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陇南油橄榄主栽品种的最适授粉配置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甘肃陇南的莱星、皮削利、城固32、九峰6号、鄂植8号5个油橄榄主栽品种的最适授粉配置选择进行了系列性的研究。经观测此5个油橄榄主栽品种的花期基本一致,均有1天或1天以上的盛花可配期,能保证品种间充分授粉的需要。3种不同授粉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以人工异花授粉的油橄榄植株坐果率为高。在此两项观测试验的前提下,对主栽的5个油橄榄品种所进行的全双列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皮削利和九峰6号、莱星和鄂植8号2个组合,正反交的植株坐果率均高,可互为授粉品种;莱星宜作皮削利的授粉品种,而皮削利不宜作为莱星的授粉品种;莱星和九峰6号、城固32和皮削利这2个组合,品种间的花粉亲和力低,不适宜互作授粉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SSR标记对油橄榄品种自由授粉的子代进行父本分析,研究品种间的亲和性,确定品种适宜的授粉树,为油橄榄建园品种配置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凉山州油橄榄园‘豆果’、‘鄂植8号’和‘九峰4号’3个品种的自由授粉子代为材料,利用12个SSR标记进行父本分析。[结果]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5~12个,平均9.08个,其中,DCA11和GAPU103A等位基因数(12个)最多。试验群体中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3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09,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675。12个SSR标记在95%的置信区间检测出父本的子代163个,占子代群体总数的79.9%,其中,‘豆果’子代44个,‘鄂植8号’47个,‘九峰4号’72个。在36个候选父本中只检测出20个子代,平均繁殖贡献率为5%,其中,大于5%的品种为:‘克罗莱卡’、‘佛奥’、‘城固32’、‘贝拉特’和‘巴尼亚’。3个试验品种所有子代均未发现自交现象。[结论]‘豆果’、‘鄂植8号’和‘九峰4号’均为自交不亲和品种。‘克罗莱卡’和‘佛奥’与‘九峰4号’和‘鄂植8号’的亲和性均较强,‘城固32’和‘贝拉特’与‘豆果’的亲和性较强。在油橄榄建园时,可以选择‘克罗莱卡’和‘佛奥’作为‘鄂植8号’和‘九峰4号’的授粉树,选择‘城固32’和‘贝拉特’可作为‘豆果’的授粉树。  相似文献   

3.
在甘肃陇南市,油橄榄孔雀斑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关,发病高峰期在4~6月份;不同的油橄榄品种对孔雀斑病的抗性不同,大多数油橄榄品种易染孔雀斑病,九峰6号对孔雀斑病的抗性最弱,莱星抗性最强;选用3种药剂进行防治,多菌灵400倍液和500倍液、百菌清400倍液、三唑酮400倍液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多菌灵400倍液在用药后5 d防效可达93.11%,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陇南地区油橄榄品种间光合能力的差异,采用低光强下的斜率法对甘肃油橄榄主要栽培品种进行了光合-光响应的测定,根据光合生理参数对各品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除城固32、九峰6号外,其它品种的光合-光响应拟合较成功。阿斯的光能利用效率最高,但是在水分和光照都很充足的条件才能高产;莱星和九峰6号光能利用效率也较高,对光照要求中等,但是对水分的需要量可能会较大;配多灵表观量子效率较高,但呼吸量也很大;科拉蒂最大的特点是低光合补偿点,低呼吸速率,而且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皮削利品种属于低表观量子效率且呼吸速率最低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正> 为解决油橄榄幼林提早开花座果的问题,我们从1978年秋季开始,对卡林、爱桑、九峰、十堰1号等生长旺盛的油橄榄幼林(栽后3-5年生)进行了环剥试验。环剥方式是:①主枝环剥(剥口宽度为主枝周径的1/10,深达木质部),②侧枝环剥(剥口宽度为侧枝周  相似文献   

6.
油茶不同品种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明6种供试油茶的抗炭疽病等级,分析油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4种酶活性,摸清油茶抗炭疽病与酶活性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活体针刺接种自然发病法评价抗炭疽病等级,采用光度分析法测试了酶活性,采用关联法分析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的相关程度。[结果]结果表明:感病指数最小为博白大果油茶26.9,病斑长度(2.62±0.40)mm,感病指数最大为普通油茶68.8,病斑长度(8.01±2.03)mm。感病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普通油茶岑软3号岑软2号陆川油茶香花油茶博白大果油茶;感病后,高抗的博白大果油茶、中抗的陆川油茶和香花油茶POD活性均较其他高感油茶品种明显升高,CAT也明显升高(除岑软2号油茶外),SOD和PPO则表现各异;防御酶活性诱导增长率、酶AUEAPC综合增长率以高抗的博白大果油茶,中抗的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增长率高于高感油茶;健康油茶酶活性与病斑大小、感病指数相关性弱或基本不相关,感病后POD、CAT、PPO均与抗性呈正相关,而SOD与抗性呈负相关,相关性均在高度和中度以上。[结论]博白大果油茶为高抗品种,陆川及香花油茶为中抗品种,岑软2号、岑软3号、普通油茶为高感品种,且感病油茶酶活性与感病指数存在明显相关,试验进一步明确了油茶抗炭疽病及其防御酶在抗性评价中的作用,为早期鉴别油茶抗病性并筛选抗病油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油橄榄产业在云南的发展,保障永仁县的油橄榄产量和品质,抽样调查了云南省永仁县三镇四乡的油橄榄各生长时期的病害,并依据形态对采集的病样标本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发现,永仁油橄榄主要有4种病害,分别为油橄榄根腐病(病原为Fusarium oxysporum)、油橄榄枝枯病(病原为Fusarium fusarioides)、油橄榄炭疽病(病原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油橄榄褐斑病(病原为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油橄榄根腐病和油橄榄炭疽病发病普遍,严重影响油橄榄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土耳其引进油橄榄品种对不同光强处理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响应,分析各油橄榄品种的光合特性及光响应规律,以Domat、Odemis、Yamalak sarisi、Memecik、Ayvalik、Cekiste、Gemlik共7个油橄榄品种自砧嫁接苗为研究对象,应用直角双曲线模型(RH)、非直角双曲线模型(NRH)、单指数方程(SEM)、双指数方程(DEM)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MRH),拟合叶绿素荧光光响应曲线(RLC_s),筛选出适合7个油橄榄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光响应模型;并利用筛选出的叶绿素荧光—光响应最优模型,分析各油橄榄品种的光合特性。结果显示:(1)5个模型拟合效果优劣顺序为:MRHSEMRHNRHDEM,MRH模型对各油橄榄品种的拟合结果与实测值更符合;(2)各油橄榄品种叶片电子传递速率(ETR)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强而上升;PSII实际光化学速率(PhiPS2)随有效辐射(PAR)增加而呈下降趋势;Memecik的ETR和PhiPS2显著高于其它品种,Cekiste与之相反;(3)Memecik光适应能力最强,Cekiste最弱。由此可得出结论:MRH是7个油橄榄品种RLC_s的最佳拟合模型;Memecik具有较好的光合特性,Cekiste的光合特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油橄榄容器育苗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油橄榄容器育苗技术研究是湖北省林业厅下达的课程之一。1986-1987年油橄榄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及荫棚内开展了不同配比的营养土与苗木生长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已培育容器苗8506株,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展油橄榄生产项目》武昌九峰油橄榄示范园及宜昌油橄榄示范园和郧县橄榄园提供了大量的苗木,按要求基本完成了试验工作和苗术培育任务。现将初步试验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继技术报告之一,介绍希腊、意大利、油橄榄病害科研概况及防治方法。在地中海沿岸油橄榄栽培区,油橄榄的主要病害有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aginum),炭疽病(Gloeosporium oilvarm)肿瘤病(Pseudomonus savastanoi),煤污病(Capnodium sp)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等,其中以孔雀斑病最为严重,引起大量落叶,从而导致树势衰弱,产量降低。黄萎病造成的橄榄树死亡是该  相似文献   

11.
油橄榄 (Oleaeu ropaeaLinn) ,又名齐墩果、洋橄榄、阿列布 ,是一种世界闻名的高产、适应性强的木本油料科树种。1 育苗技术以扦插为主 ,间行播种和嫁接。1.1 品种选择油橄榄的品种和类型很多 ,全世界有5 0 0多个左右 ,引入我国有 10 0多个 ,我国选育出近 2 0种优良品种。甘肃南部地区栽培一般可选用佛奥、卡林、贝拉、莱星、配多灵、皮削梨、皮瓜尔、俄质 8号、城固32号、城固 38号、九峰 1号等优良品种。1.2 扦插育苗1.2 .1 时间 以秋末冬初和早春为好 ,在冬季温暖或有温室条件的地区 ,秋插比春插为好 ,夏插不十分理…  相似文献   

12.
油橄榄适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点的设置1981年初,试验点设置在湖北省油橄榄重点引种区,其布局是:鄂西的巴东、鄂西南的宜昌、当阳,江汉平原的武昌九峰、豹澥、鄂州市、圻春,面积1000亩。1.2.试验材料与栽植方法供试主栽品种为佛奥(Frantoio),辅助品种有钟山24号(ZS—24)、克里(Crimean)、莱星(Lecino)等,由各试验点扦插繁育成干径约1cm、高1m的苗木,挖穴宽深1×1m,等高或长方形栽植,株行距6×7m或4×5m。  相似文献   

13.
油橄榄具有严格的适生范围,只有在最适栽培区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优越性状和特性。我国油橄榄在栽植过程中存在引种混乱、品种混杂、苗木质量低劣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油橄榄产量的提高,因此高产油橄榄品种的筛选和推广种植已经成为发展油橄榄产业化的紧迫性任务。通过对我国油橄榄适生区品种的适应性及抗性、果实产量及含油率、油品质等指标的对比研究和综合分析,形成一套可行的油橄榄高产品种筛选评价体系,为我国油橄榄适生区高产品种选植推广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优良的木本油料植物油橄榄。引入我国十多年后,已进入推广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品种,对于保证发展的数量,提高生产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正确地认识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才能使油橄榄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一、选用良种提高生产水平良种是农业“八字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品种选用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品种不适宜,不但事倍功半,甚至还会造成失败。在生产实践中,选用良种的原则主要考虑适应性(对不良条件的抗性)、丰产性(结果  相似文献   

15.
优良的木本油料植物油橄榄,引入我国十多年后,已进入推广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品种,对于保证发展的数量,提高生产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正确地认识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才能使油橄榄多怏好省地向前发展。在生产实践中选用良种的原则主要考虑适应性(对不良条件的抗性如抗寒,抗病虫,抗  相似文献   

16.
<正> 在敬爱的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我国具有历史意义的油橄榄引种工作始于1964年,当年引进油橄榄苗木一万株,五个品种,分别在我国亚热带八个省区12个引种点试验.1965年至1978年,用自繁苗木扩大了新的试种点,即有17个省市区种植了油橄榄,多数种植点陆续开花结实,产量不断提高.1980年初步统计,四川、湖北、陕西、江西、云南等省栽植有一千多万株,比原产地法国大两三倍.现在全国引进的品种已有一百多种(包括我国培育的优良实生树),奠定了我国油橄榄的发展和提高生产水平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油橄榄炭疽病是油橄榄果期主要病害之一,在陕西汉中地区普遍发生。该病危害油橄榄果实、叶片、枝梢、芽及花等不同器官,只在果实和叶片上呈现典型症状。严重发病植株造成落果、落叶、枝梢枯死,树势生长衰弱,病果含油率降低30.4—42.3%。油橄榄炭疽病病原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异名 Gloeosporiumolivarum Alm.]在陕西汉中地区尚未发现有性世代。病菌初次侵染来源为在病枯枝、病叶和病落果的旧病组织中越冬的病原体,来年经春雨浸湿产生新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布侵染危害。该病每年4月下旬在幼嫩叶尖端出现病状,5月中旬花有发病,6月中下旬果实发病,9、10月份果实进入转色成熟期,病害发生,蔓延迅速,11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多雨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室内、外接种均能发病,潜育期2—7天。品种抗病性差异可能与果实表皮细胞层次及缀密度有关,爱桑、米扎的抗病性可能受此特性所决定。根据调查,该病随着树龄的增长,病害发生有加重之趋势。冬春剪除油橄榄病枯枝,清除病叶和病果,结合使用1%波尔多液和50%退菌特800倍液防治油橄榄炭疽病效果显著。油橄榄炭疽病是由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侵染所致。该病是油橄榄果期主要病害之一。国外 Almeda 和 Gorter 曾有过报导。我国湖北、四川等省均有发生,但尚无正式研究报导,对病原、病名叫法不一,更无有效防治办法。陕西省油橄榄定植区结果树普遍遭受炭疽病危害,城固县柑桔育苗场油橄榄严重感病株造成落果、落叶、枝梢干枯,树势生长衰弱,降低果实产量,病果含油率降低30.4—42.3%。油橄榄炭疽病已成为当前发展油橄榄生产的严重问题。因此,我们从1978—1980年与城固县柑桔育苗场协作,对油橄榄炭疽病的症状、病原、周年侵染循环和流行规律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兹将试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基于SRAP标记的油橄榄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油橄榄作为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其健康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产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引种品种混乱和遗传关系不明确影响了我国油橄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油橄榄品种的遗传变异有待评估.[方法]采用SRAP技术对32个来自四川西昌市的油橄榄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5个油橄榄品种为国内育种品种,27个油橄榄品种为国外引种品种.利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得到32个油橄榄品种的基因组DNA.[结果]25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293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1.72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比率为90.75%;引物组合M5E5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最多(37条);期望杂合度(He)为0.804~0.958(平均0.89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773~0.955(平均0.884),一致性概率(PI)为0.004~0.067(平均0.024).筛选得到的25对SRAP引物扩增条带多态性好,具有更强的鉴别能力.基于UPGMA法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品种分为3大类,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为0.59~0.89(平均0.74),遗传相似性最高的2个品种(‘希腊3号’和‘配多灵’)为0.89.国内育种品种分布于不同的类群中,‘中山24’为通过‘阿斯’实生选优而来的,二者在形态学和遗传学方面均有较高的相似性,进一步证实了国内品种育种途径以及与国外品种的亲缘关系.‘哥朗米扎’与‘未知米扎’聚在一类,‘希腊3号’与‘配多灵’聚在一类,且遗传相似性系数最高.主坐标分析(PCA)显示,所有油橄榄品种可分为3个群体,累计贡献率为20.4%.UPGMA分析中的第Ⅱ类的所有品种都聚在PCA分析的Group I内,两者分析结果一致.[结论]综合不同油橄榄品种形态学(果质量、含油率、叶片形状等)和遗传学数据(育种背景、遗传相似性系数等)分析,部分引种品种的分类并未按照其地理起源来划分,而是由其遗传学和形态学数据共同来决定的.由以上结果可知,SRAP标记技术用于分析油橄榄遗传多样性简便、可靠.油橄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我国引种油橄榄品种存在同种异名、命名混乱、受外界影响存在高度的遗传变异等情况.今后要加大运用SRAP和其他一些新型分子标记对油橄榄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种质鉴定,开辟基因定位和功能鉴定新途径,加大遗传图谱构建的密度和遗传距离;将传统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寻甘肃陇南油橄榄种植产业的最适发展区域,在陇南市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和西汉水4个流域建立了13个油橄榄扩区栽植试验点(文中简称为"试点"),对其基本情况、气象条件及栽植的6个油橄榄品种的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表现进行了调查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6个油橄榄品种在13个试点上的树高、地径和冠幅表现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各品种生长表现的优劣排序为鄂植8、莱星、阿斯、佛奥、皮削利和皮瓜尔;各试点油橄榄综合生长表现的排序为,成县建村的最高,西和西高山的最低。  相似文献   

20.
油橄榄品种及品种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4年引进的1万株油橄榄共5个品种:米札(Midx)、弗奥(Frantoio)、爱桑(Ko-kermad-Elbasan)、卡林(Kaliniot)、贝拉(Kokermad-Berat)。经过13年的精心栽培,产量正在逐年上升,同时也反映出它们对新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变异性。为了进一步获得高产和扩大栽培,我们在湖北武昌九峰对这5个品种的适应性、形态特征、结实和产量特性以及开花生物学特性等作了初步研究,并进而开始了它的品种改良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