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眉茶精制一般须经筛分、风选、切轧、拣剔、炒车(或干燥)、输送等多环节加工与转运。在此过程中,由于茶叶受机械力的碰撞和本身的摩擦,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碎茶。碎茶过多,降低制率,造成经济效益下降。因此,如何减少碎茶,提高制率,乃是眉茶精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眉茶精制过程产生的碎茶不仅与毛茶性状有关,且与精制过程各种作业机械性能组合顺序及操作技术等亦有很大关系。本文仅就精制机械及工艺与碎茶产生的关系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红碎茶生产中,如何多生产碎茶,减少头、片、末茶,是提高红碎茶生产效益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较粗老的低级茶青,毛茶碎茶率更低。为了提高茶头、茶末的价值,提高低级茶青的碎茶率,本人在生产单位工作时,曾作过将茶头、茶末作添加剂在初制中再利用的试验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碎茶问题是眉茶精制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精制过程中产生碎茶约占15%,在经济上是一笔很大的损失。为了减少末茶,提高正茶率,充分发挥毛茶的经济价值,本文就精制过程中碎茶问题作出探讨,供茶业界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炒青绿毛茶审评时,对外形条索园紧,完整,有峰苗等因素有严格要求。以外形定级,内质提等。说明做好干毛茶外形条索尤为重要。各档茶成条率高低影响着精制成品茶的制率高低,对提高经济效益有着深远意义。揉捻是形成绿毛茶成条率高低的主要技术关键之一。然而,迄今茶叶工作者对揉捻技术的掌握往往是单纯机械地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各档茶的揉捻标准是不够科学的。而且加压原则轻—重—轻,概念较为含糊,使操作者难以掌握运用,往往造成茶条松、扁、碎的现象。鉴于此,笔者就多年生产经验,提出浮浅之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茶叶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的一种,其提供的商品率一般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茶农主要生活来源。如何合理的制定毛茶收购价格,这将不仅直接关系到全国大约上千万茶农茶叶商品价值的准确实现,而且关系到国家财税收入和出口贸易。因此参照商品价值量和茶粮比价等因素,来制定毛茶收购价格,既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必须弄清的理论问题。回顾我国茶叶收购价格的演变过程。五十年代初期中国茶叶总公司经过长期讨论,博采群议,第一次制定和颁布了我国“五级十八等”的毛茶收购价格及与其相适应的毛茶实物标准样,在收购中并提出了“好茶好价、次茶次价、对样评茶、按质论价”的评茶定价原  相似文献   

6.
眉茶是安徽省传统出口商品,近年来质量不稳,主要表现在外形条索粗松毛糙,净度差,色泽欠调匀,身骨轻飘,下段多;高档眉茶汤色黄,中低档眉茶汤深黄显红,叶底红梗红叶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精制加工上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供商讨。一、做好毛茶进厂验收和入库毛茶水份检测工作。毛茶验收和入库毛茶水分检测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毛茶验收中,一定要将劣变茶、红梗红叶等不符合加工外销的茶叶剔出做  相似文献   

7.
毛茶加工从投料到均拼为半成品,成品之前,其正在加工的茶叶统称为在制品。在制品的处理是以改变毛茶的物理性状为主,改变化学性状为辅。因为茶叶的外形好坏与内质呈正相关,一般说外形好,内质相应也就好,所以在设计筛路时主要是从整理和改变毛茶的几何形状为基本出发点,以期生产出各种花色等级成品茶。绿毛茶加工筛路基本上为六大作业组成即:筛分、切断与轧碎、风选、拣剔、干燥、拼配匀堆。从在制品的处理程序和方法来看,在保证产品符合标准样水平的基础上,筛路越简单越好,这样既可减少碎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又能为机械化联装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毛茶审评是茶叶收购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条例规定及对照标准样茶来鉴定毛茶品质的优次,评定其等级和收购价格,并可对茶叶品质、生产起到指导、促进和提高的作用。毛茶审评的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茶价政策;关系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到茶叶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外贸、内销的信誉和需要。总之,毛茶审评是一项政策性、经济性、群众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而收购站评茶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又是保证审评正确性的关键,至为重要。但当前基  相似文献   

9.
舒绿,以“条索细紧,汤色黄绿明亮,有兰花香,滋味浓厚,叶底柔软”的品质特点,在市场上享有声誉。当前,由于制茶技术和茶园管理中存存一些问题,导致舒绿品质下降,主要表现在茶叶断碎率高。炒青毛茶的粗松和断碎,与鲜叶质量有一定的关系。据笔者在晓天茶区的粗略调查,老茶园树势衰退,新茶园采摘过度,鲜叶叶质瘦弱,老嫩欠匀,不能分级付制(客观条件不具备);这是产生断碎最基本的原因。再是制茶技术,特别是干燥技术掌握得不够恰当。如滚毛坯过于,一般均达五、六成,有的甚至达七成多,因此炒坯时间相应缩短,不能充分地理条做形,使条索松散。另  相似文献   

10.
茶叶不仅是我国人民生活的日常饮料,也是世界人民的三大饮料之一。茶叶最初发现作为日常饮料时即具备商品性质,故又称商品茶。目前商品茶的生产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茶鲜叶经加工成为毛茶;毛茶再加工为成茶;经过贮运和销售过程(如拼配、包装等),才作为商品茶供给消费者饮用。因此,从制成毛茶到饮用所经过的时间,短的几个月,一般要一年多,也有的在仓库贮藏达数年之后才出售。  相似文献   

11.
一、执行舒炒青标准样的由来我国茶叶产区辽阔,各茶区自然环境不同,茶树品种繁多,各有特点,制法不同,产品花色多样,品质也不一致。在收购业务中的毛茶标准是按产区、气候、制茶技术及毛茶品质特点等不同,分别制定的。滁县地区社队种茶从七○年才开始,国营茶场的产量很少,毛茶品质尚未稳定,标准样无法建立。当时,安徽省茶叶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关于茶  相似文献   

12.
毛茶审评是一项政策性较强,技术性较高、直接与群众见面的工作。是否执行对样评茶、按质论价的价格政策,是关系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到品质的提高和降低。近几年,我国茶叶品质的下降与毛茶审评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关系。本文着重谈谈红毛茶审评中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鄂绿茶 ZDS2000塑二青叶分筛机,是炒青绿茶“二青叶分筛散热、粗茶复揉”的技术中不可缺少的制茶机械。目前在炒青绿茶炒制中,主要采用“一滚到底”的干燥方法。这种方法炒干的毛茶,外观条索完整,碎茶和末茶减少,但条索欠紧,色泽稍暗。有少数茶场改进二青叶复揉的办法来提高条索的紧结程度,但由于二青叶水分含量较低的细嫩芽头被揉碎、造成碎茶和末茶的含量增加;同时,又因在二青中受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复揉又产生少量热量,结果易造成茶汤泛黄,香气不佳。为此,从1977年开始进行研究,经多方试验,发现“二青叶分筛散热,粗茶复揉”的方法,既可提高毛茶条索的紧结程度,又保证茶汤不泛黄,香气也有所提高。这样的毛茶制成内销茶后,均价可提高0.29~0.33元/斤。  相似文献   

14.
贵州普洱茶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一种特殊品质的发酵陈茶。原产于云南省普洱县 ,故按地名命名为“普洱茶” ,我国广东沿海和东南亚、港澳同胞习惯饮用普洱茶。随着茶叶科技工作者的多年实践 ,成功地将绿毛茶经过自然氧化发酵制成的普洱茶很受消费者青睐。现在大叶茶 ,中小叶种茶都可以做普洱茶。原桐梓茶厂厂长、中华创新发明家樊英寿同志创制普洱茶加工工艺如下 :1 原料 绿毛茶、炒青茶、烘青茶、晒青茶等毛茶及高档头子茶均可列入加工普洱茶原料。2 毛茶付制毛茶进入加工厂仓库按级归堆 ,付制。要求是老嫩基本一致 ,增进其发酵的匀度 ,有条件的加工厂亦可分筛…  相似文献   

15.
针对祁红香螺生产效率低,碎茶率高,金毫不明显,叶底发暗等缺点。本实验对萎凋时间、做形、干燥温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叶采用萎凋槽萎凋约4-8h;炒锅做形的初温为100~120℃,当茶叶含水率为55%~60%时开始做形;采用90-100℃,20min~30min将茶叶干燥的新工艺。新工艺“红香螺”金毫显露,并且碎茶率降低,提高了“红香螺”的制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建瓯县是闽北青茶主产区,现有茶园面积94000亩,年产干茶53000担。一九八三年全县毛茶收购平均担价132元,扣除实际担茶成本94元外,每个劳动日报酬仅2.60元,茶农反映:“茶价低,工钱少,搞茶不如果树好”。一九八四年由县茶叶公司、南雅乡政府、南雅茶叶站、太平大队、建瓯茶厂和安溪县大龙格大队等,成立了提高青茶品质试验小组,制订了试验方案,开展大批量闽北传统制法和小批量闽南制法试验。自四月二十六日至五月十日止,历时十四天整,总产水仙青毛茶237担,产品交当地茶叶站常规收购。总值达44082元。平均担价186元,比去年同期的  相似文献   

17.
八三年八月,根据省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对我省毛茶和成品茶的质量下降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质量下降表现在:红毛茶主要是乌条、高火、焦茶、色枯暗;绿毛茶主要是断碎、烟焦味、红梗红叶。综上所述,我省红绿茶存在着香低而不持久、味淡而不纯正。茶叶质量的下降,有栽培管理方面的问题,有机械性能不佳的问题,也有茶农在生产时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问题,影响因素很多。现就制茶机械对制茶品质的影响,略议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茶叶碎茶粉末检验中分样方法比较试验卢福娣,童宗寿(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茶叶在初精制过程中,尤其是精制的筛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碎茶粉末,这些碎茶粉末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外形的匀整美观,冲泡后使汤色深暗,香气低浊,滋味苦涩,不受消费者欢迎。因此,碎...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紫阳县红椿人民公社深阳大队第二连有0.726亩茶园,植茶三百六十三丛,58年获得高产,计产干毛茶600斤,平均亩产达826.2斤,并采收净茶籽120.8斤,亩产茶籽166斤,获得了茶叶茶籽双丰牧。这块茶园处于郭家河沟的中牛山,土层肥厚,向阳避风,茶丛较集中,树岭在百年以上。1957年产干毛茶550斤。  相似文献   

20.
栽茶、种茶,指的是栽植茶苗、种植茶籽;采茶,指的是采摘茶树上的茶叶;制茶,指的是把鲜叶制成干毛茶(也称初制);精选分级,成为精品,称精制茶;买茶、卖茶,指的是成品茶叶的买卖;品茶,多指茶的文化属性和信仰领悟;评茶,是指茶的物质特征,主要包括:色、香、味、形;喝茶,即指饮用茶叶的水浸出物溶液,即茶汤。茶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是没有任何一种植物可以比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