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优质小麦品种徐麦31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麦31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并于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属于半冬性、中熟、优质多抗品种。徐麦31在淮北麦区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5日,播种密度为10万~15万/667 m~2;早播条件下,徐麦31适当降低播种量,利于获得高产;随着播种期推迟,应提高徐麦31播种密度。施氮量为17.5 kg/667 m~2,基肥+倒2叶期追肥利于徐麦31高产形成。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响水县旱茬小麦适宜的播种量,对济麦22不同播种量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旱茬小麦济麦22在适期内播种,不同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影响有差异但达不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10 kg/667 m2播种量的小麦分蘖率强,分蘖成穗率高,实收产量均高于12.5、15和17.5 kg/667 m2播种量的产量。说明响水县旱茬小麦在适期内播种,播种量控制在10~12.5 kg/667 m2之间,并配套好相应的栽培措施,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播种期的推迟,扬辐麦4号产量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播种期在10月25日—11月1日之间以15万/667 m2左右的密度播种,能获实产450.4~477.8 kg/667 m2;如果适期晚播(播种期在11月8日—11月29日),则提高密度(20万/667 m2)才能取得较高产量,产量水平大致可以达到391 kg/667 m2以上。  相似文献   

4.
以扬农啤10号为材料,设计了氮肥用量和密度2个单因素试验,同时根据生产实践设计播期与密度的双因素协同试验,分析密度、氮肥用量及播期与密度协同等处理对扬农啤10号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农啤10号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其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所提高,在基本苗15万/667 m~2、纯氮用量18.0 kg/667 m~2下,产量最高为486.44 kg/667 m~2。在施N量为14 kg/667 m~2、基肥∶蘖肥∶拔节穗肥为7∶1∶2条件下,11月2日播种,以基本苗16万/667 m~2的产量最高;在随播期推迟适当增加基本苗的情况下,10月20日—11月14日期间播种,以10月25日播种、基本苗15万/667 m~2的产量最高,为444.23 kg/667 m~2;低密度早播或高密度迟播均不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以蒙啤麦3号大麦为供试材料,在通辽市进行播种期、密度处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通辽地区蒙啤麦3号以3月29—4月19日播种、密度以30万~40万株/667 m~2为宜;在4月4日播种,且密度为40万株/667 m~2条件下,蒙啤麦3号在通辽地区可实现理论产量422.9 kg/667 m~2。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新选育的饲料大麦品种川农饲麦1号作青贮用时的适宜收获时期及其栽培技术,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播种密度(X_1)、播种期(X_2)、收割期(X_3)和氮肥用量(X_4)4个因素在成都种植时的最佳栽培技术模式。其鲜质量产量为目标函数Y(kg/667 m~2)的数学回归模型为:Y=2 172.172 1+104.449 7 X_1-276.310 1 X_2-76.485 3 X_3-64.818 1 X_4+3.789 9 X_1~2+42.680 7X_2~2-5.377 3 X_3~2+13.234 8 X_4~2+7.778 2 X_1X_2-105.005 2 X_1X_3-2.222 3 X_1X_4+27.223 6 X_2X_3+91.115 7 X_2X_4-23.890 1 X_3X_4。全株鲜质量产量大于3 500 kg/667 m~2时的农艺措施优化组合方案为:播种密度为9.89~11.32kg/667 m~2,播种期为10月24—26日,收割期为4月13—18日,氮肥用量为10.83~16.71 kg/667 m~2。在4个参试因素中,播种期对全株鲜质量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对全株鲜质量产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
播种期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淮北麦区主推的半冬性小麦淮麦33和弱春性小麦周麦21为材料,设计10月21、26、31日及11月5、10、15日6个播种期,研究稻茬田不同播种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期推迟,小麦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播种期10月21—31日小麦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其余3个播种期(P0.01),其中播种期10月26日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淮麦33为573.25 kg/667 m2,周麦21为557.19 kg/667 m2;播种期10月21—31日处理籽粒产量高,且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有相应较高的群体质量性状,如合理的茎蘖数量及较高的成穗率、适宜的叶面积指数、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淮安市稻茬麦获得高产的适宜播种期范围为10月21—31日。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调控措施对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7,(3):144-148
通过播期、密度及栽培试验,分析不同播期、密度及栽培调控措施对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5日结合3 200株/667m~2播种,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2年平均产量达到1 517.5 kg/667m~2,产值为1 521.8元/667m~2;覆膜栽培方式平均产量为1 830.6 kg/667m~2,产值为1 831.7元/667m~2,较露地栽培方式提高270.6元/667m~2;马铃薯套种萝卜产值达到1 663.2元/667m~2,较不套种模式提高263.9元/667m~2。说明5月5日覆膜播种配套间套作栽培技术在甘肃省陇东地区能够促进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以盐城市主推品种扬麦23作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播期(10月31日、11月5日、11月10日、11月15日、11月20日),播期推迟1 d播种量增加0.5 kg/667 m2,比较扬麦23不同播期播量的生育期和部分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播种到出苗时间加长,最短7 d,最长19 d,播期对最终成熟期影响不大,10月31日、11月20日2个播期最终成熟期相差3 d左右;随着播期推迟,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最终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1月10日与11月15日2个播期最终产量由488.7 kg/667 m2极显著下降至455.4 kg/667 m2。生产上扬麦23在盐城地区适宜在10月31日—11月10日完成播种,宜控制基本苗在18万~20万株/667 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海花一号产量的影响,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不同播种密度对海花一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14 kg/667 m2为宜,基本苗18万~22万/667 m2为宜;播种期在10月28日至11月5日为佳。  相似文献   

11.
草坪禾草锈病、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草坪禾草锈病、褐斑病的发病规律,总结一套草坪管理与药剂防治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氮肥品种、不同氮素水平以及有机肥和无机肥不同比例配施,对苋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及维生素C(Vc)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品种施用复合肥最易增加苋菜硝酸盐的累积,而施用尿素最易增加苋菜亚硝酸盐的积累;苋菜硝酸盐含量随着氮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用量与苋菜硝酸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对Vc等含量没有明显影响;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配施可减少苋菜硝酸盐的累积。  相似文献   

13.
介绍福建垦区优质安全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卢翠 《园艺与种苗》2022,(2):46-47,59
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经验,阐述了低产杏园改造的步骤和方法,改劣换优技术要点及嫁接后的树体管理等,为林业科技工作者及果农生产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红茶菌饮料澄清度与抗氧化性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对红茶菌的澄清度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红茶菌饮料澄清度逐渐降低,培养5d的红茶菌饮料澄清度较好,达80%以上;但是超过5d,红茶菌饮料澄清度显著降低。(2)红茶菌饮料具有较强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e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前5d内,红茶菌饮料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随之增强;但是培养5d后,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反而发生了降低。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优质啤麦生产基地国营新洋农场在气候、生态、环境、农业机械、科技服务、经营管理、啤麦干燥与贮藏方面的诸多优势,分析了生产经营目标,提出了推广优质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重点项目:晚茬麦催芽机播、用联合开沟播种机精量播种、建立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科学肥料运筹、搞好种子更新等,展示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烤烟不同施氮量及留叶数对烟叶产量、品质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结果表明:每烟株留叶数为20片的烟叶产量和产值最高,且随留叶数的增加,烟碱含量递减;每亩烟田总氮用量在8.5—9.5kg,其中含25%左右的有机氮肥的处理烤烟产量、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9.
以郑单1002为材料,设置灌浆中后期(灌浆36 d)不同穗部及穗下不同数量的去叶处理,研究去叶后对玉米群体光合性能、冠层结构、产量以及子粒含水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穗部叶及穗部以下叶保留3~4片叶,产量不降低;去叶较多情况下表现为减产;不保留穗位叶较对照减产了12.36%,子粒千粒重下降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去叶后直接导致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无截取散射略微增加;保留3~4片叶处理,叶片光合性能表现出一定补偿效应,净光合速率高于对照处理,羧化效率略有升高;去叶处理降低灌浆后期子粒含水率,不保留穗位叶片处理较对照处理相比,在灌浆44、52、60 d,子粒含水率分别下降了8.14、8.75、17.8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不同群体结构茶园十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亩植0.4—1.2万株的范围内,建园初一、二年,随着茶树密度的增加,茶树的生物总产量和经济利用系数提高,有利于提早投产,提前收益。从种植后的第三年开始,群体和个体的矛盾日益显露,茶树表现出明显的边际生长优势;输导根增加,吸收根减少;叶片光合效率降低;个体生物产量差异显著;茶园表层土壤容重加大,孔隙度降低,透水性减弱;中下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旱季容易出现水分亏缺,因而使各处理间的经济利用系数日益接近,密植的增产效应逐年消失。从种植后的第八、九年开始,产量持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