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近年油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中,我们总结完善了一套"两高双低"优质油菜保优栽培技术和"两高双低"优质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既实现了优质品种向优质商品的转变,又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统.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郊优质油菜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油菜高效栽培即"一菜两用"技术,是指利用双低优质油菜品种,其菜薹作蔬菜食用,然后通过再生分枝开花结实的特点,在基本不影响油菜子产量的前提下,实现油菜"一种双收",大幅度提高油菜生产效益的一项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于城郊或交通便捷的地区推广,可较好地将优质油菜生产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延长和壮大优质油菜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陈海军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5):153-153199
通过对循化县"十一五"优质油菜生产发展前景的分析,从品种、品质、产量等重要环节,提出了符合该县实际的优质油菜产业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油菜"一菜两用"技术,是指在基本不影响油菜籽产量的前提下,既收一茬优质油菜薹作为菜用,又收一季油菜籽,实现油菜"一种双收",是大幅度提高油菜生产效益的一项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于城郊或交通便捷的地区推广,可较好地将优质油菜生产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延长和壮大优质油菜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江苏油菜科学技术发展50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江苏省近50年(1959~2009)油菜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发展进行了总结。江苏油菜栽培技术发展,从总结群众经验起步,逐步研究建立了以"看苗诊断(施肥、管理实践)"为核心的"油菜‘三发’栽培技术"、以"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为路线的"油菜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和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标的"油菜保优、轻型、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等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江苏油菜品种改良经历了"甘蓝型油菜品种替代白菜型油菜品种"、"优质品种替代非优质品种"和"杂交油菜替代常规油菜"3个阶段。每一次品种更替的结果都是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是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发展引导油菜从"小作物"走向"大作物",推动了油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华杂油菜制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杂油菜(华杂3号、华杂4号)是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利用自己发现的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甘蓝型"双低"优质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被农业部定为"九五"期间重点推广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襄樊市为全国主要的华杂油菜制种基地,5年来边生产、边试验、边探讨、边总结、边完善,研究出华杂油菜制种667m2产75kg以上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将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标准化的推进,突出科技兴农,重点抓好4项推广技术。 1.优质水稻及其保优栽培技术。为适应市场需求,尽快提高稻米品质,上海市将实施《优质稻米三年发展计划》,按照计划,从2001年起以每年翻番的推进速度,到2003年基本实现本市稻米生产优质化。围绕计划的实施,农技部门将进一步加大优质水稻引种筛选力度,加快优质杂交粳稻推广,研究与优质品种相配套的生产技术,建立健全优质与高产相协调的栽培技术体系。同时,进一步开展无公害及有机稻米生产相关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 2."双低"油菜及其农艺、农技配套技术。按照《2001~2003年上海市优质油菜三年发展计划》的目标要求,以区域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为途径,加快"沪油15"等优质"双低"油菜推广,争取到2003年实现本市油菜生产"双低"化。同时,积极开展油菜直播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农艺、农技配套技术研究,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 3.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根据上海市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要求,为推进上海郊区农业标准化工作,重点配合市农艺、种子标准化委员会,进一步加快主要农作物品种种子生产技术、农产品生产技术等标准的制订实施。2001年重点突出优质水稻、优质油菜等作物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即优质杂交粳稻制种技术,优质水稻抛秧保优高产栽培技术,优质水稻直播保优高产栽培技术,优质油菜保优高产栽培技术。 4.节本增效技术。围绕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重点开发应用水稻、油菜简化农艺和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如双低油菜直播配套机械收获技术等);粮油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直接还田适用技术;种子包衣剂、新型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地区“双低”油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低油菜是指菜籽油中人体不易吸收的芥酸含量低和菜饼中对牲畜有害的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低的优质油菜。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食物结构的改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优质度要求越来越高,种植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调整油料品质结构势在必行。由于"双低"油菜是一种低芥酸、低硫苷的优良油菜品种,它不仅是绿色、保健植物油原料,而且有较高的种  相似文献   

9.
豫南地区是我国双低杂交油菜主产区之一,也是我省油料"倍增计划"项目重点实施区域.为了更好地挖掘优质油菜增产潜力、提高种植优质油菜的效益和油菜籽的品质,在目前油菜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实行种植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密度合理化、施肥配方化、管理科学化等关键技术措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油菜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我县最缺乏的经济作物。提高油菜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带动碧洲镇旅游业的发展。我站引进油菜新品种——华航901优质"双低"油菜进行试点示范。  相似文献   

11.
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号"的推广种植,既是我省优质油菜开发的核心内容,也是适应当前压粮扩经改善种植结构的需要.为配合该品种在淮北地区的推广,实现油菜优质高产,我们于1997、1998两年在泗阳县葛集乡和淮阴农科所安排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2.
豫油4号是河南省农科院油菜研究室为解决油菜生产中的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问题,采用胞质雄性不育技术育成的高产双低优质油菜杂交种.该品种1996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我国第2个通过审定的双低冬油菜杂交种,1997年被评为国家"九五"首批农作物后补助品种,并被农业部列为十大重点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3.
分析巍山县庙街镇"双低"油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建立"双低、双高"油菜优质良种繁育基地,搞好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研究;实施土壤培肥及平衡配方施肥;扶持龙头企业,建立油菜产业协会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省是我国重点油菜产区,常年油菜种植面积达1 400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优质(低芥酸、低硫甙)油菜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年种植面积已达500多万亩,在全省涌现出如霍邱、肥东、无为、望江、舒城、寿县、巢湖等一大批发展优质油菜生产的重点县市,成为全省优质油菜产业化的典型,其种植优质油菜的规模一般都已占县市油菜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一批如霍邱荣兴、芜湖金田、寿县安丰、无为江坝等油脂生产企业已涉足优质菜油的加工和产业化开发,近百万亩优质油菜被龙头企业确定为生产基地,其中"金田花”牌双低优质菜油畅销省内外,荣获1999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推动优质油菜的进一步发展,选出一批适合我地栽培的"双低"优质油菜和高油分油菜新品种,笔者特在来安县农科所试验田安排本次试验,进而比较客观地鉴定其适应性、丰产性和稳定性,并由此评价其在滁州市的推广和利用价值.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14年牟定县实施了省农业厅下达的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项目,通过扩大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品种上引进"双低"优质油菜花油系列品种进行示范推广,技术上采用直播少(免)耕栽培技术,提高农民群众油菜种植管理水平和单位面积效益,促进了牟定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油菜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1992年第一个通过品种审定并大面积用于生产的三系杂交种秦油2号的选育成功,到目前各省大面积推广的"双低"优质杂交油菜品种,我国的油菜生产已由过去单纯的追求产量转向了注重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的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方向。但是,甘蓝型油菜属典型的虫媒花又是风媒花,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优质油菜育种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加拿大率先开展油菜品质育种后,世界优质油菜育种发展迅速。至今,云南省已育出适应本地生态条件种植的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17个,为云南省优质化油菜生产作出了贡献。综述报道云南省优质油菜育种现状、高产优质油菜开发利用前景。今后,云南省将加快优质油菜育种步伐,采用多种育种手段,努力与国际油菜品质育种目标接轨,提高油菜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9.
浠水县是全国优质油菜种植历史最早的地方之一 ,也是湖北省"双低"油菜种子繁育基地之一."九五"期间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中国油菜改良项目以来,该县"双低"油菜的种植规模与效益逐年递增,已充分显示其产业优势.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双低"油菜种子繁育基地近 1 000亩,形成了从种子生产到销售的现代化种子生产经营体系. 2002年 , 浠水县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列为"双低"油菜产业化开发示范县,"双低"油菜产业化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介绍青海省气候特点、地理优势、春油菜生产现状及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提出优质杂交油菜无公害栽培技术,以期为我国北方春油菜生产区种植优质杂交油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