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为寻找适合烟草专用有机肥发酵的最佳腐熟剂,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众和、HM、农博士3种发酵菌及不加腐熟剂对堆肥发酵过程中发酵堆中心温度、中心氧气浓度、总碳与总氮、pH、有机质、发酵后养分含量的变化等,结果表明以使用众和发酵菌的有机肥的结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禽畜粪便堆肥化过程中碳氮比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迪  赵兰坡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193-196
本文以鸡粪与牛粪两种禽畜粪便为原料,通过不同比例混合堆肥,重点研究了堆肥过程中,三种不同比例的堆体碳氮比(C/N)变化。结果表明,三种比例的混合堆体,经过49天的高温堆肥发酵,鸡粪:牛粪为1:0.5比例的堆肥处理,其发酵周期最短,仅用30天即可腐熟。三种比例的堆肥处理,总碳含量和总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总碳含量下降速度大于总氮含量。C/N变化为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三种比例的堆肥处理,鸡粪:牛粪为1:0.5的处理发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不同物料水分对有机肥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纪利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5):141-145
开展不同初始水分物料在有机肥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寻求有机肥发酵最佳物料水分。对3种不同初始水分物料进行有氧发酵,于3次翻堆和成品时取样检测微生物数量。不同处理发酵过程中真菌、霉菌、大肠杆菌和蛔虫卵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细菌数量在第2次翻堆前呈下降趋势,其后呈增加趋势;T3处理前3次分离到的真菌、霉菌数量明显大于T1和T2处理,而前2次翻堆分离到的细菌数量低于T1和T2处理。T2处理细菌数量在整个发酵期间维持相对较高水平;3个处理间蛔虫卵数量差别很小。发酵结束时,T2处理真菌、细菌含量最高,3个处理分离到的霉菌数量、大肠杆菌、蛔虫卵数量都很少,符合有机肥标准(NY 525-2012)。有机肥生产过程中,采用初始物料水分55%,在第1次翻堆时补足水分到65%,最有利于有机肥的发酵。  相似文献   

4.
木薯渣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堆肥周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木薯渣为原料进行高温堆肥发酵,研究了堆肥化过程中氮素转化及腐熟程度,以期为木薯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在30天的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在第4天达到50℃,50℃以上维持了20天;补充氮素处理的温度要高于未加氮处理。补充化学氮肥处理的NH4+-N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补充鸡粪处理的NH4+-N含量在堆肥后期维持在600~1130 mg/kg。堆肥结束时,补充氮素处理的NO3--N增加1005~1740 mg/kg。总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碱解氮含量呈缓慢增加趋势,后期趋于稳定。碳铵不宜作为堆肥的氮源补充剂。可以确定在开放式自然通风、每5~7天翻一次堆的条件下,堆体经过30天已经基本腐熟。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讨一种促进鸡粪快速发酵腐熟、生产优质有机肥料的技术体系。以鸡粪为主要原料,添加定量滤泥以及按不同比例添加金针菇菌糠堆制生产有机肥,测定不同配比堆料发酵过程的温度、pH值、含水量、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和种子发芽率等有机肥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添加菌糠能有效缩短鸡粪堆肥发酵腐熟时间,不同配方处理生产有机肥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有机肥新标准NY/T 525-2021的要求。其中以30%菌糠、60%鸡粪和10%生物干化污泥配合处理的发酵腐熟时间最短,该处理生产的有机肥的总养分含量达10.33%,有机质含量48.5%,含水量32.5%,种子发芽指数106.2%,pH 7.38。菌糠与鸡粪按科学配比堆肥是大宗农业废弃物料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不同原料配比对鸡粪高温堆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鸡粪和锯末不同质量比混合堆肥,通过调节水分和加入过磷酸钙和石灰,研究了腐熟过程中发酵参数对堆肥温度、水分、pH、C/N和植物养分含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3 d堆肥期间,堆肥高温期维持时间长,50℃以上累计达20 d;含水量和C/N持续下降,C/N各处理下降幅度不同,T值小于0.6的处理仅处理4、处理5、处理6;pH值先升后降,53 d后趋于稳定,接近7左右;全磷和速效磷呈缓慢上升趋势,变幅最大的均为处理5;全钾和速效钾则先降后升,处理5的含量和增幅均最大.综合各因素来看,处理5的物料配比较适合本地区鸡粪高温堆肥发酵.  相似文献   

7.
翻堆频率对中药渣堆肥过程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翻堆频率对中药渣堆肥过程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中试规模的条垛式堆肥系统,研究了中药渣堆肥过程中温度、全碳、全氮、全磷、全钾、C/N、pH、GI及表观特征变化和堆肥产品的质量特征。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不翻堆(A1)、每5天翻一次(A2)、每10天翻一次(A3)、每15天翻一次(A4)、每20天翻一次(A5)、每25天翻一次(A6)。结果表明:高温(≥50℃)持续时间以A3最长,达44天;与A1相比,A4、A5和A6的全碳含量分别减少了0.35%、1.73%和1.61%;A2、A3、A4和A6的全氮含量分别减少了5.32%、8.40%、5.25%和1.44%;A2、A3、A4、A5和A6的全磷含量且分别增加了4.82%、9.64%、6.83%、8.03%和2.01%;A2、A3、A4、A5和A6的全钾含量分别增加了6.18%、5.38%、2.96%、8.33%和4.03%;GI分别提高了35.15%、33.23%、31.30%、28.89%和17.01%,而C/N和pH差异不大。成熟中药渣中的C含量为36.0%,N含量比猪粪、鸡粪、羊粪、鸭粪及鹅粪分别高25.97%、17.12%、28.81%、41.20%和41.91%。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后认为,在中试规模的条垛式堆肥系统中进行中药渣堆肥时,以每10天翻堆一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水葫芦堆肥中N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明确水葫芦堆肥过程N2O排放的影响因子,为减少水葫芦堆肥过程中N2O排放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堆肥过程中N2O排放动态,探讨了堆温、C/N、氮素形态、化学保氮剂、翻堆频次对N2O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2O日均排放量在水葫芦堆肥后5~10天达最大值,N2O累积排放量呈对数曲线变化趋势;N2O日均排放量与堆温、NH4+-N含量成极显著线性正相关,降低堆温、增加C/N比,可以减少水葫芦堆肥过程中N2O排放量;添加化学保氮剂处理,可以降低水葫芦堆肥过程0~8天的N2O排放量,但整个堆肥过程的N2O累积排放量大于对照处理;减少翻堆频次可降低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9.
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保氮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既降低堆肥质量,又污染环境。为了深入研究堆肥过程中的氮素转化及合理的堆肥保氮措施,笔者归纳总结了堆肥中氮素的氨化作用、氨同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以及形成鸟粪石沉淀等过程,分析了与氮素损失密切相关的堆体的C/N比、pH值、温度、通风与氧气供应等因素,指出可通过调节C/N比、接种微生物菌剂、添加吸附剂和化学物质、控制通风等措施控制氮素损失。今后有必要从基于堆料碳氮组成形态的C/N比、氮素转化的微生物学机理以及适合规模化堆肥生产的保氮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菌剂对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质量,通过比较法夫曼公司生产的菌剂、有机废物发酵菌曲、落叶堆肥化处理生产的堆肥、酵素菌速腐剂和有机肥5种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园林绿化废弃物落叶堆肥中的养分含量变化和腐熟度,筛选适宜在园林绿化废弃物落叶堆肥化处理过程中应用的微生物菌剂。在园林绿化废弃物落叶中添加不同微生物菌剂,分析堆肥腐熟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堆肥的养分含量、pH和EC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堆肥的C/N比低于18,发芽指数大于90%,堆肥达到腐熟程度;随着堆肥化处理时间延长,堆肥中的养分含量增加;添加微生物菌剂显著影响了堆肥中的养分含量,其中添加有机废物发酵菌曲和有机肥处理的腐熟堆肥中的总养分含量高,分别为5.13%和5.01%;添加法夫曼公司生产的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堆肥中的养分含量为4.41%,在所有处理中最低;所有处理的腐熟堆肥,均为碱性,pH接近或大于8.0。在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化处理过程中,加入有机废物发酵菌曲或有机肥效果好,提高腐熟堆肥中的总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肥条件下黄壤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为了揭示长期施肥黄壤旱地有机碳矿化对温度的响应特征【方法】运用碱液吸收法,室内模拟不同温度(10℃、20℃)培养试验研究不施肥(CK)、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配施(MNPK)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80天的培养中累积矿化量均为M>MNPK>CK>NPK,与长期施肥土壤SOC的含量变化趋势一致;C0/SOC(潜在矿化量/有机碳)在不同温度下均为NPK最高,除了M与MNPK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其余处理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Q10范围是2.92~4.18。长期施有机肥(M、MNPK)的土壤的矿化受温度的影响显著高于长期单施无机肥和未施肥的土壤。【结论】有机无机配施(MNPK)、单施有机肥(M)的土壤对温度的响应特征显著高于单施化肥(NPK)和不施肥(CK)(p<0.05),揭示了长期施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设置不施肥(T)、化学氮肥(N)、有机肥(M)、有机肥和氮肥配施(NM)4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方式下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含量和春小麦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有一定差异。NM处理下SOC、TN含量及碳磷比(C:P)、氮磷比(N:P)均为最高,显著高于N和M处理;土壤碳氮比(C:N)和TP含量在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春小麦产量在不同施肥处理下有一定差异。NM处理下春小麦产量最高,显著高于N和M处理。春小麦产量与土壤SOC、TN、C:P、N:P和C:N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产量与T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综上,在黄土高原丘陵区,有机肥和氮肥配施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春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研制的包含多种功能菌(白黄链霉菌TD-1、固氮菌JZ1、无机磷分解菌JWP1、有机磷分解菌JP12、解钾菌JK1)的菌剂对不同原料配比制成的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进行二次发酵,制得具有促生功能的生物有机肥,并用于扦插养心菜种植中,探究生物有机肥对养心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不施肥组和未二次发酵处理的有机肥组,不同原料配比的二次发酵生物有机肥对养心菜的产量和品质有明显提高。在种植70 d后,N3M生物有机肥组的养心菜生长指标较佳,须根分支数、单株产量最高,分别为15.00根和11.89 g,株高增量达到456.10%,显著高于不施肥组。在品质指标中,N3M处理组养心菜的单宁含量为2.19 mg·kg-1,较不施肥组降低了40.5%,养心菜涩味明显降低,同时该组养心菜的VC和总黄酮含量较不施肥组和未二次发酵组也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施用适宜配方的生物有机肥能促进养心菜生长,同时提高其品质和产量。因此,生物有机肥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中高海拔山区有机肥不同用量与配比对食粒豌豆常见病害的防控效果,采用多水平随机区组试验,分别研究播种时施用有机肥、苗期浇施氮钾全水溶性有机肥或(和)磷酸二氢铵对食粒豌豆枯萎病、白粉病和褐斑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施用4500 kg/hm2有机肥作底肥与氮钾全水溶性有机肥组配在中、高海拔点对食粒豌豆枯萎病、褐斑病有很好的防控效果,枯萎病最高防效为100%,褐斑病最高防效为48.23%,但有机肥不同用量与配比对白粉病没有防控效果;施用4500~9000 kg/hm2有机肥作底肥与苗期追施2次氮钾全水溶性有机肥组配对食粒豌豆有增产效果,高海拔点最高增幅为25.55%,中海拔点最高增幅为19.71%。综合两地试验结果,施用4500 kg/hm2有机肥作底肥+2次全水溶性有机肥作追肥处理具有控病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非石灰性潮土26年的定位试验进行过程中,在12个不同处理CK、N1、N2、M1、M1N1、M1N2、M2、M2N1、M2N2、NP2K、N2P和N2K中,于2003年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非石灰性潮土水分保持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0~20cm土层土壤孔隙度皆高于不施肥对照处理,单施有机肥及其配施无机氮肥的处理比对照提高了11.49%~19.24%,土壤含水量与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r=0.7076*)。有机肥配施无机氮肥能提高土壤中有机碳总量、胡敏酸碳、富里酸碳和胡敏素碳,最明显的是每年每公顷施含氮276kg有机肥配合施含氮276kg的无机氮肥,比不施肥增加了73.45%、198.58%、140.85%和39.35%。长期施用有机肥能提高胡敏酸的含量,施用无机化肥可提高富里酸降低胡敏酸的含量。可见长期有机肥与无机化肥合理配施可明显提高土壤的环境质量,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16.
应用现代堆肥技术实现工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并以其产品(精制有机肥)为载体,运用循环经济的方法构建柑桔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的资源节约型施肥模式,把传统的依赖化肥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节约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研究旱坡地柑桔园施用精制有机肥的效益评价。结果表明,与100%化肥处理(CK)相比,80%化肥+20%有机肥(T1)、60%化肥+40%有机肥(T2)、100%有机肥(T3)处理沙糖桔产量分别增产11.1%~18.4%、13.0%~19.9%和10.2%~18.2%,有机-肥配施化肥(T1、T2)处理、T3处理的沙糖桔果实维生素C含量连续3年平均提高23.4 mg/kg;可溶糖含量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从经济和环境效益来考察,T1处理获得的经济效益最高(55020元/hm2),T2处理和CK处理次之,T3处理最低。产投比为T1>CK>T2>T3处理。  相似文献   

17.
氮肥运筹方式对豫单2002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该研究旨在为豫单2002的推广应用提供施肥技术支撑,为高产高蛋白夏玉米氮肥合理运筹肥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方法】在豫北潮土区高产田块上,采用田间试验,设N0(不施氮肥)、N1(攻杆肥100%)、N2(攻穗肥100%)、N3(攻杆肥40%+攻穗肥60%),N4(攻杆肥30%+攻穗肥50%+攻粒肥20%)五个处理开展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其中N3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其次是N1处理和N4处理,N2处理增产效果最小;分次施肥有于提高籽粒粗蛋白含量,且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籽粒粗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分次施肥亦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不同处理以N3最佳,其次为N4;氮肥不同运筹方式肥料利用率差异显著,其中N3处理最高,其次为N4和N1处理,而N2最低。【结论】N3处理由于有效地促进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显著地产量和提高了籽粒蛋白质产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因而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施肥对潮土土壤黏土矿物变化的影响。利用连续进行3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取1978,1984,1990,1996,2002,2008,2014年的土壤,采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了各施肥处理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可改变土壤黏土矿物的相对含量。蒙脱石的年际相对含量均高于CK,呈上升趋势,M_1N_2最显著(R~2=0.991 80),其次是M_2(R~2=0.952 86),伴随时间的推延,高岭石的相对含量M_2N_1降低最显著(R~2=0.993 10),其次为M_2N2(R~2=0.938 89)、M_1N_2(R~2=0.900 00),且所有处理的高岭石含量均低于CK。土壤中绿泥石相对含量,有机肥配施氮肥处理较CK有所降低,根据2014年数据可知,M_2N2降低最明显,降低5个百分点。单施氮肥处理中水云母相对含量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且N2(R~2=0.948 03)低于N1(R~2=0.883 27),单施有机肥及有机肥配施氮肥水云母相对含量逐年提高,M_2N2最高(R~2=0.971 26),其次是M_1N_2(R~2=0.903 18)、M_2N_1(R~2=0.890 89),表明有机肥有利于水云母的生成。长期单施氮肥造成钾素缺失,水云母矿物层间的非交换性钾不断释放,形成蒙脱石-水云母混层的相对含量也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番木瓜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番木瓜高产高效栽培与合理施肥模式之间的平衡点,确保番木瓜高产优质,施肥模式经济高效。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施肥模式(专用肥,T1;专用肥+改良剂,T2;专用肥+精制有机肥,T3;精制有机肥,T4;生物有机肥,T5)对番木瓜营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施肥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与T1处理对比,T2、T3处理均表现出促进番木瓜冠幅、株高生长增加的趋势。整个示范区番木瓜株产40.2~49.3 kg,平均单果重0.38~0.41 kg,单株收获商品果实105.8~120.4个。T3处理较T1处理增产18.6%,差异显著。糖度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1处理显著低于T4、T5处理,T4、T5处理均显著低于T2、T3处理。不同施肥模式鲜果肉维生素C含量与糖度的趋势一致。从经济效益来考察,T3处理获得的净产值最高(413819元/hm2),产投比为T3≈T2>T5≈T1>T4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