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埂花椒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埂花椒生戍 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随立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立地条件越差,其综合效益越明显。文中总结的4种类型20种地埂花椒模式,可以在渭北旱原丘陵沟壑区大力推广。并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地埂花椒的生态功能、作用机制以及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地埂花椒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埂花椒生态系统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随立地条件而变化。立地条件越差,其综合效益越明显。文中总结的4种类型20种地埂花椒模式,可以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大力推广。并通过大量的观察数据分析了地埂花椒的生态功能、作用机制以及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大红袍花椒是韩城市的主要乡土经济林树种,早在600年前就有栽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经十多年努力,在韩城市中部浅山台塬区的13个乡镇、1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成了“百里三千万株花椒基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株数最多、质量最高的花椒基地市。“七五”期间,在地埂花椒化的基础上,继而,花椒基地又进一步向宜林四荒地、瘠薄耕地以及川塬地埂和路渠两边延伸,使花椒尽快上山进沟,成为“灭荒”造林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的地埂经济林,在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埂经济林,顾名思义,即在田间闲置的地埂上发展经济林,它是山地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陇南山区的实践看,发展地埂经济林有如下好处。 ——地埂经济林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林业实用技术》2021,(7):33-35
泾川县对朱家涧水库水源地绿化采取山水林田路系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生态林与经济林结合、景观林和水源涵养林结合,多林种多树种多模式配置,在阳坡耕地栽植核桃经济林,地埂云杉、油松锁边,裸露荒山栽植刺槐、山毛桃、柳树水保林,道路林带栽植刺柏樱花景观林。从林种树种配置、整地方式方法、苗木标准、栽植时间、栽植方式、浇水、抚育管护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了泾川县水源地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6.
根据花岗片麻岩低山区的地形、土壤特点,提出和建立了5个水土保持林种;营造了不同结构组成的5种坡面水土保持林,沟道经济林,地埂经济林,沟道用材林。形成了4个林种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7.
陇南有山就有地,有地就有埂,有埂就有树。地埂经济林在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甘肃省陇南山区发展地埂经济林的启示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榆林沙区经济林立体种植模式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榆林沙区经济林立体种植模式的类型、技术要点、适宜地区和注意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一、花椒的价值花椒喜光好温,耐寒、耐旱、耐瘠薄,由于适应性很强,即可用做荒山造林保持水土的水土保持树种,又可作为庭院美化树种。利用花椒树体带刺的特点,在田边、地埂、果园周边栽植,可以发展地埂经济和培养绿色围栏。花椒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一般株高2米~3米。其花、枝、叶均有香味,既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又是制造油  相似文献   

10.
6 .6 干果经济林建设模式6.6.1 模式适宜条件 干果经济林的生长、发育、结实需要有一定的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养分及抚育措施。从干果经济林如红枣、板栗、核桃等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来讲 ,气候为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年日照时数 2 2 0 0~ 2 80 0h ,年平均气温 8~ 13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5种经济林经营模式,包括多树种混植生态经济林模式、城郊景观经济林模式、保护栽培经济林模式、早产密植经济林模式、早产密植经济林模式、地堰经济林模式。各模式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运用“资源二号”卫星影像并基于“3S”技术开展陕西省经济林普查,获得全省107个县(区)经济林资源数据。通过遥感判读和实地验证,利用函问调查数据补充、年鉴数据控制和检验,分析了陕西省经济林资源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提出陕西省苹果、梨、猕猴桃、核桃、板栗、红枣、花椒等经济林品种的潜在适宜发展区。认为陕西省经济林发展具有地带性和集聚性特征明显、产业综合竞争力强,鲜果综合管理条件优于干杂果、关中经济林综合管理条件优于陕北和陕南,空间分布呈现重点产区向周边辐射的趋势,规模发展与提质增效空间巨大等优势;提出可进一步优化全省经济林产业空间布局,实施果业转型升级、实现由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转变经营模式、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经济林产业园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5 .6 水果经济林建设模式5 .6.1 模式适宜条件 苹果是水果经济林的主栽树种和品种 ,比较国内外苹果适宜的气候要素 ,认为最适栽植区的分布纬度为 3 2°~ 42° ,年平均气温为 8~ 12℃ ,大于或等于 10℃年有效积温在 2 5 0 0~2 70 0℃以上 ,海拔为 80 0~ 14 0 0m ,年均降  相似文献   

14.
椒粮间作及其效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坡台田地埂花椒和平川地花树林网的间作形式以及以“花椒+小麦、玉米”为主的6种间作模式,并对其产生的效益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土地利用率提高30%~50%;光能利用率亦明显增强;地埂栽椒后冲毁率由过去11.34%下降到2.52%;风速较过去减弱17%~28%;高温季节气温降低1~3℃,空气湿度增加10~15个百分点;栽椒后4a平均每公顷经济收入提高21.9%。同时,还从间作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相应的椒粮间作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7 坡耕地治理区7.4 退耕还林农林复合建设治理模式7.4.1 技术思路农林复合建设治理模式是指经济林树种与粮食作物间作的模式 ,是一种先还林后退耕模式。在某些地方 ,一次性退耕还林有困难 ,采用本模式先还林 ,但仍套种粮食等农作物 ,可待成林后退耕 ,能较好地缓解因一次性的造成粮食需求压力。可见 ,林粮模式是一种过渡性的退耕还林模式。适宜在坡中下部、土层深厚、水肥条件好的退耕地。7.4.2 主要技术措施(1)经济林树种或品种选择 宜选择品种优良、市场前景佳的名特优新经济林树种或品种 ,有板栗、核桃、银杏、柠檬、脐橙、柚、枣、…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片麻岩坡地生态经济林的配置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林分的配置形式主义和防护、经济效益发挥的侧重点不同,将生态经济林划分为防护型经济林、经济型防护林和交互式防护经济林等3种模式;然后分别阐述了3种模式生态经济林的含义、适宜条件和配置技术;最后通过分析各种模式的经济产出调查数据,研究了生态经济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花椒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香料及油料树种。它全身是宝,果皮、种子、树皮和木材都有特殊用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花椒根系发达,耐干旱,是营造干旱经济林的树种,而且生长快、结果早、适应性强,适当发展花椒经济林是山区、丘陵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山西运城市的花椒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魏林 《陕西林业》2001,(5):18-19
近10年来,渭南市结合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五荒”地开发治理为中心,以完善政策为先导,以林业大户治理为主体,突出发展花椒、红枣、柿子、核桃等名特优经济林,加快产业化步伐,全市经济林面积达170多万亩,花椒、红枣、柿子、核桃四大经济林基地初具规模,产贮加销为主的产业化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建立起林业产业新格局。截止目前,已形成8千万株花椒、60万亩红枣、10万亩柿子、5万亩核桃基地。花椒已成为全市林业的一大优势,年产量近2000万公斤,总产值达3亿多元。其中韩城市花椒栽植已达4000万株,农民人均占有花椒100多株,椒农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小流域生物治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小流域生物治理方针 小流域治理,应因地制宜,以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重点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积极发展以木本粮油林为主的经济林。2 小流域生物治理模式2.1 生态效益型 生态效益型是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一种治理模式。 在坡度36°以上或35°以下但岩石裸露面积在50%以上、土层厚度15cm以下、以及海拔高度800m以上的地带,需要营造水土保持林,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表风蚀。要适宜密植、小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配置,青石山区适宜树种有刺槐、侧柏、油松、黄栌…  相似文献   

20.
为了贯彻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 ,规范退耕还林活动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优化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 ,总结推广了退耕还林十佳种植模式。1 针阔混交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针叶树与阔叶树带状或块状混交 ,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针阔混交林 ,使得林分结构更复杂 ,生态功能更完备 ,生态群落更稳定 ,防护作用更显著 ,生物产量与经济效益更高。该模式适宜的立地条件是 :高山、远山、石质裸岩山地不便种植经济林树种但可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山地。适宜种植的针叶树种有 :油松、侧柏 ,阔叶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