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加利亚棉花生产发展与改进棉花品种的早熟性关系十分密切。棉花早熟能保证获得高产稳产;同时也有利于棉花机械化收获和后作、1972年A·Low曾强调指出:棉花早熟性问题是摆在棉花生期有效总积温不超过4500℃;的国家一个问题。尤其是保加利亚在棉花生育期有效总积温仅3567℃;因此,选育棉花早熟品种具有首要意义。保加利亚对棉花要求选育早熟、抗寒,高产(单产45—50公担/公顷)纤维长度30—31mm,衣分为35%,适宜机械化收获,抗棉花黄、枯萎病等优良品种。棉花品种的抗寒性,其指标是相对的。它要求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棉花能正常生育,生长期有效总积温在3200℃上下能正常吐絮。  相似文献   

2.
特早熟棉花品种纤维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不同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差异,对制定棉花育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08―2018年辽宁省共审定特早熟棉花品种18个,多为中、短绒,其中断裂比强度是影响棉花纤维品质的主要因素。多数品种因为断裂比强度指标下降,导致审定品种不得不归为低一级的品质类型,影响了棉花品种的利用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高断裂比强度棉花资源的利用,以提升棉花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给黄淮地区小麦生产以及小麦抗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取黄淮麦区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以后小麦主推品种40个,以实验室冷冻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小麦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不同年份、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冬前期(苗期)、越冬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的抗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时间的往后推移,小麦品种抗寒性总体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当前生产上的主要品种的抗寒性要强于一些老品种;不同区域品种的抗寒性也有差异,山东和陕西的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半冬性品种济麦22、烟农19、良星66和皖麦38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抗寒能力,弱春性品种豫麦18、偃展4110在各生育时期抗寒性均较弱,这与它们在生产上的表现相一致;不同小麦品种在其生育进程中的抗寒性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茶园抵御冻害的能力,选择抗寒性强的茶树品种资源,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对8个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抗寒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浙农113、舒茶早、龙井43此3个品种表现强抗寒性;劲峰、乌牛早、安徽3号、福鼎大白茶4个品种表现中抗寒性;迎霜品种表现弱抗寒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小麦品种春化反应与抗寒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北移号、8066、苏引10号、鲁麦22号、晋春9号等五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通过低温春化处理,观察不同品种的春化反应和抗寒性表现,以研究其春化反应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抗寒性差异较大,同一品种经不同低温春化时间处理后幼苗的抗寒性不同,且随着春化时间的延长,抗寒性增强,适宜春化时间处理幼苗的抗寒性最强;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较长低温春化时间的品种,抗寒性不一定强,但抗寒性强的品种,要求的春化时间一般较长;低温春化特性与抗寒性是品种的两种性质,低温春化有利于小麦抗寒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四川棉花纤维品质改良现状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1985~1996年纤维检测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四川棉花纤维品质的现状及纤维品质改良的基础,浅析了四川棉花纤维品质改良进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四川棉花纤维品质改良首先应强化对培育高纤维品质品种的激励机制,在品种审定中建立优质品种审定标准,其次应加强高纤维种质资源的遗传研究,创造丰富高纤维品质育种材料,利用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和棉花杂种优势,改良棉花纤维品质,培育丰产优质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1985―2019年河南省棉花品种的审定和利用工作,概述了审定品种的数量、类型、抗病虫性以及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总结了河南省棉花的主推品种及其主推年份和种植面积,以期为棉花品种的选育、审定和利用以及稳定棉花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近10年棉花育苗期气象资料及棉花品种分析1998年棉花苗期产生无头棉的原因,初步认定低温及品种是产生无头棉的主要原因,必须在育苗措施上有所改进,管理水平要有所提高才能避免无头苗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棉花三桃调查资料分析和应用,通常采用纵向比较方法,也就是当年与往年相比较,从而对当年棉花的生育状况作出评价。目前利用三桃调查资料分析各生育量之间的关系的报道较少。为此,我们于1999年对棉花三桃进行了调查,利用简单回归与相关分析法,探讨影响棉花三桃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棉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1 调查方法调查地点选在本所作物品种展示中心试验场,共选择8个品种(系),对与棉花成铃关系密切相关的几项指标分别在7月15日、8月15日和9月15日进行定点调查。每个品种调查3个点,每点调查50株,最后计算各品种(系)的各项生育指标(表1)。表…  相似文献   

10.
短果枝类型的棉花品种(系)具有适合轻简化栽培、易机收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育种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对目前我国短果枝棉花应用情况的了解,概述了短果枝棉花的分类及育种发展,指出了短果枝棉花利用的优势,分析了短果枝棉花品种(系)在长江流域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综合评价陕西茶区原产茶树种质资源的抗寒性,对抗寒性茶树的筛选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23个陕西地方茶树品种、6个外地引进品种共29份茶树种质为材料,测定离体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10 ℃冷胁迫条件下电解质外渗率等4个生理生化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抗寒性。结果表明,抗寒性综合评价值D范围为0.201~0.933,采用最长距离法对D值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强抗寒品种中抗寒性最强的前3个品种为:西乡大河6号、紫阳圆叶种和西乡大河8号,均  相似文献   

12.
10个品种澳洲坚果叶片解剖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叶片离析和石蜡制片技术,对澳洲坚果10个品种的叶结构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并测定了叶片厚度、气孔密度、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厚度等结构参数.结合10个品种抗寒性的前期研究分析认为:叶片厚度、SR和CTR等指标与澳洲坚果抗寒性关系不大,而叶片组织结构的上表皮厚度及其角质层厚度、气孔密度和叶脉突起度等指标与抗寒性关系密切,认为气孔密度小、叶片表皮及角质层厚大和叶脉突起度大是抗寒性强的性状,反之则是抗寒性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棉花资源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6个ISSR引物对不同来源的23个棉花资源品系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从分子水平上对这些资源遗传变异的大小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 GD 值 0.63 水平上 23个棉花品种可聚成两大类。品种间遗传距离 GD变幅为0.13253~0.67717。ISSR 标记结果显示出这 23个棉花品种遗传变异较大,遗传基础宽阔。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轮回选择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以改良北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和产量。以4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轮回选择后代为材料,调查越冬率,鉴定农艺性状,分析生态环境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轮回选择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随轮回选择世代的升高,越冬率明显增加,轮回选择代数与越冬率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但轮选效果因材料而显著差异,抗寒性强的品种经轮回选择后越冬率的增幅与遗传增益幅度都要比抗寒性弱的品种小。株高、主花序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均随轮选世代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而单株角果数降低,抗寒性差的品种遗传增益增幅较大。生态环境对轮回选择效果有较大影响,在气候条件更为严酷的酒泉试点,轮回选择的遗传增益幅度更大。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主花序角果数均与轮回选择群体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C0群体中,各性状对产量均有直接正向效应,但在C1、C2和C3群体中发生了变化,尤其单株角果数,在强抗寒品种陇油6号C1和C2群体中和耐寒品种天油2号C1和C3群体中通径系数均为负值,对单株产量有较大的负向作用。选择更寒冷的生态环境和抗寒性强的基因型进行轮回选择是改良北方冬油菜抗寒性及经济性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1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7个抗寒性及其与越冬抗寒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菜品种间越冬存活率在极显著差异,洛川181,甘白油菜,161,84-16等品种的越冬抗寒性强。各性状间简单相关关系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含水量与束/自,总含水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越冬存活率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偏相关。  相似文献   

16.
棉花早熟育种获得突破性进展 ,主要依赖于早熟种质资源的利用 ,即早熟育种离不开早熟种质 ,而早熟种质资源的利用 ,则是早熟育种的基本环节。本文通过追溯 2 0年来 ,山西省自育成的早熟短季棉品种的来源 ,并进行了分析 ,探讨棉花早熟种质的来源及在棉花早熟育种中的作用。1 早熟短季棉品种来源1 975年山西省自育审定的棉花品种统一命名 ,由晋棉 1号始 ,共育成早熟短季棉品种 1 3个 (不包括认定品种 ,表 1 )。表 1 山西省自育短季棉品种品种名称品系名称来源审定时间晋棉 1号 6 8- 97晋中 1 6 9系选 1 975 ,2晋棉 5号 74- 98吕 6 8- 1 4 8…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抗寒性的鉴定及相关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7个抗寒性状及其与越冬抗寒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菜品种间越冬存活率存在极显著差异,洛川181、甘白油菜、161、84-16等品种的越冬抗寒性强。各性状间简单相关关系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含水量与束/自、总含水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与越冬存活率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偏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含水量对越冬存活率的偏回归系数极显著,其它性状对越冬存活率的偏回归系数都不显著,说明叶片总含水量可考虑作为油菜抗寒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白菜型油菜在低温胁迫下叶片内源激素与光合特性的响应对其抗寒性形成的影响,以6份抗寒性不同的品种为材料进行低温处理,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CIRAS-2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分别测定25℃、12℃、8℃、3℃、-1℃、-4℃时的内源赤霉素(GA_3)、生长素(IAA)、玉米核苷素(ZR)、脱落酸(ABA)的含量及光合特征参数,比较抗寒性强弱两类油菜在低温胁迫下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光合特性及激素与光合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处理下、不同品种叶片内源ABA、IAA、GA_3、ZR含量和ABA/GA_3、ABA/IAA、ABA/ZR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表明温度与品种对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激素间平衡影响较大。低温胁迫均降低了白菜型冬油菜和白菜型春油菜IAA、GA_3、ZR的合成,但春油菜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冬油菜,冬油菜间抗寒性弱的品种降幅大于抗寒性强的品种。随着温度降低冬油菜叶片ABA含量呈增加趋势,抗寒性强的品种增量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春油菜呈降低趋势。低温抑制了叶片光合作用,但冬油菜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降低幅度明显小于春油菜,抗寒性弱的品种降幅大于抗寒性强的品种。低温下,ABA含量及ABA/GA_3、ABA/ZR和ABA/IAA的比值与Pn和Gs均表现极显著负相关。因此认为,低温下ABA与IAA、GA_3、ZR间的动态平衡对冬油菜的抗逆能力和光合利用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棉花品种科研协作会议于1977年3月中旬在河南商丘县召开。出席会议的有黄河流域棉区育种、品种区域试验协作单位;全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全国棉花品种资源研究协作单位和其它部门的代表。会议认真  相似文献   

20.
何录秋  张亚 《江西棉花》2010,32(3):43-44
湘农棉1号是利用高产优质棉花品种P115株系材料为母本,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棉花品种P48为父本杂交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新组合.该品种产量高、抗性好,2009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长江中下游流域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