加了坝内坡地的储水量,且不同坡位的储水量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坝内坡地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标准差与平均值、变异系数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坝外则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六道沟流域的淤地坝为例,测定了坝内外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旨在探讨淤地坝对坡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淤积达20年的淤地坝可以显著增加10 m长坡面0~13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尤其表层有机碳含量增加了2.92 g/kg,较坡外增加358.34%,差异极显著(P0.01);从坝外到坝内坡地土壤有机碳基本表现出线性增大的趋势,但极大值点出现在坝内靠近分界线处;淤地坝的存在使坝内坡地比坝外坡地相同坡位的有机碳含量均增大,上坡增加的最大,达117.36%;坝内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坝外的大。  相似文献   

8.
以六道沟流域的淤地坝为例,测定了坝内外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旨在探讨淤地坝对坡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淤积达20年的淤地坝可以显著增加10 m长坡面013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尤其表层有机碳含量增加了2.92 g/kg,较坡外增加358.34%,差异极显著(P<0.01);从坝外到坝内坡地土壤有机碳基本表现出线性增大的趋势,但极大值点出现在坝内靠近分界线处;淤地坝的存在使坝内坡地比坝外坡地相同坡位的有机碳含量均增大,上坡增加的最大,达117.36%;坝内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坝外的大。  相似文献   

9.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的地区。长期以来,群众在沟边筑坝、拦蓄洪水泥沙,淤地造田。一般中小型淤地坝3—5年即可淤为坝地。坝地土壤肥沃、耐旱、能稳产高产,比坡耕地产量高4—5倍。因此,加速修建淤地坝已成为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陕北神木六道沟流域的一个淤地坝为例,测定了坝内外坡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旨在探讨淤地坝对坡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植被和环境影响等因素,淤地坝并未造成坝内坡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增高,对坝内坡地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也没有明显影响,淤地坝只增加了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的水分含量;沿垂直坝体方向,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的水分含量;沿垂直坝体方向,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水分含量表现出从外到内线性增大的趋势;淤地坝的存在增加了坝内坡地的储水量,且不同坡位的储水量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坝内坡地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标准差与平均值、变异系数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坝外则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安塞县淤地坝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明  刘敬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64-9665
通过分析安塞县1985~2004水土保持措施中淤地坝建设中的坝地面积与该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陕西北部地区淤地坝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997年前安塞县坝地增加迅速,11年内增长了79.25%,平均每年增建坝地64.6 hm^2。同时,淤地坝建设在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稳定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结合庆阳市自1985年开展淤地坝工程建设,特别是2002年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工程建设的实施,对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及运行管理等阶段的技术保障措施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安定区称钩河坝系是2004年被列为黄河水土保持淤地坝试点项目,经过4a的实施,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显著,坝系控制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9.06%,该坝系规划设计到位,布局合理,坝系相对稳定率和淤积年限符合工程建设运行要求,水资源有效解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灌溉水源。  相似文献   

14.
试述宁夏淤地坝建设的作用及对今后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地坝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由于淤地坝投资少、见效快、坝地利用时间长、效益高,深受当地群众欢迎。通过对宁夏地区淤地坝建设作用的分析,提出了今后淤地坝建设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气候及下垫面条件的变化,淤地坝内的洪水总量及淤积量降低,运行水位低于死水位而无法利用。可对有必要、有条件的淤地坝工程进行库坝功能转换,使其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兼具小型水库的供水功能。以宁南山区典型流域为例,建立了包含工程位置、淤积速率、梯田面积比例的指标体系,对宁南山区淤地坝工程的功能划分及定位进行了研究。对定位为供水功能的工程,通过水文核算、工程改造等实现其功能的转换,使淤地坝工程兼具防洪供水功能,实现坝系水资源化,从而增加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提高水资源及工程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流域坝系建设中,淤地坝的作用非常明显,主要有:拦泥保土,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提高黄土丘陵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了农民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利于区域防洪减灾,保护沟道下游生产安全;以坝代桥,改善了交通条件.淤地坝是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提出淤地坝在坝系建设中的不足和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黄河流域地质环境复杂,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淤地坝工程能够有效滞洪削峰、保持水土、拦截泥沙、淤地造田。近些年,淤地坝建设在陕西黄河流域得到了广泛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当前,陕西省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病险坝隐患严重和基础工作欠缺等问题,应该通过加强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对淤地坝建设规划实行统一管理,加强淤地坝建成后运行期的管护,加大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现有病险坝的维修与维护等措施,加强淤地坝建设,充分发挥淤地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合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淤地坝观测,分析了小流域淤地坝拦沙量和坝地增产效益。结果表明:5 a间,由于沟道条件差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淤地坝拦沙量差异明显,表现为大幅度减小后小幅度增加的趋势;坝地的平均增产效益为梯田的38.48%,坡耕地的82.24%,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淤地坝建设和水土保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环县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也是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一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点 ,一直在探索农民增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上个世纪 60年代 ,环县就开始搞淤地坝建设 ,当时以群众自发建坝及零散建设为主。到 80年代以后国家投资进行骨干工程建设 ,直到现在进行综合治理 ,搞坝系建设 ,发展坝系农业 ,在淤地坝建设上逐年加大力度。截止目前 ,全县共建成大小淤地坝1 0 7座(其中骨干坝 5 7座 ,淤地坝 5 0座 ) ,工程总控制流域面积 5 63 .8平方公里 ,总库容 83 5 5万立…  相似文献   

20.
针对淤地坝减水减沙效益计算中以1.35 g/cm3作为转换值求层泥沙淤积量时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选取典型坝挖取剖面进行剖面分析,并提取每层淤积物的土样进行土样干容重测定,分析了典型坝坝地淤积物的干容重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对同一座典型坝,其坝地淤积物的干容重值并不是沿深度方向保持不变,而是沿纵向有一定的波动趋势,但波动幅度不大;对于淤积程度相似的典型坝,其干容重值接近,干容重变化幅度类似;以实测每层淤积物干容重还原层泥沙淤积量,可以较精确地对应层淤积量与次侵蚀性降雨,以此对淤积过程机理进行分析将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