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真菌性病害,其抗性由多基因控制,抗性机制复杂。type Ⅰ(抗侵入)和type Ⅱ(抗扩展)是小麦抵御赤霉病侵害的2种最主要抗性类型。在抗赤霉病育种中兼顾2种抗性,对于保证生产上抗性的稳定和持久有着重要意义。在前期研究中,作者所在课题组从小麦地方品种望水白中克隆了抗赤霉病扩展的主效QTL Fhb1,精细定位了Fhb4和Fhb5,获得了功能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这些标记,以小麦品系NMAS022作为供体亲本,现代小麦品种百农4199作为受体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方法选育成了聚合望水白Fhb1、Fhb4、Fhb5的小麦新品系百农4299。与百农4199相比,百农4299在2年的田间试验中type Ⅰ抗性至少增加了73%~74%, type Ⅱ抗性至少增加了83%~88%(以病小穗数计),并且产量潜力也得到了提高。上述结果证明了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类型抗赤霉病QTL以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可行性。抗赤霉病小麦品系百农4299有望成为一个新的抗赤霉病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2.
1992~1993年度,对235份春小麦、黑麦、小黑麦材料进行了抗壳针孢叶枯病(Septoriatritici)和燕麦壳针孢菌小麦专化型(Septoriaavenaef.sp.triticea)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仅有为数不多的高抗品种,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针对小麦赤霉病抗性,利用与3个抗扩展性QTL位点、1个抗侵染性QTL位点和1个控制低毒素积累的QTL位点紧密连锁的11个分子标记,对中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宁麦9号及其10个衍生品种进行抗性溯源,同时利用单花滴注、病麦粒接种和ELISA方法分别进行赤霉病抗扩展、抗侵染和低毒素积累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宁麦9号拥有抗扩展性主效QTL位点Fhb1和Fhb2,其赤霉病抗性来源于亲本扬麦6号。10个衍生品种中,生选4号与宁麦9号的遗传背景高度相似,扬辐麦4号与宁麦9号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宁麦衍生系的抗扩展与低毒素积累抗性相关性较高,但抗侵染性受环境影响较大,表现更为复杂。不同衍生品种的抗扩展性有差异,但总体毒素含量水平较高。衍生品种宁麦13抗性位点数多于宁麦9号,且赤霉病抗性水平最高,与宁麦9号均可作为抗性亲本直接应用于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本研究为今后赤霉病抗性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和小麦抗赤霉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章琦  李道远 《作物学报》2000,26(5):536-542
经抗谱评价、抗性类型比较、遗传分析鉴定出一个来自普通野生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5(暂名)。结果表明它是迄今已知基因中抗谱最广,抗性导入效应很强的一个完全显性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用携有新基因Xa-23的一对近等基因系(JG30^6∥Xa-23^(t))构建F2群体中选出160个单株用SSR(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定位,初步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SSR标记OSR06和RM224附近,图距分别为5.3cM和27.7cM。  相似文献   

5.
赤霉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小麦赤霉菌侵染寄主后,不仅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感病子粒中的真菌毒素(主要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还对人畜安全造成危害,培育抗病特别是抗DON积累品种是减轻赤霉病危害的有效途径。目前,在赤霉病5种抗性类型中仅抗侵染(类型Ⅰ)和抗扩展(类型Ⅱ)的研究较为深入,随着近年来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对毒素DON积累抗性类型(类型Ⅲ)的许多研究也陆续展开。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抗毒素DON积累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和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一种同时评价小麦抗赤霉病侵入和扩展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侵入(typeⅠ)和抗扩展(typeⅡ)是小麦对赤霉病抗性的两种主要类型,其抗性机制迥异,接种方法和抗性鉴定指标也完全不同。为了建立一种同时评价这两种抗性的策略,本研究以喷雾接种后14d和21d的病小穗数(NDS14和NDS21)以及这两种数据的差值(DNDS)作为抗性鉴定指标。利用从南大2419×望水白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所获得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NDS14主要反映抗侵入性,DNDS主要反映抗扩展性,这说明在同一试验中同时评价抗赤霉病侵入和扩展这两种抗性是可行的。与分别进行这两种抗性鉴定的方法相比,本研究所提出的策略所需资源更少、更省时省力,可广泛用于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以及抗性遗传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间作对大豆荚粒性状及种子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镇林 《种子》1999,(5):25-27
间作大豆,五种荚粒性状的均数都小于各自的对照(单作),且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t=-3.667-^**_4.76^**),按下降幅度排列依次为:单株粒重-粒茎比-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除百粒重外,其余四性状相互音 高度显著正相关,(r=0.743^**-0.957^**),但偏相关分析,百粒重分别与粒数和粒茎比 ,那么对单株产量的相关也可达显著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黄淮麦区86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抗赤霉病评估。由结果看出某些品种有较好的抗性,并发现小麦抗赤霉病机制极为复杂。提出了今后该区小麦品种选育和布局的建议及进一步研究品种抗赤霉病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以小麦为材料,研究盐分胁迫条件下6-苄基腺嘌呤对小麦(Triticum aestiuum L.)幼苗Na^+、K^+、Cl^-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6-苄基腺嘌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苗对Na^+的吸收,阻滞其向地上部分运输的数量和速度;提高体内K^+含量、向上运输效率,降低地上部分对Na^+、K^+的选择性(SNa^+、k^+),同时6-苄基腺嘌呤还能够促进幼苗根系对Cl^-的吸收,并有效地将C  相似文献   

10.
以24份山西省小麦主推品种和51份山西省2015—2016年度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为材料,利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赤霉病抗性存在很大差异,病小穗率变幅在5.0%~100.0%之间。参试品种中没有高抗赤霉病的品种,其中主栽品种仅长麦251表现中抗,占比为4.2%;区域试验品种中临麦7006、京麦1768和圣麦116等11个品种表现中抗,占21.6%,整体赤霉病抗性水平有待于改进。探讨了赤霉病鉴定方法和山西省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对小麦生产危害很强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利用抗赤霉病品种是减轻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具有赤霉病抗性的小麦种质很少。本研究鉴定筛选出适合黄淮麦区中抗赤霉病的种质材料漯抗1号、漯抗4号和漯抗6号。3份材料的发病小穗率分别是19.0%、20.9%和20.2%,与苏麦3号(13.8%)差异显著,但与扬麦158(19.2%)差异不显著。从平均严重度和发病小穗率分析,漯抗1号、漯抗4号和漯抗6号的赤霉病抗性为中抗,与扬麦158相当。从耐寒性、株高、千粒重、穗粒数和小穗密度等方面对漯抗1号、漯抗4号和漯抗6号分析表明,漯抗6号与周麦22无显著差异,漯抗6号更适用于黄淮麦区小麦育种。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工创造的光氧化(Photooxidation)逆境,在高光强(600μEM-2·S-1)、低CO2(5μmol/l)、低O2(350μmol/l)条件下,对492份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il]品种资源进行抗性筛选。结果表明:大豆种质的抗光氧化特性,呈数量性状的分布模式,抗和敏感的较少,中间类型的较多。来源于低纬度地区的大豆,抗性较强,反之则较弱。共筛选出抗光氧化品种16份,对光氧化敏感的品种10份。  相似文献   

13.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18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灾害性小麦病害。为了培育和推广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解决赤霉病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的危害。通过高产育种和抗赤霉病育种技术路线有机结合,运用“综合性状协调点”的观点,培育出了综合性状优良,多年表现既高产稳产又抗赤霉病(MR-R)小麦品种扬麦18,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遗传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是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过去对小麦抗赤霉病性的研究多以静止的方法进行,仅以接种后某一固定时期植株发病情况为指标,这不能全面反映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扩展性的遗传特征。作者发现,不仅不同品种对赤霉病扩展的反应不同,而且同一品种不同时期在抗扩  相似文献   

15.
赤霉菌粗毒素对小麦幼苗MDA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不同赤霉病抗性小麦品种对赤霉菌粗毒素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的差异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用赤霉菌粗毒素处理赤霉病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的幼苗,在0.5~4天内测定各品种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增率。结果表明,处理后感病品种幼苗的MDA含量增率高于抗病品种和中抗品种。各品种幼苗的SOD活性先增加后下降,抗性强的品种SOD活性的增率大,活性下降慢;抗性较弱的品种SOD活性的增率小,活性下降快。各小麦品种幼苗叶片的POD活性增率在1~4天内均呈升高趋势,抗性强的品种POD活性的增率小,抗性弱的品种POD活性的增率大。对MDA含量增率、SOD及POD活性增率的第2天测定值和第2~4天测定均值作方差分析表明,三种不同抗性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起源于我国江苏溧阳的望水白是世界公认的少数几个小麦赤霉病抗源之一。Fhb5是望水白的抗赤霉病侵入主效QTL。为获得与Fhb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BAC文库序列信息设计引物,获得了2个与Fhb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WGRB0805和WGRB0950。利用这两对标记进行Fhb5区间的前景选择,同时选用均匀分布于基因组的98对SSR标记进行背景选择,将Fhb5导入到不同遗传背景的品种中,显著提高了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该标记的发掘增加了与Fhb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数量,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提供了新的可利用标记。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焕玉  张乐庆 《作物学报》1992,18(2):150-156
1982—1987连续5年,每年分3个播期,对23个小麦品种(品系)进行定位小花注滴接种菌液诱发赤霉病,统计其发病小穗数,利用 Tai G.C.C.(1971)所提出的分析方法,估测和分析了各种供试品种(品系)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稳定性参数,并研究了其中6个抗性不同的品种(品系)病小穗扩展的进程。其结果:(1)环境对品种感染赤霉病有较大影响,但品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类型抗性组分的探索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毓君  廖玉才 《作物学报》1988,14(3):194-201
本文探索了一种较客观地反映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方法——抗性组分分析法。对13个品种双列杂交的后代,按 Griffing 方法Ⅱ模式Ⅰ研究了6个抗性组分的配合力。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各抗性组分真实存在,不同抗病品种阻止病菌扩展的方式不同;主穗轴发病和田间接种后15及25天的病级这三个组分可作为衡量品种抗扩展性的主要指  相似文献   

19.
姚维传 《种子》2000,(3):19-21
通过对20个小麦品种(系)两年的试验研究,明确了小麦穗层整齐度是一个遗传性状。该性状在品种(系)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gcv=11.99%;遗传力较高,hB^2=82.5%。穗层整齐度与产量呈弱正相关,遗传相关系数rg=0.3781;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相关系数rg=0.7687。  相似文献   

20.
Shunji  白朴 《小麦研究》1997,18(2):34-36,F003,F004
我们曾提出利用S^ˇ型细胞质和IBL-IRS染色体互作引起的雄性不育选育杂交小麦的方案(Toriyama等,1993),并用13个品种选育了雄性不育系及它们的保持系。Ae,kotschyi的S^ˇ型细胞质的供体是农林26的S^ˇ;IBL-IRS染色体的供体是911-B-8-10(以下简写为st.911)。通过(S^ˇ)-Norin26和st.911与13个品种重复回交,获得了这13个品种的代换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