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5年10月8—10日普洱市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主要受孟家拉湾低压和冷空气共同作用,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影响范围广;700 h Pa西南风低空急流输送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北上,北方冷空气南下与切变线南侧暖湿气流在普洱市交汇,形成持续强降水;充足的水汽条件、低层强烈的水汽辐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促使上升运动,为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2017年5月20日海北州中东部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图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资料,分析2017年5月20日海北州中东部一次大到暴雨过程。结果表明,短波槽东移南下,低涡边缘西南暖湿气流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冷暖空气交汇及不稳定能量影响造成海北中东部短时强降水天气。较强上升运动、充沛水汽条件和入侵冷空气是产生局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应用MICAPS常规资料和区域站降水资料,对2015年7月27-28日发生在张家口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由于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交汇产生的,冷涡系统,短波槽、低层切变线以及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地面存在倒槽结构,这些系统为暴雨产生提供大的环流背景。各物理量分析表明,张家口地区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配合较好,均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王华  张有菊  赵玉翠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01-12602
综合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8月13 ~ 14日济南市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西风浅槽和后期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的结果;前期以两高之间的纬向切变线影响天气阴沉以阵性局地强降水为主;中期低层出现涡旋自西南向东北沿黄河进入渤海湾产生影响,降水强度比较大;后期高空500 hPa低槽滞后冷空气跟下来产生影响,强降水出现在850 hPa西南涡进入山东后有北部冷空气加入“参与”这个时段;因此,夏季预报强降水时首先要分析考虑有没有中小尺度系统出现,是预报强降水依据中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从高空槽演变规律及物理机制方面对2014年8月31日至9月2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东移南压,并配合低层低涡环流产生。9月1日凌晨分布不均匀阵性降水,由南支槽前不断生成和消亡的对流云团活动所致。9月1日午后,北支高空槽逐步南下,南压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巴彦淖尔市上空交汇,稳定西南暖湿水汽输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强烈辐散通过抽吸作用引起低层强烈辐合,激发气流垂直上升运动并提供抬升动力条件。500 h Pa以上大气处于对流稳定状态,阻挡暖湿气流向上扩散,使不稳定能量在低层积累,提供能量条件。西南暖湿气流受阴山山脉阻挡和抬升,山前降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2016年张家口地区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区域站加密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19—20日发生在张家口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由于深厚的冷涡系统与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交汇而产生,冷涡系统及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地面倒槽系统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必要的环流背景;各物理量分析表明,张家口地区动力条件、热力条件(不稳定)、水汽条件配合较好,均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湿位涡可以较好地解释此次暴雨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8月19—20日发生在陕西省商南县青山镇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路冷空气和副高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西南涡东北侧切变后西北干冷气流和山东半岛低涡后东路回流湿冷气流这3股气流在商洛上空的交汇,为此次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上空垂直运动发展旺盛且深厚,为大暴雨提供了抬升条件;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为大暴雨上升运动和深对流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双重辐合-辐散产生的强烈上升运动,抽吸作用明显,为深对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大暴雨区附近小尺度系统的产生和维持。喇叭口地形触发了γ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3个γ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造成2次强降水叠加形成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NCAR分辨率1°×1°的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水汽、动力以及不稳定层结4个方面,对比分析2015年11月发生在湖南省两次秋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与异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有关。副高面积偏大强度偏强有利于水汽沿着副高西南侧汇入湖南省,极涡的强度较常年平均异常偏强,使得冷空气强度偏强,南下的强冷空气与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引发强降水天气过程。地面倒槽和中低层低涡切变是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过程2地面倒槽强度较强、范围较广且移动缓慢,对应中低层低涡切变强度较大,过程1地面倒槽和中低层低涡切变无论是强度、范围还是持续时间都不及过程2。700 h Pa的水汽是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输送源,过程1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过程2来源于孟加拉湾,且水汽条件强于过程1。过程1垂直上升运动区向上延伸的高度更高,低层辐合层深厚,锋区较强,有不稳定能量积累。过程2主要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垂直上升运动、辐合辐散配置较浅薄,主要集中在中低层。  相似文献   

9.
2015年6月10日乐亭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0日乐亭县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主要受东北冷涡影响,槽前西南气流与涡后冷空气交汇,地面低压冷锋东移,途径河北南部地区,冷锋前部暖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此次强降雨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高空有正的大涡度值不断向下延伸,低层分布有负位涡,不稳定区域上方有冷空气叠加,促进强降雨天气发展;锋前暖平流加强推动地面低压发展,低层暖湿气流促使不稳定层结加强,乐亭县水汽、热力条件充足,再加上不稳定层结积累有利于强降雨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天气图、NCEP全球分析资料(FNL)、自动站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18日05:00 ~09:00濮阳市出现的一次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是由高空三层的暖切变、584 dagpm线边缘的暖湿气流、地面西南倒槽北上及华北冷空气向南扩散共同影响造成的.高空三层东西向暖切变在濮阳市上空的重合,既提供了动力抬升,又有利于暖湿气流的辐合及上升;高空三层西南暖湿气流的叠加,提供了深厚的水汽通道;西南倒槽顶部冷暖空气交汇处具有较大的斜压性,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强降水发生时高空有充足的水汽输送及其在濮阳上空的辐合,该地又有近于饱和的湿层配合,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在湿度层结深厚且具有热力不稳定、对流不稳定的气层中,有垂直风切变的触发,很容易产生短时强天气.濮阳位于等θse线密集带南部边缘大值区内,斜压性大,有利于气旋性涡度发展,致使上升运动增强,可使降水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象探测资料、葵花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对2019年7月中旬发生在陕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加深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合并,低槽携带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暴雨区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基础环流条件;低涡切变与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卫星云图显示,低槽云系中有不断生成的中小尺度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相对应,降水量级偏大主要与降水云系持续时间长有关系;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反射率垂直切割(RCS)产品对降水预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1年6月5日前后,湘潭市及附近地区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天气,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且强度大。季风槽前暖湿气流北上与高空槽后弱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高原槽东移、低层低涡及切变线和低空西南急流配合等是此次湘潭市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形势。市气象部门及各县市气象部门应加强暴雨、雷电等强降水天气的短时监测、预报和预警等决策性服务,降低旱涝急转加重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常规资料、卫星云图产品,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6年7月25—26日铁岭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7月25—26日铁岭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稳定维持的贝湖低涡,受东部阻塞高压影响,使低涡底部槽加强,不断分裂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在辽宁北部交汇,导致铁岭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对流层中低层的切变线、急流和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天气动力条件;地面气旋和两高之间强辐合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造成铁岭暴雨、大暴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Micaps常规资料、结合NCEP(2.5°×2.5°)格点资料等,对甘肃河东一次暴雨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高空冷空气与低涡槽前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较强的西北气流与强盛的东南暖湿气流汇合,产生强切变,使得辐合上升运动增强。高低层西南急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物理量场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动力抬升条件。东北——西南向的弓形回波,引发了这次暴雨期间的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5.
2017年6月3—6日陕西省区域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气象观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3—6日发生在陕西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东移加强,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低槽携带的冷空气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显示低槽云系中有中小尺度系统,密实云体对应降水大值区,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区与液态含水量大值区与大降水对应一致,稳定性降水过程雷达反射率因子与液态含水量起伏不大,降水量级偏大主要和降水云系持续时间长有很大关系。降水持续和变化与云系发展、鼎盛、消散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和NCEP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8—9日莱芜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北支槽东移发展,东北冷涡后部甩下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山东交汇,700、850 h Pa低涡与低空急流及地面气旋共同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气象观测等资料对2013年7月16~18日珲春市出现的一次夏季强降水天气进行总结分析。此次暴雨天气具有暴雨集中、降水强度大、危害程度深等特点。高原低涡、西南涡等是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不断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珲春市上空,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暴雨区上空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深厚的上升气流具备了产生强降水的大潜势,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广东史上最强龙舟水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翠华  蒋国华  王婷  胡丽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739-13741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形成2008年广东“龙舟水”期间4次强降雨的天气系统、强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低纬度天气系统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强降水过程大多发生在500hPa西风槽活跃及850hPa低涡东移的环流背景下,西风槽与东移的低空低涡结合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印度洋越赤道气流、南海南部越赤道气流比常年偏强,使偏南季风异常活跃,其以2条路径输送水汽,为广东“龙舟水”期间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有利于高空低压槽影响华南。带来大气运动的不稳定和引导冷空气的南下。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月安徽一次大范围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沐贤俊  况祥  王西贵  颜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69-1427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安徽一次暴雪天气的分析发现,一方面中高纬度欧亚大陆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下;另一方面副高异常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中低空盛行西南暖湿气流,冷暖空气不断交汇,形成了连续的低温降雪天气。中低层低涡切变是主要的影响系统,冷平流持续使近地面层气温降至0 ℃以下,有利于降雪的形成和维持,从而造成严重冰雪灾害。  相似文献   

20.
王萱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155-157,165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T213资料、高空观测及地面观测、中尺度气象站资料,对2009年5月25~26日鹰潭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将此次暴雨过程分为2个阶段——冷暖交汇带来的强降水阶段和低涡外围稳定降水阶段。强降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地面中尺度幅合线的存在与维持加强了地面的辐合上升力量,也触发了造成此次过程中的局地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指出了地面辐合线与强降水区的良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