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布基纳法索是西非棉花四国的重要成员,是世界主要产棉国之一。本文介绍了布基纳法索棉花产业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布棉花产业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实现两国棉花产业互补。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斯坦是第一个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签订双边合作协议的国家。哈萨克斯坦也是中亚最大国家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研究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现状及中哈农业合作潜力,对推动两国农业合作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主要特点,农业种植业以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渔业资源也有一定优势。但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等。中哈农业合作有一定基础且潜力较大,农业合作机制已初步建立并以科技合作为主,两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强,农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新疆在两国农业合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基于对农业基础和合作现状的分析,本文对未来两国农业合作前景做出基本研判,即农产品贸易继续以互补性强的产品为主,科技合作以旱作节水和农产品加工等技术为主,农业投资以全产业链投资形式为主。  相似文献   

3.
中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从短期角度观察,在中国与东盟积极开展经贸对话与合作基础之上,RCEP将帮助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稳定增长,在提升贸易额的同时改善中国长期处于的逆差地位;从长期角度观察,RCEP将通过农业科技合作等方式,不断丰富农产品贸易品种,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中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注入强劲动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仍然存在着贸易不平衡、中国出口农产品竞争力较低和通关便利化水平有待提高等主要问题,现阶段中国应当着眼于从设计贸易政策、健全监管体系、搭建信息平台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不断寻求优化,以此推动RCEP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2009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启动以来,中国与巴西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农产品互补性和市场优势逐步显现。目前中国已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双方农业合作面临许多挑战,本文从产品结构、产业内贸易、农产品比较优势等方面分析中巴两国的农产品贸易状况,并对未来的发展机遇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国传统睦邻友好国家,农牧业生产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农业国际合作是中吉两国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在分别描述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贸易情况和中吉农产品双边贸易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测算1995—2017年中吉两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数(TCI),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分析发现,吉尔吉斯斯坦整体农产品RCA指数高于中国农产品RCA指数,但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的互补性较强;梳理吉尔吉斯斯坦未来农业发展战略,采用SWOT分析方法剖析中吉农业发展合作环境发现,中吉两国农业合作耦合度高,产业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在此基础上,从农产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等3个方面对未来中吉农业国际合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正>7.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节奏。完善粮食、棉花、食糖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和关税配额管理,严格执行棉花滑准税政策。严厉打击农产品走私行为。完善边民互市贸易政策。支持农产品贸易做强,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健全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抓紧制定农业对外合作规划。创新农业对外合作模式,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非洲援助由来已久,而目前更是发展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非洲双方借助中非合作论坛等对话机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贸易合作。当前,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中非农业合作提供更好的契机。选取农业投资、农产品贸易、农业援助、农业技术合作、农业人力资源合作等视角,对中国与非洲农业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了中非农业合作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健  虞昊 《农业展望》2023,(2):114-120
开展农业国际合作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中国与东盟作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自正式签署农业合作相关协议以来,双边农业合作机制逐步完善,呈现出“农产品贸易合作是核心,农业投资合作是重要领域,农业科技合作是新亮点”的主要特点,但仍然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贸易不对等、投资规模偏小和技术合作层次低等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需统筹农业开放总体布局,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合作;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推进产业标准国际互认;确保农业企业主体地位,加强投资引导与保障;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农业技术互联互通,推动中国—东盟农业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共同提升区域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合作的重要领域,其内涵主要包括对外农业援助、对外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70年来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历程可以分为初步发展、体制调整和全面发展3个阶段,农产品贸易和对外农业援助发端较早,对外农业投资起步稍晚。纵观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历程,"走出去"的整体性、以企业为主、利用内外资源市场、开展农业外交、主动性增强是重要特点,未来中国农业"走出去"要保住"中国饭碗",做到"自主可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柬埔寨睦邻友好,两国长期在农业方面互有合作.当今经济全球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加速推进,中柬两国应抢抓机遇,深化农业领域全方位合作,助推双方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简述柬埔寨农业资源概况、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归纳出柬埔寨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与柬埔寨开展农业合作的建议,以期为国内各部门、涉农企...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国家,也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国。厘清中国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是进一步加强中俄农业合作的前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5年,中国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额总体上不断扩大,其中水产品、蔬菜、水果、棉花、饲料等贸易额较大;中国和俄罗斯农产品的RCA指数均全部小于1;2013—201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相对俄罗斯农产品进口的TCI都大于1,俄罗斯的农产品出口相对中国农产品进口的TCI都小于1。  相似文献   

12.
选取农业投资、农产品贸易、农业人力资源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农业合作战略及不同地域和产品等视角,对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发现,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研究总体比较完善,但是仍有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农产品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内容。我国同沿线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农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红利逐渐显现,合作成效较为显著。在共建"一带一路"从写意画走向工笔画的背景下,持续深化沿线农产品贸易合作既是我国农业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未来沿线农产品贸易合作要着力在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上下功夫,坚持战略协同,突出发展共赢,进一步优化农业营商环境,全面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农产品贸易合作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游资炒作是主要原因.游资选择产量小、产地集中、易囤积的小宗产品,以集中控制货源、强化涨价预期、拉抬产品价格、结成价格联盟等为主要手段,不仅使得被炒产品价格急剧上涨,同时也间接带动了棉花、糖等大宗产品价格的上涨,强化了通胀预期.游资炒作对中国农产品、对贸易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其加剧了农产品出口的波动,带动了农产品进口大幅增加,加剧了农业经营风险,同时也对转变农产品贸易增长方式带来不利影响.要推动中国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也要为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政府必要的服务和扶持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零关税政策实施以来,双方农产品贸易迅速增长,但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严重不平衡,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加上东盟设置非关税贸易措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为此,应从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业合作、大力培养农业人才、鼓励企业境外投资、改善交通运输环境等方面加强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1—2016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农产品贸易合作卓有成效,总量持续攀升,商品结构日渐优化;但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发展中仍存在总体规模不足,增势乏力,格局不平衡,层次低端,品类单一且较为集中,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产业内贸易合作不足等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化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政治与经济贸易关系,明晰未来双边农业合作方向,细化合作目标与步骤,完善经济贸易合作政策,推进两国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务实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中国处于农产品贸易逆差局面,政治友好、地缘优势与资源禀赋的互补性是其合作的基础。通过剖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区域农业合作的机遇与挑战,表明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业合作的重点聚集在扩大农产品贸易、搭建农业投资平台、创新农业技术合作等领域;同时,提出推动企业联盟、打造农业国际产业链、便利化贸易环境、建立政府层面的中亚农业合作信息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直以来是我国农业的基本政策。我国农业贸易体量巨大,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目前,大豆、食糖、棉花等农产品,中国都是全球最大买家。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保障了国内供应和市场平稳运行。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包括农产品贸易在内的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相似文献   

19.
俄乌冲突加剧了国际粮食市场风险,对中国农产品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影响。在分析俄乌两国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状况的基础上,剖析了俄乌冲突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短期直接影响。结果表明,俄乌冲突将在短期内对中国小麦、大麦、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引起情绪面波动,引起钾肥原料和能源类农资产品价格上涨。基于此,中国要做好农业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经营主体与国际合作等布局工作,统筹进行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的设计安排、核心力量支持与信息渠道体系建设,推进国内外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加速农产品贸易多元化发展的全球综合布局,建立起兼具组织、预警、信息共享和措施协调的有效的农产品应急保障机制,为冲突形势下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2—201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使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进行中国与丝绸之路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长分解,并利用拓展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与丝绸之路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虽然产品竞争力在中国出口增速中贡献最大,但中国农产品对于进口国有进口替代现象,因此中国要继续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尤其对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市场更须有针对性地提高;中国双边农产品贸易建立在贸易伙伴国的农业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因此要利用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提升"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发挥双边农产品贸易潜力与农业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