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以帽儿山实验林场红松标准种源试验中的17产地标准种源二年生苗期的生长性状为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典性相关分析,逐步回归以及多重比较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源红松的地理变异规律,并为帽儿山地区选择出了适合于该会区育苗造林的最佳红松种源。  相似文献   

2.
木荷苗期生长性状的地理种源变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来自安徽、浙江等6个省34个木荷种源种子在福建建瓯开展苗期测定试验,研究其种子性状和苗木生长的种源差异及其地理变异模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源效应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种源苗木生长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苗高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产地温度则是造成这种纬向变异模式的主要环境作用因子。与北部种源比较,南部种源生长快。以苗高为标准,初选出苗期表现好的优良种源10个,这些初选种源多来自木荷自然分布的中心产区。  相似文献   

3.
2009年3~7月在镇沅县古城乡,以滇西南5个州(市)9个县选出的西南桦用材优树为材料,开展不同地理种源的西南桦苗期生长性状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西南桦苗期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以景洪和江城种源表现最好,而镇沅种源表现最差;苗期生长性状与产地纬度、海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同年均温、≥18C积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13个不同种源的80个家系苗期和5年生幼林调查的基础上,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木高生长、分枝、根系性状、生物量;幼林生长变异以及生长适应性等规律。结果表明,幼林表现贵州雷山、榕江、剑河种源树高大于云南、湖北种源,其中好的大于差的25.9%。秃杉种源群体间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群体变异中的树高生长量随经度增大而加大,性状变异与产地经向相关有强于纬向相关的趋势,地理变异倾向于不连续遗传变异类型,以经向为主的渐变。据此将秃杉分布区种源划分为3个种源区,2个亚区。  相似文献   

5.
秃杉种源试验与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3个不同种源的80个家系苗期和5年生幼林调查的基础上,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木高生长,分枝,根系性状,生物量。;幼林生长变异以及生长状,生物量;幼林生长变异以及生长适应性等规律。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源香椿苗期生长差异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14个产地种子所育的1 a生香椿播种苗为测定材料,研究了各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发现各种源香椿苗的苗高、地径与生物量等生长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种源内不同单株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7~9月是香椿苗高生长的主要时期.香椿种源的地理变异规律主要表现为南一北变异趋势.综合其生长表现,初步选出江苏南京和湖南洞口2个种源为苗期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7.
不同红松种源材质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选择了26个17年生红松种源实验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木材材质性状和生长性状的调查。材质性状包括解剖学性状和物理学性状。解剖学性状测试指标包括,管胞长度、管胞直径和管胞壁腔比。物理学性状指标测定了: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生长轮密度。生长性状方面调查了树高和胸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材质性状和生长性状指标在种源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证明各项材质性状均受一定的遗传效应控制;红松的生长性状指标在不同种源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变异,红松的树高和胸径也受遗传效应的控制;但是,多数材质指标表现为一定的以经向为主的地理变异规律,而红松的生长性状指标如树高和胸径均呈现出一定的纬向变异规律,无经向变异规律。图2表5参6。  相似文献   

8.
在41个不同种源苗期和26个种源8年生幼林试验的基础上,以适应性为主,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期以及幼林生长变异规律,并进行了越冬性评级。结果表明,幼林表现灵寿、志丹、黄陵、乌拉山、太原等温带种源生长较好,越冬性较强;亚热带种源越冬性差,而西北部种源生长稳定性和适应性比东北及南部种源强,据此提出雁北侧柏引种的适宜种源及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利用白桦21个产地的种子育苗,调查苗期2年的苗高、地径等生长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等方法,首次进行了白桦不同种源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的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桦不同种源在苗期的生长特性方面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苗高生长最快的种源与最差种源相比,高出118.84%;地径最粗的种源比最低值种源大54.33%。一同参试的光皮桦不能适应北方低温气候,于第1年冬季受冻害死亡;垂枝桦适应性较强,苗期生长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0.
在41个不同种源苗期和26个种源8年生幼林试验的基础上,以适应性为主,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期以及幼林生长变异规律,并进行了越冬性评级。结果表明,幼林表现灵寿、志丹、黄陵、乌拉山、太原等温带种源生长较好,越冬性较强;亚热带种源越冬性差,而西北部种源生长稳定性和适应性比东北及南部种源强,据此提出雁北侧柏引种的适宜种源及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辽宁省凤城市国有凤山林场苗圃不同苗龄红松苗木生长量和山地造林3龄、4龄和5龄红松苗木生长量和造林成活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红松苗龄的增加,苗高、地径、主根长和大于1mm侧根条数明显增加,苗龄越长,生长量越大;山地造林采用4龄红松苗比采用3龄和5龄苗造林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2.
以白皮松、油松和红皮云杉3个针叶树种1a生幼苗为对象,研究在100%全光(CK)、70%透光和40%透光3种光照下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条件下3个树种幼苗生长随时间变化存在不一致性,白皮松和油松高生长、地径生长均表现为全光照高于低光照处理,而红皮云杉在低光照处理下,其苗高和地径高于全光照。油松和红皮云杉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各时期发育,均表现出全光照70%透光40%透光趋势;而白皮松在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方面,则为70%透光高于全光照和40%透光,在根系体积方面,全光照高于70%透光和40%透光。适度遮阴有利于白皮松幼苗生长,不利于油松幼苗生长,而红皮云杉幼苗对光照适应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几年山地和平地红松育苗试验,概括地总结了不同育苗地点、不同播种量、不同肥料种类对红松苗木的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从试验结果看出,山地繁育红松苗比平地在生长量和苗木产量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不同的肥料种类对红松苗的生长量有较大的差异,三元复合肥和腐熟鸡粪较单一化肥和不施肥的试验对照育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对红松S1-0播种苗进行正交施肥试验,研究基肥、追肥(氮、磷)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探讨苗木最佳施肥配比。结果表明:各肥料因子对苗木生长影响排序为追肥尿素﹥基肥﹥追肥过磷酸钙,促进红松S1-0播种苗木生长最佳肥料用量为每平米以腐熟猪粪2 500 g、过磷酸钙22 g、尿素3 g或腐熟猪粪2 500 g、过磷酸钙22 g、尿素3 g、硫酸钾12 g作为基肥,108 g或78 g过磷酸钙和44 g尿素为追肥,分四次追施。  相似文献   

15.
兴凯赤松与樟子松苗期生长性状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优异种质选择基础上,引进3个兴凯赤松、5个樟子松天然群体的种子,经有性繁殖获得植株,以此开展种质资源异地保存林营建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兴凯赤松苗期高生长节律与樟子松相近,且适应性较强,定植成活率较高;樟子松群体内生长性状变异较大,变异幅度30.11%~46.72%(苗高)、23.33%~35.98%(地径);群体内及群体间兴凯赤松生长性状变异较小,变异幅度在30.27%~31.47%(苗高)、24.81%~25.05%(地径)之间,并且,兴凯赤松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较樟子松分别提高30.23%、29.40%。  相似文献   

16.
西伯利亚红松造林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伯利亚红松3个种源与当地红松高生长量的比较,分析在长白山系汪清林区内不同种源西伯利亚红松与当地红松的生长差异,确定了托木斯克州种源适合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经11 a研究,初步掌握了该树种幼年期生长规律,摸索出一整套西伯利亚红松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7.
应用响应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人工林红松生长轮宽度对月平均气温等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前一年4月到当年9月的气候变化对人工林红松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可产生40.8%的影响;温度是影响红松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最主要的气候因素,其中,前一年9月平均地温的影响最大,回归系数达到0.441。  相似文献   

18.
以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宏伟种子园收集的红松全分布区的优树无性系为材料,对其结实性状进行观测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628个无性系中,选择出红松结实性状特别优良的无性系11个,优良无性系51个,共计62个。为今后建设红松种子园和果林基地提供了实践依据与基因储备。  相似文献   

19.
CurveExpert 1.3是Windows系统的一个综合性的曲线拟合的软件,内置许多回归模型(线性和非线性),并可自定义模型,能准确、便捷的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本研究以辽东山区人工红松为目标,应用CurveExpert软件的函数自动拟合特性,对红松单木材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残差占实测值比例低于5%的模型,正弦函数、MMF模型和Gompertz模型适合拟合18~50 a的材积生长过程;二次多项式适合拟合22~50 a的单株材积生长过程;幂函数适合拟合24~50 a单株材积生长过程;Logistic模型适合拟合32~50 a的单株材积生长过程。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正弦函数、MMF模型和Gompertz模型的应用范围较广泛,而Logistic模型使用范围相对较窄。  相似文献   

20.
One-year-old seedlings of Pinus koraiensis, Pinus sylvestriformis, Phellodendron amurense were grown in open-top chambers (OTCs) with 700 and 500 mmol/mol CO2 concentrations, control chamber and on open site (ambient CO2, about 350 mmol/mol CO2) respectively at the Open Research Station of Changbai Mountain Forest Ecosystem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growth course responses of three species to elevated CO2 and temperature during one growing season was studied from May to Oct. 199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crease in CO2 concentration enhanced the growth of seedlings and the effect of 700 mmol/mol CO2 was more remarkable than 500 mmol/mol CO2 on seedling growth.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oubly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the biomass increased by 38% in average for coniferous seedlings and 60% for broad-leaved seedlings. With continuous treatment of high CO2 concentration, the monthly-accumulated biomass of shade-tolerant Pinus koraiensis seedlings was bigger in July than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while those of Pinus sylvestriformis and Phellodendron amurense seedlings showed an increase in July and August, or did not decrese until September. During the hot August, high CO2 concentration enhanced the growth of Pinus koraiensis seedlings b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but it did not show dominance in other two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