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北方冬季覆盖作物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风蚀退化及其所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而冬春季农田长时间裸露是主要原因之一.冬油菜、冬小麦、麦茬等冬季覆盖度70%~ 95%,风蚀模数分别为22.3、23.3、83.5 kg·hm-2·h-1,分别为春播处理(543.6 kg·hm-2·h-1)的4.10%、4.28%、15.36%,在防...  相似文献   

2.
杜蒙县土壤风蚀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风蚀造成土壤肥力减退,生产力降低、土地退化,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治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土壤共5个土类,其中风沙土是分布广泛的一种土壤,其特点是:通体含沙,黑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易受风蚀。通过阐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土壤风蚀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针对风蚀问题所采取的植树造林,建立优良的农田生态环境,农田上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牧草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土地荒漠化在全球及我国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辽西北地区风蚀荒漠化土地的研究概况,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风沙土的水分、养分和物理性状产生的影响,提出应因地制宜地利用风沙土的特点,合理选择作物种植方式,从而达到保护耕地、减缓土地沙漠化、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的新方法。[方法]在综合分析土壤风蚀量评估主要方法和手段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野外土壤风蚀量定量观测的新方法———风蚀圈法。[结果]风蚀圈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实用、容易携带,可长期放置在野外,实现土壤风蚀的定量观测;其镶嵌在土壤中,表面基本与地面持平,可防止局部微地形对风蚀过程的影响;底部尼龙布透水通气性好,可保持风蚀圈内土样与周围土壤状态一致,观测数据接近实际;最大弊端是放、取土时部分土样容易跑出圈外,影响观测值的准确性。[结论]风蚀圈法是野外观测比较实用的方法,可用于测定单位面积的土壤风蚀量,实现风沙区风蚀季节的定量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化土地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内荒漠化类型、程度、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1)保护区荒漠化土地表现为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两种类型,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为383 692.68 hm~2,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30%.2)保护区荒漠化程度较重,以极重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5.20%;两种荒漠化类型发生的荒漠化程度不同,风蚀荒漠化发生程度较重,以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占风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5.59%,而盐渍化荒漠化发生的程度相对较轻,以中度荒漠化为主,占盐渍化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3.31%.3)保护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有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9.56%,且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达343 558.65 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荒漠化的程度不同,林地和耕地荒漠化程度以中度为主,分别占林地和耕地荒漠化面积的43.01%和87.42%,草地以重度为主,占草地荒漠化面积的63.20%,未利用地以极重度为主,占未利用地荒漠化面积的89.28%.【结论】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荒漠化类型单一以风蚀为主,荒漠化发生程度较重,以极重度和重度为主,且主要存在未利用地中,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封育保护减少人为破坏是遏制保护区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科尔沁沙地边缘的彰武县某小流域为例,讨论风蚀荒漠化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指出工程与植物措施有效结合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阴山北部土地荒漠化与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内蒙古阴山北部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是土壤风蚀、土地荒漠化和区域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低丘陵区平均土壤侵蚀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2.65%,高平原区平均土壤侵蚀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3.13%。影响土地荒漠化的因子很多,自然气候是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分析自然气候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十分有意义。以阴山北部7个旗县多年降水量、地温、风速、观测和对沙尘暴日数的记录资料为重要参考,以武川县、四子王旗地表土壤风蚀试验数据为基本依据,短尺度分析自然气候对土壤风蚀影响的结果表明,土壤风蚀具有十分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即冬、春季是土壤风蚀的重要时期,尤其春季是土地荒漠化的最强烈时期。得出阴山北部地区风蚀平均侵蚀模数与风速、沙尘暴日数呈正相关,与地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的关系较复杂。阴山北部轻度风蚀地区的自然气候变化有增强风蚀作用的趋势,需多加关注;而风蚀作用强烈地区,地温的升高有增强风蚀作用的趋势,但年降水量的增加,年平均风速的减小,有减弱风蚀作用的趋势,并且沙尘暴日数有下降的趋势,土地荒漠化有减缓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荒漠化问题已成为世界的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的评价,监测,预测是防治土荒漠化的基础,近年来在这方面人们正探讨用产析的方法做定时化研究,我们以乌审旗为例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土地风荒漠化的强度分级研究,为荒漠化评价提供定量,系统处理方法,并为荒漠化的监测,预测提供依据,以求更好地为荒漠化防治服务。  相似文献   

9.
从宁夏中部干旱带严峻的风蚀现状出发,结合已有研究基础,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风蚀研究历史、现状、发展动态等。分析指出对沙尘源探讨、工程干预对风蚀防治效果、风蚀机理等理论与基础性研究仍是今后风蚀研究的主导方向。同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田压砂、放牧与风蚀防治相关性、主辅结合的固沙灌木林网布设等问题和建议,为科学指导当地风蚀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河北坝上农田时空变化特征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沙漠化迅速发展的河北坝上康保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典型的风蚀农田小麦留茬地、莜麦留茬地及翻耕地作为样地,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总结康保县20余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风蚀农田分布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旱作风蚀农田主要分布在南部波状平原区和东部缓坡丘陵区,面积降幅较为明显;同时分析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及风蚀强度对风蚀的影响,风蚀季节多发在农作物收获后至来年春季播种前.由于耕地不断减少,康保县主要风蚀农田作物小麦和莜麦的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宁夏土地风蚀、水蚀、盐渍化3种荒漠化类型以及宁夏荒漠化土地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宁夏土地荒漠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晋西北为研究区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春季表层土壤含水量、风蚀量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类表层土壤含水量大小表现为樟子松苗圃地>苦荞留茬地>撂荒地>杨树林地>春季翻耕地>柠条灌木地>退耕还草地;随深度增加不同地类表层土壤水分流失量的垂直分布基本呈现减少的趋势,春季翻耕地表层土壤水分流失量最大,为6.52%,其次依次为退耕还草地、柠条灌木地、撂荒地、苦荞留茬地、杨树林地,最小的为樟子松苗圃地,仅有2.00%;各地类土壤风蚀量89.00%集中于近地表0~10 cm高度,春季翻耕地风蚀量最大,为8.93 g,其次依次为苦荞留茬地、退耕还草地、撂荒地、柠条灌木地、杨树林地,最小的为樟子松苗圃地,为0.36 g;农田地与非农田地的表层土壤含水量与风蚀量均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农田地土壤风蚀量对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响应更敏感。因此,农田地秋收后应实行留茬、覆盖等保护措施,春季翻耕要尽量靠近播种日。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严重威胁。山西省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地区之一,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耕地减少、质量下降,草地退化,影响着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荒漠化要坚持植被建设与工程建设、防治保护与开发利用、传统治理与科技创新、国家投入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战略思路,通过建设生态体系、工程体系、产业体系、保障体系,分片治理、分步实施。  相似文献   

14.
荒漠化作为1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以研究区1989年、2000年和2005年的TM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在野外实地考察建立荒漠化遥感解译标志的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判读提取土地荒漠化信息,建立土地荒漠化空间数据库.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并呈逐渐恶化态势,平均荒漠化率近80%,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化面积比大致为65∶10∶5.风蚀荒漠化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水蚀荒漠化以中度和重度为主,盐渍化以极重度为主.20世纪80年代末荒漠化程度最轻,2005年最重.监测期内,研究区荒漠化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0.35%.其中,风蚀荒漠化和盐渍化均呈增加趋势,水蚀荒漠化呈减少趋势,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36%、0.97%和-0.06%.未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之间、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之间转化比较普遍,导致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荒漠化程度由1989年的0.308升高为2005年的0.324;以极重度荒漠化面积计,年均荒漠化变化速率为0.103%,年均扩展面积2 088.62hm2.  相似文献   

15.
利用彰武县境内柳河所辖小流域2000年及2004年土壤风蚀遥感解译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土壤风蚀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及2004年共有13条小流域土壤风蚀面积比例大于50%;2000年及2004年分别有17条小流域风蚀类型全部为轻度,其余为轻度与中度各占一定比例;总体上该区域风蚀面积比例呈下降趋势,风蚀程度呈减轻趋势。  相似文献   

16.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风蚀是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风蚀气候因子、地表粗糙度、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和人为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农田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对策,提出了以实施保护性耕作为主,辅之以间作、轮作的防治风蚀措施.这种措施既能发挥保护性耕作带残茬降风速、保水土、抗风蚀的作用,并对翻耕带形成保护;又可满足地区种植结构,解决保护性耕作带来的杂草防治和农家肥施用难题,对实现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干旱地区因开发建设项目区而产生较为强烈的以风蚀为主水土流失风蚀特征,选取新疆卡拉贝利工程区作为研究地点,以原始地表和破坏地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集沙仪和风速仪进行风沙的收集和风速的监测,利用土壤筛和天平进行风蚀物粒径分级测量,并利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得到了该地区近地表不同下垫面风蚀规律特征。研究表明:破坏地表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风蚀的可能性,反复碾压地表和弃土场是该地区破坏地表的主要风蚀源;该地区风沙主要集中在距地表高度30cm内,主要土壤风蚀粒径0~500μm;输沙量和风蚀物粒径均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输沙量沿高度呈指数函数递减;下垫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了近地表土壤风蚀特征,破坏地表对输沙量的影响主要在近地表30cm内,反复碾压地表对风蚀物粒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距地表50cm内,弃土场对风蚀物粒径的影响则超过55cm。新疆卡拉贝利工程区不同下垫面地表在土壤可侵蚀性、土壤风沙流结构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克拉玛依市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苏香玲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35-237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2004年和2009年TM遥感数据,对克拉玛依市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荒漠化土地面积2009年为727472.85hm2,占总面积的94.73%。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431803.62h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56.23%。2004年荒漠化总面积为732893.96hm2。近5a来,克拉玛依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略微减少趋势,但荒漠化程度明显变轻,主要表现为极重度风蚀荒漠化和盐渍化荒漠化分别减少了21.96%和7.44%。  相似文献   

19.
土壤抗风蚀性能主要取决于土壤颗粒质量及土壤质地等因素.土壤风蚀特征是建立土壤风蚀模型及土壤保持的基础.本研究选择了干旱的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裸露耕地的表土颗粒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的抗风蚀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研究区域地表土壤性质,提出了定量反映风蚀过程中表土物质的损失程度的物理量- -增失比例系数(WEVI),即WEVI=粗化颗粒含量/易蚀颗粒含量.结果表明:2004~2007年,增失比例系数从2.10增加到3.46,定量地反映出了2004~2007年的土壤颗粒粗化和细颗粒的流失程度,进而说明了裸露耕地的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应用修正风蚀模型(RWEQ)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进行土壤风蚀模数估算,分析土壤风蚀在石渠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个因素对石渠县土壤风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渠县北部抗土壤风蚀能力优于南部,西南部受土壤风蚀影响最大;气象因子为土壤风蚀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在6月汛期时土壤风蚀模数达到最大;植被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风蚀模数空间分布特征契合,对其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