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从十八大提出以来,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本文以依法治国为背景,借助法治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现存的法治问题通过法律建设,政府职能发挥,公民自我约束层面做了分析说明,同时对已有的问题从立法、执法、司法和监督机制来加以解决,促进民族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理模式”,是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政府治理模式。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与“大理模式”分不开,但现阶段仍存在着公众参与度不高、生态保护执法尚不规范、审判人员的环境专业素养不高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成本较大等问题。通过分析洱海流域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在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健全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法治文化是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灵魂和根本内驱力,但因受法治文化环境、农村法治主体、制度设计和农村执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阻碍了农村法治化进程。因此,可通过改善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环境,重塑农村法治主体,严格规范农村执法,完善"三农"立法来促进农村法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析城市森林公园旅游解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构建一个基于旅游规划与管理过程的旅游解说系统,并指出其中旅游解说使命、旅游解说愿景、旅游解说内容与旅游解说支持保障等4要素构建目标。分析了南京紫金山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现存的主要问题,建议从加强公园森林生态资源解说、建立森林公园环境解说、全面解说森林生态文化、丰富森林旅游设施解说、优化生态旅游管理解说、完善旅游解说支持保障等6方面构建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旅游解说。  相似文献   

5.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之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林高校因研究领域、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特性,其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针对性、传播生态文化的普遍性、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关键性等典型意义.农林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实现教育对象世界观、伦理观和实践观的生态转变.农林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重在通过传播生态文化,营造生态氛围;引导教育对象反思科学行为,推动实践转向;构建评价体系,规范日常行为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巢湖综合治理法治建设的根本遵循。基于此,安徽省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了符合安徽省情的地方性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执法、司法协同推进巢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但巢湖综合治理仍然还存在着法律实施不全面、司法助力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应进一步优化规划、严格执法、创新司法、强化法律监督,以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合肥最好名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一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在总体上而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但是在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因而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这一平台,加大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法治林业,是以科学、完善的林业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前提和基础,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公务人员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林业行政立法、决策、组织、许可、检查、处罚、强制、裁决等权力得到有效监督制约为关键,形成完备的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林业行业、系统、部门的各种管理、生产、交易等活动井然有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历史新阶段,建设法治林业成为一个重大的政策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近年来,我国林业法治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与国家法治建设进程总体保持步调一致,但与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要求相比,在立法完善、权责明晰、制度配套、管理改进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建议从推进林业部门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建立健全林业依法决策机制、深化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林业政务公开、推动林业行业树立法治意识五个方面,全面推进法治林业建设.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从10个方面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本文以渭源县为例,采用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渭源县生态文明发展情况、面临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表明,渭源县自1992年3月成立渭源县环境监理站以来,通过封山育林、垃圾整改等政策,发动群众力量,改善环境质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方式,从农户自己掩埋到集中焚烧或填埋,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处理方式,需增强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渭源县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为中国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战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日渐成熟,具备强大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使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而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等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比较落后,有些贫困地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想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解决农村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只有实施生态扶贫才能有效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景乾坤 《甘肃农业》2005,(11):147-148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法治起着构筑和造就社会主义政治主体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和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关系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引导和规范着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农民生态意识有待提高、生态文明行为有待养成、农村生态文明制度有待完善等三个突出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从观念意识、行为环境、制度建设这三个层次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美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生态、生产和生活"三生"同步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人与自然关系更和谐。为此必须做好土地规划,节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资源;强调农业产业化发展,使美好乡村充满活力;村容整洁宜人,基础设施完备,让村民生活舒心。如果缺少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不以生态文明为前提,美好乡村建设将重蹈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相伴生的覆辙。  相似文献   

14.
当前,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推进"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为此,通过农村生态政治建设、农村生态经济建设、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和农村生态社会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中央决策精神为指导,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6.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以ZS市为例,分析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及问题,探讨构建面向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体系。研究发现,ZS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法治建设、规划建设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在监管防治、设施完善、政策体系等方面有待加强。因此,构建面向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生态环境政策体系应积极从顶层政策与机制设计、基础设施建设、长效发展机制、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等层面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临泽县把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通过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完善基层河湖管护工作体系,兴建了一批水源工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生态补水工程和高效灌溉节水工程,着力修复水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步建立了"天蓝、地绿、河畅、水净"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利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系统化探析,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密切联系,并且在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大、生态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绿色生态产业,强化农民生态环保意识以及完善生态教育保障体系,确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281-283
透过安徽24家花炮业主起诉安徽省政府非法关停胜诉一案了解到:目前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欠完善,非法行政行为存在并造成公民权益损害;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重塑公正"审判者"的角色,保障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公民法律维权意识增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三位一体"的建设要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方针,立足政府、司法机关、公民等多元主体,保持相互平衡和一定的张力,协调法治中国建设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治理作为国家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任。加快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建设,探索完善的农村社会治理法治路径,对于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补全我国社会治理法治化这块农村短板,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