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浙春2号春大豆生育期较短(100d左右),耐贫瘠、耐阴、较耐干旱,对新开的红黄壤旱地有较强的适应性,一般单产80~110kg/667m2.现将浙春2号春大豆红黄壤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铝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25  
以浙春2号、浙春3号和9703大豆为研究材料,设置了5个铝处理浓度,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铝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铝处理(10mg/kg和100mg/kg)提高了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大豆单株的鲜重、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降低了电导率,高浓度的铝处理(1000mg/kg和5000mg/kg)的效果相反。3个大豆品种在对铝处理的反应中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豆种子萌发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浙春3号和浙春2号大豆种子萌发过程及幼苗生长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春3号和浙春2号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进,两品种间POD同工酶谱带的差异逐渐增大,在萌发14d后2个品种间子叶POD同工酶酶谱的差异较为显著。2个品种的子叶,根,茎,叶POD同工酶酶谱之间也都表现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浙春5号 (原代号6895 )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与衢州市农科所合作,以灰33作母本、78C35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后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春大豆新品种。2001年1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表现   浙春5号1999~2000年两年参加衢州市春大豆区试。平均产量分别为1731kg hm2 和2100kg hm2,比对照品种浙春3号增产5.58%和6.48%。2000年参加衢州市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74.5kg hm2,比对照浙春3号增产8.83%。该品种1997年衢县云溪乡锦桥村地膜覆盖高产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5.
南充市春大豆播种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我省春大豆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一些农民由于缺乏播种春大豆的技术知识 ,往往因烂种、烧种、烧根、土蚕及野兔食苗造成大量缺窝或断垄 ,影响了大豆高产。本文将春大豆播种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以供农民朋友参考。1 选用优质高产良种目前可供我省及我市大面积生产选用的优质高产良种有南充市农科所选育的南豆 1号、南豆 3号、南豆 5号、南豆 99及浙春 3号、贡选1号等。在播种前 ,必须对豆种进行严格筛选 ,把霉烂、皱瘪、破碎等不能发芽的豆种去掉 ,以确保豆种质量。精选好的豆种最好在播种前进行晾晒 1~ 2d ,促进豆种萌发和出苗。2…  相似文献   

6.
Fe3+浸种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卫韵  徐根娣  钱宝英  刘鹏 《种子》2004,23(4):32-34
以浙春3号大豆为研究材料,设置了8个Fe3 浸种浓度(0mg/kg,0.001mg/kg,0.01mg/kg,0.1mg/kg,1mg/kg,10mg/kg,100mg/kg,1000mg/kg),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铁浸种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不同浓度Fe3 浸种后,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单株鲜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提高,外渗电导率降低.以0.1~100mg/kg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大豆新品种吉农27号是以荷引10为母本,以吉农8601-26为父本,经品种间有性杂交,按系谱法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2006~2007年参加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617.5 kg/hm2,比对照吉林30号增产6.2%;2008年参加北方春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06.5 kg/hm2,比对照吉林30号增产4.9%.粗蛋白含量为38.18%,粗脂肪含量为21.66%.该品种2009年6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8.
快生型大豆根瘤具有生长快,菌剂生产方便,以及抗逆力强等特点,我国部分地区已推广应用。但用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接种春大豆增产效果如何?很少报道,为了使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用于我省春大豆的生产,1991年我们引进了一株快生型菌株DH432,与慢生型菌株113—2分别进行了大田接种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种:慢生型菌株113—2和快生型菌DH432株(均为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提供) 1.2 供试大豆品种:春大豆品种浙春2号(为本院作物所提供)  相似文献   

9.
密度对中熟春大豆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滴灌中熟春大豆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以中熟春大豆品种‘新大豆27号’和品系‘11-109’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18.0 (D1)、28.5 (D2)、36.0 (D3) 万株/hm2 3个不同种植密度,并对其群体上、中、下三个冠层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做了系统测定。结果表明,密度由D1增加到D2,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均显著增加;密度由D2增至D3,叶面积指数继续增加,而干物质和产量不再继续增加;增加密度明显降低植株7节以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结荚节位,降低单株粒数、粒数和经济系数;新大豆27号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叶片光合速率等对密度的响应不如11-109敏感。D2是两品种(系)的适宜密度,新大豆27号籽粒产量为5551.13 kg/hm2,较11-109高14.73%。超高产春大豆品种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对密度的响应不如高产品种敏感。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经过 30多年的大豆育种 ,培育了湘春号系列品种 ,其中 ,湘春豆 10号推广面积达 2 7万 hm2 ,对提高我省大豆单产和总产 ,推动从农家种到改良品种的更新换代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我省春大豆育种实践 ,结合大豆育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浅述了我省春大豆育种策略 ,以便指导今后的育种工作。1 育成品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湖南省春大豆育种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 ,根据不同生产时期的需要 ,采用杂交育种等方法 ,培育了 16个不同的品种 ,大致可分成以下三种类型。一类是以替换夏大豆为目标 ,选育出的湘春豆 5、6号 ,平均每 667m2 12 0~ 13…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守德农场103亩鲜食春大豆新品种"浙鲜9号"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百亩方鲜荚平均亩产980.43千克、攻关田鲜荚亩产1050.00千克,成为浙江省鲜食春大豆鲜荚亩产的"新擂主"。  相似文献   

12.
泉豆 17 是以浙 9703 为母本、南春 201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春大豆新品种,2016-2017 年参加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春大豆组区域试验,2 年每 667m2 平均产量为 155.2kg ;2018 年参加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春大豆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 147.1kg。泉豆 17 粗蛋白质含量 46.15%,粗脂肪含量 18.56%,蛋白含量脂肪含量之和为 64.71%,为高蛋白质品种。2020 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 20200001),2021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豆 20210078),适合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自治区、海南省、江西省南部、湖南省南部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13.
锌锰铜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锌、锰、铜对大豆产量和品质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锌、锰、铜在低用量时,随着施用量增加,大豆单株粒重增加;在高用量时,随着施用量增加,大豆单株粒重减少。锌和锰在低用量时,可以提高大豆脂肪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在高用量时,可以降低脂肪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铜可以降低脂肪含量;在低用量时,提高蛋白质含量,在高用量时,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合理施肥是实现鲜食大豆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对鲜食大豆提质增效作用,采用本地春季鲜食大豆品种‘衢春豆1号’为试验材料开展试验研究,设置4个施肥处理和对照,探索不同施肥量对鲜食春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大豆表型指标、荚的相关性状和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F3处理产量最高,为11 239.69,大豆品质指标中蛋白质和蛋脂总量也呈现相同趋势,F3处理蛋白质和蛋脂总量为最大,分别为42.00%和62.99%;不同肥料施入下对鲜食大豆脂肪和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而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不断增加的趋势;大豆多个农艺性状与大豆品质指标呈显著相关,各品质指标间也存在显著相关,综合表明F3处理(施肥量843.7 kg/hm2)为浙西地区春季鲜食大豆最适复合肥施入量。  相似文献   

15.
锰胁迫对野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大豆(Glycine soja)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具有生长迅速、生物量高、锰耐受能力强、能固氮等特点,是栽培大豆(G.max)抗性品种的重要遗传资源库,也是锰矿废弃地污染治理的重要备选植物。为探明该植物对锰胁迫适应的生理生化机制,本实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0.005,1,5,8,12,15mmol/L)锰胁迫下野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锰浓度的增加,野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降低,幼苗生长呈现出"低促高抑"现象,根受到的抑制高于芽;2)随着锰浓度的升高,野大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呈增加趋势,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则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3)随着锰浓度的增加,野大豆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则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锰胁迫可以显著增加野大豆幼苗脯氨酸含量,提高抗氧化系统酶活性,从而促进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播期对春大豆品种子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2013年4月至10月对四川雅安地区两个春大豆品种子粒形成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及粗蛋白质含量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表明,随播期的不断推迟,过渡性物质积累丰度(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贮藏性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呈"S"型上升趋势,说明适时早播有利于子粒早期的品质形成;而晚播会造成子粒品质下降;日平均温度作为播期中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对春大豆子粒品质形成影响较大,且呈负效应;不同播期处理对春大豆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4月11日播种时两个春大豆产量最高,分别为2 910.45和2 927.70kg/hm2,表现为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因此,结合当地的生态气候条件,综合考虑春大豆的品质和产量要求,两个春大豆品种的最佳播种时间为4月11日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等栽培措施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选用‘浙鲜9号’菜用大豆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方案,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处理对‘浙鲜9号’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肥力水平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密度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通过影响单株有效荚数进而影响产量。产量虽然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但高肥和中高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低虽然能够提高单株生产力,但会降低群体产量。因此,从经济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施肥量以N 160~180 kg/hm~2、P_2O_5和K_2O90~110 kg/hm~2,密度以18~22万株/hm~2为宜。试验结果可为‘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大豆叶片冠层不同部位氮含量及氮素光合效率的变化,以吉林省近几年推出的栽培大豆品种‘吉农40’、‘吉农41’、‘吉农43’和‘吉农48’为试验材料,在开花盛期(R2)、结荚盛期(R4)和鼓粒盛期(R6)测定叶片冠层上部、中部、下部干物质质量、全氮含量、净光合速率、氮素光合效率以及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结果表明:4个大豆品种叶片冠层上部、中部、下部的全氮含量在R2和R4期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在R6期表现为中部上部下部;干物质质量在R2至R6期均表现出中部上部下部的变化规律;而净光合速率均呈现出上部中部下部的变化趋势;氮素光合效率和GS活性在R4期则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本研究可根据大豆品种的氮含量及氮素光和效率变化规律以期为大豆产量的提高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生理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吕美琴 《种子》2016,(4):115-117
泉豆12号系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中间材料“泉系9319”为母本,中间材料“泉系923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春大豆新品种,201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2-2013年参加福建省春大豆区域试验,平均单产148.30 kg/667m2,比对照福豆310增产11.80%.2014年参加福建省春大豆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69.12 kg/667 m2,比对照福豆310增产16.80%.蛋白质含量42.41%,脂肪含量19.48%,室内抗炭疽病接菌鉴定表现抗病.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应用美国的春大豆品种比松(Beeson)、哈罗索63(Harosoy 63)、索夫400(SRF400)及国内的大豆良种穗稻黄及其选系1138-2、徐豆1号和泰兴黑豆等作亲本,采用春夏大豆进行单交和复式杂交等方法,育成春豆中熟品种宁镇1号和早熟品种宁镇2号,分别比对照增产34.7%和18.5%。种子蛋白质含量44.07%。还育成一批有希望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