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金蜜龙是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选育的杂交一代网纹甜瓜新品种。2005—2006年参加了全国甜瓜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6年10月通过全国西瓜甜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并定名为金蜜龙。(1)品种特征特性果实发育期50天。种子中等大小,千粒重31 g左右。出苗后子叶肥厚,下胚轴  相似文献   

2.
优胜者(77-10)菜豆系1976年引自美国。该品种早熟、丰产、适应性强。在北京经过3年以上的区域试验和2年生产示范已由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89年5月通过审定。 一、品种引种试验经过 优胜者(7-10)原名为Contender,由美国农业部原东南地区蔬菜育种实验室育成。中国农业科学院1976年引入,1977年我菜豆组开始试种,以后又进行了重复观察,品种的早熟性和丰产性均表现优势。1981、1982年连续2年进行了小区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产量显著高于北京地方品种黑法蓝,也高于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法国嫩荚菜豆和英国菜豆。198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3.
孙玉成  夏仁强 《蔬菜》1989,(4):20-20
鲁白8号(85—1)大白菜是山东省莱州市蔬菜所选育的一代杂交种。1986~1988年在山东省进行蔬菜新品种区域和生产试验中,以质优、高产、抗病等优点在同类品种中居首位。1989年2月经  相似文献   

4.
1988~1991年我们连续4年参加了全国秋甘蓝新品种区域比较及生产示范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供生产参考。一、材料和方法材料:87—47(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选育),87018(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选育)、秦菜3号(陕西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寒光一号(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和对照秋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提供)。  相似文献   

5.
鲜食迷你型甘薯品种——金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8年以浙73半2为母本,苏薯2号为父本进行杂交。1989年从该组合中获得74个实生品系,采用多点多次快速鉴定法,从95d(天)的秋薯圃中选出单株薯质量760g的早熟品系89—125—7,较对照徐薯18增产50%,1991年食味鉴定表现鲜食品质特优,1992年作为特优质品系参加品种比较试验,1993~1995年挖根观察,其早熟性好且产量较高,1996—1997年参加浙江省甘薯区域试验,1997年参加长江流域甘薯区域试验并进行抗性鉴定,表现中抗黑斑病和感蔓割病,2001年定名金玉。至2003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333hm^2,已成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迷你型甘薯主要代表品种和浙江省鲜食型甘薯的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三园金秋大白菜是由91—4和91—7两个自交不亲和系杂交育成。91—4是从济南西郊老腿青麻叶中选择优良单株,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具有叶片绿色,叶球高桩直筒,抗性好,性状整齐且稳定等特点;91—7也是从济南西郊老腿青麻叶中选择优良单株,经多代连续自交筛选而成,具有叶片深绿,叶球高桩直筒,抗病性强,整齐度高等特点。1995年春试配组合,同年秋试种,因配合力好,综合性状优良,于1996、1997年安排秋晚熟大白菜品种比较试验,1998~2000年参加山东省大白菜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2000~2001年参加全国大白菜区域试验及生产示范。2001年5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4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秦甘70是甘蓝一代杂种,2000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丰产性 1993~1995年在原陕西省蔬菜花卉研究所试验农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秦甘70从定植到收获70 d(天),667 m~2产量4 520.8 kg,比对照中甘8号增产16.7%。1998~1999年秦甘70连续两年参加陕西省品种区域试验,同时进行了生产示范。区域试验2 a(年)667 m~2平均产量4 788.0kg,比对照中甘8号增产15.1%。生产示范秦甘70同样表现增产结果,667 m~2平均产量4 439.9  相似文献   

8.
受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委托,由江苏省种子站和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共同主持的“全国第一轮第一年青椒品种区域试验总结会议”,于1991年11月26~28日在广西省南宁市召开。会议按东北、华北片、西南、西北片、华东、华中  相似文献   

9.
苏椒三号系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育成,于1986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对病毒病及炭疽病具有较强的抗性、适应性强、高产、稳产、果实商品性好,鲜食与腌渍兼用。1991年全国青椒区域试验,苏椒三号在中晚熟品种组中表现突出,提前一年进入生产试验,目前已推广到苏、  相似文献   

10.
优质菠菜新品种绿秋是由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选育,其生长整齐,叶片宽大,叶柄短,产量高,耐热性好。2002~2003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04~2006年参加福建省菠菜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2006年10月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绿秋。  相似文献   

11.
苏椒三号系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育成,于1986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该品种对病毒病及炭疽病具较强的抗性、适应性,高产,稳产,果实商品性好,鲜食与腌渍兼用。1991年全国青椒区域试验,苏椒三号在中晚熟品种组中表现突出,提前一年进入生产试验。我公司积极参与繁育、推广该  相似文献   

12.
优质菠菜新品种绿秋是由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选育,其生长整齐,叶片宽大,叶柄短,产量高,耐热性好.2002~2003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04~2006年参加福建省菠菜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2006年10月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绿秋.  相似文献   

13.
正大白菜新品种新早59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于2009年培育而成的一代杂交种。母本38527是2005年从商丘引进的一个早熟品种中,通过腋芽扦插,利用露地和温室交叉加代选择经过4年8代选育而成;父本38100是2003年从辽宁引进的一个早熟品种中,经过多年自交选育而成。2009年试配组合,2010-2011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2-2014年参加全国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2015年6月通过全国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2015-1-139。  相似文献   

14.
《蔬菜》2010,(2)
<正>近日,由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选育的设施专用番茄新品种"申粉998"通过了全国蔬菜新品种鉴定。"申粉998"自2005-2007年先后参加了全国第七轮番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为无限生长大果类型粉红番茄,幼果无绿果肩,中  相似文献   

15.
2002年新疆康地农业科技发展公司从德国KWS公司引进了甜菜杂交种KWS3117,经过2年的试验鉴定后,该品种参加了2004—2005年新疆甜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和2005年的生产试验,于2006年2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KWS3117为二倍体遗传单粒杂交种,标准型,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6.
胡洽  俞世敏  王朝莲  毛爱军 《蔬菜》2002,(11):23-23
一、选育经过甜杂4号母本为84385-8-3,于1984年从国外引种,是经多代自交、分离,育成的优良品系,父本N24-2是经多年筛选的优良自交系。1992年试配组合,1993~1995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1995~1997年参加北京市区域试验,1996~1998年进行生产试验,均表现出丰产、稳产、商品性好的特点,适宜露地栽培。1999年6月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二、选育结果1.丰产性(1)品种比较试验结果1993~1995年在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试验农场保护地及露地进行小区品种比较试验,随机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4.5m2,1993年对照品种为复壮茄门,1994~1995年对…  相似文献   

17.
海蜜6 号是以自交系Y0229- 205- 48 为母本,自交系Y0106- 205- 37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熟厚皮甜瓜一代杂种。2006年春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该品种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西薄洛托,2007 年参加全国甜瓜品种(光皮组)区域试验,综合性状表现较好,2008 年在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进行生产试验,同年11月通过全国西甜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截至2010 年,该品种已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累计示范推广100 hm2。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通园7号大白菜的选育经过,1992-1994年参加了全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该品种表现出早熟,高产等优点,各项指标达到了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薯叶早番茄新品种的选育经过,1991~1993年参加吉林省番茄品种联区区域试验和生产鉴定结果,该品种表现出早熟,丰产,质优等特点,综合性状达到选育计划指标。  相似文献   

20.
秋甘4 号是以CMS95100 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
本,自交系98017- 3- 5- 6- 5- 2- 2 为父本配制的甘蓝
一代杂种。2005 年配制组合,2006~2007 年在北京海
淀、延庆等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和多点试验,2008~
2009 年参加全国第6 轮秋甘蓝区域试验和生产示
范,综合表现良好。2010 年3 月通过全国蔬菜品种鉴
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秋甘4 号。目前已在北京、河
北、山西、山东、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广东、湖北、上
海等地累计示范推广100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