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收获期苜蓿干燥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为包头地区优质苜蓿干草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对不同收获期(不同茬次、不同花期)紫花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的干燥速率、叶绿素的含量以及叶绿素损失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天气晴朗的自然条件下干燥,第一茬和第二茬苜蓿干燥时间为4 d左右,秋季最后一茬苜蓿的干燥时间为5 d左右,自然干燥过程中遇到降雨会延长苜蓿的干燥时间;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苜蓿鲜草的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中花期与初花期相比总叶绿素含量降低0.12~1.11 mg/g;第一茬和第三茬初花期苜蓿干草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最高,第二茬苜蓿现蕾期干草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正常气候条件下干燥,中花期调制的干草叶绿素含量是初花期调制干草的83.7%~95.0%,苜蓿在自然干燥过程中遭遇降雨总叶绿素含量损失率在83%以上,秋季最后一茬调制的干草叶绿素损失率在76%以上,调制干草的色泽整体较差。说明在包头地区第一茬和第三茬的初花期和第二茬的现蕾期调制的苜蓿干草叶绿素含量较高,色泽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不同收获期(不同茬次、不同花期)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损失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迟,苜蓿鲜草的营养品质逐渐降低|天气晴朗的条件下,苜蓿干草叶片含量损失率为30.55% ~ 38.26%,粗蛋白质(CP)损失率为22.73% ~ 25.32%,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损失率为25.28% ~ 36.22%,相对饲喂价值(RFV)损失率为25.58% ~ 36.83%,调制的干草品质较好|苜蓿干燥期间遭遇雨淋,苜蓿干草叶片含量损失率为47.04% ~ 49.69%,CP损失率为55.66% ~ 63.89%,NDF、ADF损失率为50%左右,RFV的损失率为50%以上,调制的干草品质相对较差。通过对营养物质含量及损失情况综合分析,筛选出包头地区苜蓿的适宜收获时期分别为第一茬初花期、第二茬现蕾期、第三茬初花期。 [关键词] 紫花苜蓿|收获期|营养物质|损失率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紫花苜蓿干草调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tativa L.)是为建立河西走廊地区苜蓿干草调制技术,于2004年在河西走廊地区以种植3年的紫花苜蓿为材料,对第2茬苜蓿进行了刈割时期、晾晒时间、打捆时间、翻晒对紫花苜蓿干草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干草调制成功与否主要决定于晾晒时间、翻晒和打捆时间,而调制的苜蓿干草质量主要决定于刈割时期和打捆时间;河西走廊紫花苜蓿在初花期刈割,晾晒28 h-32 h,并进行翻晒作业,16:00-17:30打捆,避开过早或过晚打捆,可获得质量好、营养价值较高并可长期贮存的干草产品.该技术的提出对我国北方地区调制优质苜蓿干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绿洲区不同苜蓿品种生长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各茬的株高、干草产量、叶茎比以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苜蓿品种株高和干草产量随着茬次的增加而降低,但品种间各茬次存在差异;生长季内3茬的苜蓿株高和干草产量WL 323和三得利表现最好。各品种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第2、3茬高于第1茬,尤其是第2茬明显高于第1茬、第3茬,而粗纤维含量则相反;而品种间在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方面则是三得利和WL 323表现最好。综合几项指标,三得利和WL 323在绿洲区表现特征最好,阿尔冈金表现不佳。从不同品种各茬次生产经济性状综合来看,第2茬的效应最好,可见,第2茬苜蓿是获得理想苜蓿干草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5.
<正>沧州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大量的降水基本集中在6月中旬至8月底,也就是苜蓿第二、三茬的收获时间,此期间调制苜蓿干草成功率极低。据统计,每年因霉烂引起的苜蓿鲜草直接损失超过1万吨发上,加工成干草的苜蓿营养价值损失也很巨大。应用苜蓿青贮技术保存第二、三茬苜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苜蓿鲜草的营养,降低因加工干草引起霉变造成的损失。一、苜蓿规模青贮试验为了能够充分地把握苜蓿青贮生产技术,我们在奶牛场进行了规模化生产试验,将技术由试验室转移到奶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沧州市气候和自然条件适合苜蓿生产,近几年苜蓿种植得到较大发展,全市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年生产苜蓿干草20多万吨。但由于第二茬和第三茬集中在每年6~8月份,雨热同步,湿热雨季调制苜蓿干草困难,这已经变成长期制约沧州地区苜蓿青贮技术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关键技术问题,从2013年起我们进行了苜蓿鲜草青贮生产探索,因地制宜生产苜蓿青贮饲料,采取拉伸膜法、窖贮法和袋贮法都取得了成功,在奶牛生产应用中也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紫花苜蓿种植倍受人们的关注,种植面积达200万公顷以上。在我国北方地区苜蓿利用多以调制干草为主,在收获二茬草或三茬草时,正值雨季,苜蓿遇雨淋后,难以进行优质干草的调制和生产,加之生产机械设备不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9.
紫花苜蓿不同茬次及年际间生产性能的动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河平原区,先后选取22个、14个苜蓿(Medicago Stiva)品种,雨养条件下通过7年和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茬次干草产量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每年刈割4次:第1茬 > 第2、3茬 > 第4茬;刈割5次:第1茬 > 第2茬 > 第4茬 > 第3茬 > 第5茬;前2茬苜蓿年平均干草产量均占全年总产量的52%以上,第3茬干草占全年总产量的25%以下;随茬次的增加,株高总体上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第2茬草的叶茎比极显著高于第3、4茬(P<0.01),第4茬草的叶茎比最低;粗蛋白含量为第2、3茬>第1、4茬,并且差异极显著(P<0.01)。苜蓿在海河平原区存在明显的“夏眠”现象,造成了光、温、水资源的浪费。7年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在海河平原区紫花苜蓿适宜的利用年限为4~5年。  相似文献   

10.
京郊平原区苜蓿生产能力与耗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北京地区气候与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特点通过定量灌溉控制,设置水分相对充足(WS)、水分中度 (WM)和水分亏缺(WD)3个水分梯度处理,对苜蓿各茬次与全年干草产量、土壤含水量以及干草产量与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关系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苜蓿干草产量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当灌溉量较大、水分充足时,可增加苜蓿各茬次与全年干草产量,其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应增加,表明相对充足灌水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在北京相对干旱的2003年,生长时期的自然降水为285.6 mm,仅依靠自然降水并不能获得苜蓿高产以满足生产需要,适当的灌水是有必要的,按返青和每次刈割后灌溉60 mm/次(以保持土壤含水量75%时),全年耗水量530.33 mm,全年可获得苜蓿干草产量17 927.48 kg/hm2.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河套灌区小麦地复栽紫花苜蓿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7月下旬收获后,还有约2个月的作物生长期,为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的光热资源,进行了小麦茬地复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e的试验研究.试验证明,对紫花苜蓿提前育苗,适时移栽,可起到粮草双收的增产效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远高于传统复种的蔓菁Brassica rapa.  相似文献   

12.
沙地生境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其越冬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科尔沁沙地种植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适宜播期,本研究于2017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选择骑士T、公农1号、擎天柱3个紫花苜蓿品种,7月1日开始播种,每5天播种1期,共10个播期,分析播期、生产性能、越冬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建植当年苜蓿播种越晚干草产量越低,骑士T干草产量在7月21日播期显著降低(P<0.05),公农1号干草产量在7月16日播期显著降低(P<0.05),擎天柱干草产量在7月11日播期显著降低(P<0.05);随播种时期的推迟,苜蓿株高、单枝条重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单位面积株数和枝条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苜蓿越冬率从播期7月16日开始显著降低,公农1号在7月16日以前播种越冬率显著高于骑士T和擎天柱(P<0.05);播种翌年第1茬苜蓿干草产量和株高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2,3茬则无明显变化;苜蓿单位面积株数和枝条数都随播期的推迟呈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苜蓿的株数逐渐降低。因此,在科尔沁沙地种植紫花苜蓿最佳播期为7月1日—7月16日。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收割茬次对紫花苜蓿产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选取了3个紫花苜蓿品种(新牧1号、新牧2号、当地苜蓿),分别年收割三茬,并测定其单位面积鲜重、干重,测定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新牧2号和当地苜蓿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显著高于新牧1号紫花苜蓿(P<0.05)。新牧1号、新牧2号和当地紫花苜蓿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钙含量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第一茬的营养价值优于第二茬和第三茬。总体来看,新牧2号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价值优于新牧1号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紫花苜蓿的生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四川亚热带湿润区的气候,土壤和地形特征,指出了紫花苜蓿在这一地区的主要受限因素,并提出在四川湿润地区推广种植紫花苜蓿要注重抗湿、抗热、耐酸品种的选育,同时要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在紫花苜蓿的利用上,要以饲草利用为基础,采用菜用、蜜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经济收益,以解决紫花苜蓿在南方地区生产,管理和运输成本高的问题,扩大紫花苜蓿在四川的种植规模。  相似文献   

15.
坝上地区紫花苜蓿的需水量、需水强度和作物系数(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研究了河北省坝上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水量和需水强度。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照作物蒸散量,利用需水量测定值和同期参照作物蒸散量计算了紫花苜蓿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坝上地区2008年紫花苜蓿第1、2、3茬和全生长季(1-3茬)需水量分别为157.8、192.0、199.5和549.3 mm,第1茬显著低于第2和3茬(P<0.05),第2和3茬差异不显著。需水强度分别为2.6、6.2、4.2 和3.9 mm/d,第2茬显著高于第1和3茬(P<0.05),第3茬显著高于第1茬(P<0.05)。作物系数分别为0.61、1.34、1.30和0.99,第2和3茬作物系数明显高于第1茬,超过其2倍。  相似文献   

16.
灌水量对京南地区紫花苜蓿生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种植第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4种不同灌水量(0、25、50和75 mm/次,全年灌水3次)处理,每茬苜蓿初花期测定各处理的产量、茎叶比、株高及第2、3茬苜蓿的单枝质量。结果表明:在试验前1年(2008年)灌足冬水的情况下,灌水对第1茬产量无显著影响,第2、3茬以及全年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第4茬产量则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第1~4茬苜蓿株高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相同;灌水对第1、4茬苜蓿茎叶比无显著影响,第2、3茬茎叶比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第2、3茬苜蓿分枝质量随灌水增加呈增加趋势,灌水25、507、5 mm/次的分枝质量显著高于不灌水(P0.05)。因此,京南地区种植苜蓿应在第1、第2茬苜蓿刈割后灌水,第4茬苜蓿生长期内不宜灌水,当头年灌足冬水时,返青也可不灌水;在生长季降水总量为390.34 mm下,全年最适宜灌水量为150 mm。  相似文献   

17.
宁夏南部山区苜蓿褐斑病田间发生及流行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不同地带、田块和不同的刈割期,针对目前宁夏南部山区栽植的国外引进品种、地方品种进行了褐斑病Pseudopeziaz medicaginis田间发生及流行动态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上褐斑病的发生程度不同,18个调查品种中,加拿大DY和耐寒苜蓿发病重,其次是美国杂花苜蓿、WL323、中首1号,固原苜蓿发病最轻,但是不同品种上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是相同的;褐斑病的季节消长曲线呈“S”型,5月底、6月初为病害的始发期,7、8月为盛发期,9月进入衰退期,整个生长季节中病害的增长速度以8月上中旬最快,7月下旬和8月下旬次之,7、8月是褐斑病发展的关键期。刈割措施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适时、合理应用刈割措施是延缓、减轻和控制褐斑病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北疆平原荒漠区苜蓿(Medicago sativa)(1年)+小麦(Triticum aestivum)(3年)+苜蓿(1年)和小麦(1年)+苜蓿(4年)2种粮草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在呼图壁核心试验区开展连续5年的实地调查,比较了两种模式下粮草产量、投入成本、利润和产投比。结果表明:小麦(1年)+苜蓿(4年)种植模式下年均总利润较苜蓿(1年)+小麦(3年)+苜蓿(1年)模式提高18.71%;老苜蓿地倒茬种植小麦的前两年籽粒产量较小麦连作增产25%;小麦倒茬轮作苜蓿后,苜蓿的干草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种植3~4年苜蓿的年均粮草利润为9 050 元·hm-2,是小麦的3.26倍。综上所述,在粮食耕作系统中引入低成本苜蓿,可提高作物产量,增加轮作的利润,解决蛋白质饲料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石河子市第八师147团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探究不同刈割茬次及生育期苜蓿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间的差异。选择3个刈割茬次,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3个生育期处理;分别于青贮发酵第3、9、15、30、45、60天取样测定其青贮品质。结果表明:苜蓿青贮过程中,刈割茬次与生育期的交互作用对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乳酸和乙酸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苜蓿青贮在发酵过程中会降低营养物质的含量,发酵60 d时,第3茬盛花期苜蓿青贮的DM含量最高,达到39.03%,第3茬现蕾期苜蓿青贮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第1茬现蕾期CP、WSC含量最高,分别是20.21%和4.39%,第2茬现蕾期的乳酸和乙酸含量相对其他处理较高,第1茬现蕾期氨态氮含量最低。各处理综合评价排序:第1茬现蕾期处理>第3茬现蕾期处理>第1茬初花期处理>第2茬现蕾期处理>第3茬初花期处理>第1茬盛花期处理>第3茬盛花期处理>第2茬初花期处理>第2茬盛花期处理。刈割越早,苜蓿越幼嫩,营养品质高,适口性好,并有利于植株再生,苜蓿青贮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也较晚刈割的其他处理好。因此,控制苜蓿刈割时间可改善苜蓿青贮营养、发酵品质,提高苜蓿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