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鱼、蛙共生就是在田中种稻,水里养鱼,浅水区和田间空隙地养蛙。鱼蛙在田中活动能够起到松土、除草、除虫作用,使水稻少用或不用农药。鱼、蛙的粪便和残饵可为水稻提供养料。因而这种模式节约农药、化肥成本,生产出的粮食无污染,可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我中心3年来开展了稻、鱼、蛙生态养殖试验,稻、鱼、蛙生态养殖,每667米2产水稻500~600千克,鱼100~200千克,美蛙400~600千克,每667米2利润约为6 000元。具体技术介绍如下。1 田块标准这种模式要求稻田保水性好,水源充足。稻田内开挖的鱼沟、鱼池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美国青蛙产品的药残和养殖自身的污染,提高蛙产品品质,确保其食用安全,提高蛙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笔者通过利用蛙沟、蛙田、田埂种植水稻和鱼牧草,养殖美国青蛙和草食性鱼类,形成蛙、稻、草、鱼产业链,对开展稻田生态养殖美国青蛙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稻田养殖黄颡鱼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将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有机结合,实现稻鱼共生的生产方式。近年来,金湖县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实施中,积极推广稻田养殖黄颡鱼技术,取得了黄颡鱼、水稻双丰收的成绩。介绍了稻田养殖黄颡鱼技术。  相似文献   

4.
稻鱼蛙共生效益培增顾宏兵为了开辟牛蛙养殖新环境,摸索提高稻田农业经济效益的新路子,近两年来,江苏省如皋市雪岸乡的一些牛蛙养殖户,利用自家稻田进行了“稻鱼蛙共生”试验。两年的实践证明,稻鱼蛙综合经营,良性循环,每667m2稻田净收入可达2000~250...  相似文献   

5.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尚处于示范阶段 ,刚刚起步就显示出许多优势 ,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好模式 ,值得研究、推广。1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和条件1 1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稻田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环境 ,田中种稻 ,水里养鱼 ,田、水的空间再养美蛙 ,形成生态养殖的框架。水稻选择抗病力强 ,产量高的品种 ,鱼选择以鲤、鲫为主的杂食性品种 ,蛙选择当前养殖技术较成熟、生长较快的美蛙。在稻、鱼、蛙的种养结构中 ,以蛙为核心主体带动稻和鱼。因此 ,用灯光诱蛾作为蛙的主食品 ,蛾多的时候可作为鱼的饵料 ,蛾不足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稻田养殖美国青蛙,放养平均重50g的幼蛙,经过4个月的养殖,平均规格达250g,亩产220kg,成活率85%,水稻亩产407kg,每亩收入4818元。试验表明,稻田养蛙生态农业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为了开辟牛蛙养殖新空间,探索稻田水产养殖新路,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我们于1995年6-10月,在本市雷岸乡雪岸村4组进行了“精鱼蛙共生技术探讨”的生产试验,现报导如下。1试验条件选择透风透光、水源便利、排灌通畅的长方形稻田667m2为试验田;中稻系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9-92”;蛙种为经驯食过的上年越冬幼蛙;鱼种为鲫鱼春片。用宽1.0m的60目聚乙烯网片制成防逃网。饵料以新鲜干蚕蛹为主;肥料为一般粪肥、化肥。2技术措施2.1稻田处理2.1.1夯实田埂,在田内开挖规格为0.70m×0.70m的“田”形鱼(蛙)沟,其中图为距田埂1.20m。鱼沟…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小面积稻田养殖黑斑蛙试验研究,实现每亩产黑斑蛙986.16千克、水稻454.13千克,纯收益12510.98元/亩,且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强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取得了水稻、水产“双水双绿、稻蛙双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海洋与渔业》2008,(10):33-34
稻田生态养殖模式是以“稻鱼共生”理论和“稻田轮作”模式为基础,通过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改善稻田种养生态条件;改水稻密植为适当稀植,扩大鱼类活动空间,并改善水稻通风条件,减少水稻病害发生;选种高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确保大田水稻穗数和稳产高产;改依赖化肥生产为通过加强鱼类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以建立稻田良陛循环的生态体系,实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产品品质,实现稻田养鱼种稻,高产优质促增效,稻谷和鱼双丰收。稻田生态养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模式;二是稻鱼共生与种养轮作模式,冬闲田养殖龙虾与种植单季稻轮作。  相似文献   

10.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体系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养殖和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稻蛙共生是指在种植水稻的田块中同时养殖蛙的一种种养结合模式,其充分利用蛙的生态价值来降低稻田病虫害风险以及农药使用成本、改善土壤成分、增加稻田的产量,从而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稻蛙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中应用HACCP体系能够减少风险,进一步实现稻蛙综合种养无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最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1.
1.依据稻鱼结合方式,可将稻田养鱼方法分为稻鱼并作型稻田养鱼、稻鱼轮作型稻田养鱼和稻鱼间作型稻田养鱼三种类型。(1)稻鱼并作型稻田养鱼。即种稻养鱼在同一田块同时进行。这是比较普遍的养殖方法。根据水稻栽收手段又可将这一方法划分为单季稻田养鱼和双季稻田养鱼。单季稻田养鱼还可根据水稻成熟季节划分为早稻田稻田养鱼、中稻田稻田养鱼和晚稻田稻田养鱼。双季稻田养鱼根据鱼类是否连养可划分为双车独立种养稻田养鱼(即随着稻谷的两次裁收,鱼类也相应两次放捕)和双车速养稻田养鱼。(2)稻鱼轮作型稻田养鱼。即稻田种稻时不养…  相似文献   

12.
稻田生态养鸭养鱼是以稻田为基础,以稻田种稻、田中养鸭、水中养鱼的立体养殖模式,达到水稻高产、养殖成本低效益高的目的,稻鸭鱼生态养殖环境条件要求苛刻,日常管理要求严格,根据生态学原理处理好水稻、鸭子、鱼的关系,熟悉掌握种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谷物的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在温饱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的同时,人们对粮食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及生态农业、增效、环保等诸多概念的提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为主、兼顾养殖的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在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但出售养殖动物可增加收益,由于品质的提高,水稻的产出效益也明显增加。经过多年的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也从原来单纯的稻鱼共作向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稻蛙共作、稻鸭共作等诸多种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刺少无鳞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在稻田里养殖黄颡鱼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稻、鱼共生,种、养相互利用、互相促进,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在渔业科技人户工程项目实施中,积极推广稻田黄颡鱼种养技术,取得了水稻、黄颡鱼双丰收,受到了当地渔(农)民的欢迎。现将其主要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以来,我们对稻田养殖美国青蛙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中曾遇到了蛙病防治的一些问题,现结合其它养殖方式有关蛙病的防治报道,对稻田养蛙中蛙病防治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稻田养蛙事业的发展。1稻田蛙病的发生原因1.1环境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蛙对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和耐受能力,但如果某项环境因子变化幅度过激或超过了蛙的正常适应范围,就会诱发蛙病发生。如短时间内使美国青  相似文献   

16.
<正>稻鱼共作模式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种植、养殖相互促进、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一种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养殖的鱼摄食杂草和水稻害虫,水稻将鱼的残饵和排泄物作为肥料吸收,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改良环境,又能提升稻鱼品质。浙江省三门县为海水养殖大县,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稻田综合种养方面鲜少涉及。2016年三门县横渡镇善见村保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率先采用沟坑式进行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鱼因水较浅,面积较小,生态环境受到限制,这样日常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鱼的产量高低取决于日常田间管理,着管理不善,不仅会使水稻减产,还会使鱼类死亡。为了获得较好的养殖成效,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水位管理。稻田养鱼的水位最好控制在8~15厘米之间,使鱼能在水稻丛中畅游索饵。当水稻需要排水晒田时,水的流速不要太快,能让鱼慢慢地进入鱼沟、鱼溜中,否则鱼会被搁浅以至于干死在稻田里。稻田在浅灌和晒田之前要先检查鱼沟、鱼溜,防止淤塞,保证鱼类畅通无阻地栖息其中,平时要注意清理维修进出水口的拦鱼设备,…  相似文献   

18.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稻田水产养殖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如稻田养鱼形成的稻鱼共生系统,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陕西汉中、四川成都等地区就有记载,浙江南部的稻田养鱼具有1200年的历史。近10年来,在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稻田水产养殖出现许多新的模式,稻-鱼、稻-蟹、稻-虾、稻-蛙、稻-鳅等共作或轮作模式。这些模式吸收新的种养技术和管理技术,形成了具有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特征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  相似文献   

19.
稻田养鱼综合开发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稻田养鱼综合开发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是集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高产、低耗、高效农业为一体的集约型复合结构生产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一、稻田养鱼对水稻的增产功效及其累积效应现代稻田养鱼已逐步向加高加宽田埂,开挖鱼幽鱼肉等工程化养殖方式发展,其产出量已普遍实现亩产“千斤稻百斤鱼”,在四川德阳等地区大面积实现亩产“千斤稻千斤鱼”,最高的亩产已达到千斤稻五千斤鱼。鱼类养殖量的大幅提高,加大了对稻田环境及水稻生长的影响,如鱼类饲料残渣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大量残留使土壤肥力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20.
王树林 《内陆水产》1996,22(4):14-14
稻田鱼蛙结合养殖技术(接上期15)4.3水质管理。牛蛙要求水质清新。前期采取浅水养殖,水深保持0.5—1米,随着水温升高,7、8、9三个月水深控制在1.0—1.5米,并定期注水,保持透明度在35—40厘米。为了适应牛蛙水陆两栖的生态习性和鱼类饵料的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