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鉴定短角外斑腿蝗(Xenocatantops humilis brachycerus)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GST基因在短角外斑腿蝗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水平,探究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基于短角外斑腿蝗转录组数据库,通过Blast软件筛选GST基因;采用邻接法构建代表性昆虫GST家族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XbGSTd7、XbGSTd8、XbGSTe2XbGSTe4在短角外斑腿蝗10个组织部位的表达水平。通过注射dsRNA沉默XbGSTd8和XbGSTe4,结合杀虫剂敏感性试验,比较GST基因沉默后短角外斑腿蝗对4种杀虫剂敏感性的变化。【结果】从短角外斑腿蝗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得到15条GST全长序列和12条GST片段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5条短角外斑腿蝗GST全长序列分别属于Delta、Epsilon、Theta和Omega家族。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XbGSTd8在短角外斑腿蝗胃毛囊、中肠和马氏管的表达量相对较高,XbGSTe4在短角外斑腿蝗胃毛囊和中肠的表达量相对较高。沉默XbGSTe4后,短角外斑腿蝗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沉默XbGSTd8后,短角外斑腿蝗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显著提高。【结论】XbGSTd8可能参与短角外斑腿蝗对毒死蜱的代谢解毒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兰 《陕西农业科学》2007,(1):86-87118
蝗虫是农牧林业的主要害虫,有些种类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不断深入进行蝗虫基础理论研究,其中包括蝗虫系统学研究至关重要。主要对斑腿蝗科进行简要介绍,并从形态学、细胞分类学、分子系统学等方面对斑腿蝗科的系统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Ivan)。隶属于斑腿蝗科,尖翅蝗属。[1]为鲁北地区的优势蝗种。一般密度为10头/㎡左右。在不同时期的调查中,5月份占蝗虫总数的53.2﹪,7月份占蝗虫总数的35.1﹪,9月份占蝗虫总数的24.5﹪。[2]为主要蝗种。每年都要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定短角外斑腿蝗(Xenocatantops humilis brachycerus)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GST基因在短角外斑腿蝗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水平,探究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基于短角外斑腿蝗转录组数据库,通过Blast软件筛选GST基因;采用邻接法构建代表性昆虫GST家族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XbGSTd7、XbGSTd8、XbGSTe2和XbGSTe4在短角外斑腿蝗10个组织部位的表达水平。通过注射dsRNA沉默XbGSTd8和XbGSTe4,结合杀虫剂敏感性试验,比较GST基因沉默后短角外斑腿蝗对4种杀虫剂敏感性的变化。【结果】从短角外斑腿蝗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得到15条GST全长序列和12条GST片段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5条短角外斑腿蝗GST全长序列分别属于Delta、Epsilon、Theta和Omega家族。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XbGSTd8在短角外斑腿蝗胃毛囊、中肠和马氏管的表达量相对较高,XbGSTe4在短角外斑腿蝗胃毛囊和中肠的表达量相对较高。沉默XbGSTe4后,短角外斑腿蝗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沉默XbGSTd8后,短角外斑腿蝗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显著提高。【结论】XbGSTd8可能参与短角外斑腿蝗对毒死蜱的代谢解毒过程。  相似文献   

5.
斑腿蝗科两种短翅蝗虫,昆明拟凹背蝗和绿胫舟形蝗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n(♂)=23,全部是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XO型,性染色体X属于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位居第一.研究结果表明:昆明拟凹背蝗的染色体C带共28条,除着丝粒带之外,其余5条为端带,分别出现于L2,M5,M7,M8和S11.两种短翅蝗虫的减数分裂染色体交叉频率以1位点和2位点的交叉居多.  相似文献   

6.
新疆两种星翅蝗外生殖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意大利蝗、黑腿星翅蝗两种星翅蝗雄性外生殖器、雌性下生殖板进行比较解剖,并描述其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星翅蝗雄性外生殖器变化最为明显的部位是阳具基背片的侧板及阳具复合体的色带基支、色带瓣、阳茎端瓣。两种星翅蝗雌性下生殖板变化最为明显的部位是下生殖板的前突基内支及腹产卵瓣腹基瓣片。外生殖器特征在意大利蝗和黑腿星翅蝗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两种蝗虫区别性状。  相似文献   

7.
截止目前已记录云南省分布的蝗总科昆虫有6科87属160种(亚种),显以东洋区成分为主。优势科为斑腿蝗科;长翅型蝗虫占绝大多数。云南蝗虫由北向南,种类趋于复杂,尤以滇南热区蝗虫属种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网翅蝗科的隆额网翅蝗(Arcyptera coreana Shiraki)、宽翅曲背蝗[Para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Ikonnikov)]及斑翅蝗科的赤翅蝗(Celes skalozubovi Adelung)和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Pall.)]4种具有鸣叫行为的蝗虫进行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4种蝗虫性别决定机制为XO型,网翅蝗科2种蝗虫染色体数目:2n(♂)=20+XO=21。斑翅蝗科2种蝗虫染色体数目:2n(♂)=22+XO=23。4种直翅目鸣虫的染色体核型在较高的分类阶元中彼此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差异性;同科的蝗虫体现较近的亲缘关系,染色体核型存在较大的共性(染色体数目及染色体组式相同),然而在同一科下的不同属蝗虫间,染色体绝对长度及相对长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科间蝗虫的染色体组式、染色体绝对长度及相对长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蝗虫染色体的核型可用作科间、属间分类的依据。4种鸣虫染色体核型的相似性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一致。  相似文献   

9.
蝗总科7种昆虫下颚须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蝗总科3科5属7种蝗虫下颚须共存在6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Ⅰ型和Ⅱ型以及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是7种蝗虫所共有的。柱形感受器I型为剑角蝗科的僧帽佛蝗(Phlaeoba infumata)和长角佛蝗(P.antennate)所特有,而柱形感受器II型则是斑翅蝗科的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所特有的。因此感受器的种类及其形态特征也许能成为鉴别蝗总科不同科和属的有用特征。蝗虫下颚须上不同感受器的种类和数量,可为蝗虫取食、接受内外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刺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斑腿蝗科2种蝗虫卵子发生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长翅素木蝗(Shirakiacris shirakii)组织学观察与测量的结果表明:卵母细胞体积和形态变化显著,呈现先慢后快的发育特点;细胞核体积增长在发育初期增长速度大于后期;滤泡细胞体积在卵黄发生期达到峰值,呈高柱状,卵黄发生结束后退化,呈柳叶状;2种蝗虫卵子发生的发育进程具明显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