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行为生测表明在褐飞虱的头部磨碎液中存在诱导水稻释放引诱稻虱缨小蜂挥发物的活性组分,这些活性组分主要属于蛋白质类.在-15~-20℃条件下褐飞虱头部磨碎液的生物活性,至少可保持38d,但72d后全部丧失.褐飞虱唾液中存在的α-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等4种主要酶类中,仅β-葡萄糖苷酶所处理的稻株挥发物能明显地引诱稻虱缨小蜂.褐飞虱头部磨碎液、磨碎液中的蛋白质以及β-葡萄糖苷酶等处理稻株的挥发物与褐飞虱雌成虫为害株的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无明显差异.挥发物提取、分离与鉴定的结果表明,褐飞虱头部磨碎液、头部磨碎液中分离的蛋白质类以及β-葡萄糖苷酶等处理所诱导释放的水稻挥发物与褐飞虱雌成虫为害株所释放的挥发物组成相似.这些结果表明褐飞虱唾液中的蛋白质类,尤其是β-葡萄糖苷酶在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还就褐飞虱唾液中可能存在的各类活性组分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以水稻、褐飞虱及其卵期重要寄生蜂稻虱缨小蜂为模式系统,研究了水杨酸与过氧化氢信号转导途径在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褐飞虱为害能迅速地导致水稻体内水杨酸(为害后1 h)和H2O2(为害后1.5 h)含量的上升,早于褐飞虱为害诱导水稻释放引诱稻虱缨小蜂挥发物所需的时间.外用水杨酸和H2O2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生理浓度范围内的水杨酸处理能诱导水稻释放引诱稻虱缨小蜂的挥发物,而H2O2则只有在远高于水稻生理浓度时才能诱导.水杨酸或H2O2处理的稻株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引诱作用要弱于褐飞虱为害的稻株,并且在挥发物组成相方面亦与后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尽管它们之间显示了一些相似的变化.这些结果说明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的释放,而H2O2信号转导途径在其中的作用则可能相对较小;同时,也表明了这些挥发物的释放除了水稻体内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的参与外,还可能涉及到其它的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3.
水稻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3-1995年用点滴法对褐飞虱的抗药性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久效磷,西维因和甲胺磷分别对南宁,玉林和永福褐飞虱种群的触杀毒力最强,马拉硫磷的触杀毒力最弱。在测试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将所测得的LD50与相对敏感毒力基线的数据进行比较,广西褐飞虱种群对六六六仍然敏感,对甲胺磷的敏感性下降,对马拉硫磷和久效磷的抗性指数为10.8-23.6,对氨基甲酸酯类为4.1-12.8,对溴氰菊酯为0.93-1 相似文献
4.
广西水稻新品种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鉴定1993-1997年广西水我试新品种及苗头材料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性表现,国粳4号,桂引901,90-572和恢77等12份材料抗至中抗稻褐飞虱田间种群和室内生物型Ⅱ。其中恢77和90-572还中抗孟加拉型。国粳4号和桂引901两个品种抗目前我国主要稻区稻褐飞虱田间优势种群生物型Ⅱ,而且产量高,抗性稳定,在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稻褐飞虱生物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祝小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1(4):353-354
本文采用苗期群体抗性鉴定和抗生性鉴定法,鉴定了四川省秀山县稻褐飞虱的生物型。结果表明,秀山县稻褐飞虱属生物型I。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Nilaparvala lugens)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对稻谷产量的影响占水稻病虫害总损失的67%左右。本研究旨在揭示褐飞虱发生期与水稻生育期的关系,为防治提供新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 1985~1988年应用江苏省宿迁、淮安、句容、丹阳和太湖地区农科所等地多年褐飞 相似文献
7.
光照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生物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及不同生物型危害后稻株死亡速率的影响明显。但是,光照强度和苗龄对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表现及植株死亡速率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一样。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以及稻株死亡速率、品种和光照强度、品种和苗龄、光照强度和苗龄及品种、光照强度、苗龄3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具有趋向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危害水稻的习性,但此现象是否受到褐飞虱虫态以及水稻品种的影响尚不清楚。论文旨在探究水稻品种和褐飞虱虫态对褐飞虱趋向二化螟危害水稻习性的影响,以及植物挥发物如何介导这一行为,从而为制定绿色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选择试验,观察3种虫态(3—4龄若虫、初羽化雌虫和怀卵雌虫)褐飞虱对二化螟危害及未被危害的中浙优8号等9个水稻品种植株的趋向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具有明显趋向性差异的代表性品种,运用RT-qPCR技术检测中浙优8号、9311和明恢63共3个水稻品种在害虫危害后挥发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在9个水稻品种下,不同虫态褐飞虱均倾向选择二化螟危害的水稻植株,但这种选择性在水稻品种间有所差异,如褐飞虱初羽化雌虫对明恢63的选择率显著高于甬优538。基因表达分析显示,二化螟的取食显著提高了与植物挥发物合成相关的基因OsCAS、OsLIS、OsHPL3和OsRCI-1的表达量。然而,不同虫态的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取食时,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二化螟单独危害时相比,会出现升高或抑制的情况,具体的影响因虫态而异。【结论】褐飞虱趋向二化螟危害株的习性在所测定的9个水稻品种中普遍存在,但不同虫态在不同水稻品种下的趋向程度有明显差异,不同虫态间主要表现在褐飞虱初羽化雌虫对水稻品种甬优538、中浙优8号与明恢63的选择上;二化螟单独取食或与褐飞虱共同取食均可提高OsCAS、OsLIS、OsHPL3和OsRCI-1的表达水平,表明害虫危害水稻可以调控水稻挥发物的合成,进而影响褐飞虱的寄主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开发和设计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拒避剂与引诱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褐飞虱对20种非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物及对α-蒎烯、α-水芹烯、崁烯、芳樟醇的拒避与引诱行为.【结果和结论】枸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塞楝Khaya senegalensis、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鬼针草Bidens pilosa、马樱丹Lantana camara、桉树Eucalyptus exsetrta、毛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的叶片和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的种子挥发物对褐飞虱雌成虫具有显著的拒避作用,其中蟛蜞菊、塞楝和桉树叶片挥发物的拒避作用比较明显,拒避率分别为87.5%、83.3%和72.0%;洋葱Allium cepa(鳞茎)挥发物对褐飞虱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引诱率为73.1%;其他植物叶片挥发物对褐飞虱的拒避与引诱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9种植物共有的3种挥发成分在测试浓度下,α-蒎烯对褐飞虱雌成虫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崁烯对其有显著的拒避作用,α-水芹烯则对其拒避与引诱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水稻挥发物芳樟醇因含量不同,褐飞虱雌成虫的选择行为有差异,芳樟醇用量为1μL时对褐飞虱具有显著引诱作用,10μL以上时表现为拒避作用,15μL以上均具有极显著的拒避作用. 相似文献
10.
9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存活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在 9个水稻品种上的变化。结果显示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若虫期的存活率和成虫期的产卵量及产卵量的日分布规律上 ,对若虫的发育速率和成虫的寿命影响不明显。各生物学参数在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表现不一致 ,说明水稻的抗褐飞虱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相似文献
11.
转cry1Ab抗虫水稻对褐飞虱取食及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转cry1Ab抗虫水稻(mf-MH3301-1)和非转基因水稻(MH3301)上的取食和产卵选择行为,并通过Y型嗅觉仪研究了褐飞虱对2种水稻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mf-MH3301-1对褐飞虱成虫的取食选择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在接虫后2、4、8 h,雄成虫在Bt水稻上的着虫率显著低于对照MH3301,而雌成虫在接虫后4、8 h在Bt水稻上的着虫率显著低于对照MH3301.然而,Bt水稻对于褐飞虱的产卵选择性和趋性反应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与褐飞虱互作过程中虫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及数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内普遍存在类酵母共生菌,该类共生菌在虫体的生理代谢和营养利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研究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测定了褐飞虱与水稻互作过程中虫体内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并通过“血球记数法”测定了虫体内该类共生菌的含量。与取食感虫品种水稻TNI的褐飞虱相比,取食抗性水稻品种IR26(Bph1)和IR36(bph2)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长度分别降低23.2%。24.4%和18.0%-32.7%,宽度分别降低24.4%-28.8%和8.6%-30.6%。取食抗性水稻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都显著下降。其中,连续取食IR26二代后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显著降低,第三代后虫体内共生菌数量又有所回升。说明抗性水稻品种与褐飞虱互作会导致虫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发育变小、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水稻田条带间作大豆、玉米对稻飞虱和缨小蜂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在闽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玉米和大豆与水稻条带间作,利用吸虫器进行取样调查,探讨多样化种植对稻飞虱及其卵期寄生蜂缨小蜂种群动态和雌性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带间作大豆或玉米既不能显著减少稻飞虱的个体数量,也不能显著增加缨小蜂的种群数量;间作系统中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及缨小蜂的雌性比例与水稻单作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多样化种植模式不能有效抑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抗性的HPLC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对褐飞虱2种生物型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2类水稻品种中的13个次生化合物色谱峰的差异,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别建立了水稻品种对褐飞虱2种生物型的抗性级别与这些次生化合物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被测的13个组分中,峰1、峰2、峰8、峰12是影响水稻对褐飞虱生物型Ⅱ抗性水平的主要抗原次生化合物;峰3、峰4、峰5、峰9、峰11、峰12则是水稻抗褐飞虱孟加拉型的主要抗原次生化合物.提出了以抗原次生物质为标记的快速分析、鉴定、预测水稻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抗性水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褐稻虱连续饲养于具Bph1抗虫基因的IR_(2?)稻种上表现不同致害力群体与生物型形成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实验室群体的个体间存有不同的致害力.用蜜露分泌量区分不同“致害力”的群体在连续选择压力下,它们间适应IR_(2?)的程度并无明显的差异.三个不同“致害力”的群体应用“苗期群体筛选法”和“群体建立法”测定,表明在IR_(2?)上饲养经过10代,即可使IR_(2?)致死并能适应于该品种;但它们却不能生存于具有BpH_1抗虫基因的Mudgo稻种上.此外,根据蜜露分泌量、飞虱生存率和成虫体重等指标在连续饲养世代的递增,亦证实飞虱群体在IR_(2?)上经过不断的选择,可以演变为一个致害力强的生物型. 相似文献
16.
17.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代谢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水稻敏感品种TNl和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Mudgo,ASD7和Rathu Heenati饲养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研究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体内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氧—脱甲基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在3种抗性品种上饲养一代后,其酯酶活性与敏感品种上的试虫相比没有显差异。然而,取食Mudgo和ASD7的雌成虫之间酯酶活性达到显性差异;取食Mudgo和Ruthu Heenati的雄成虫酯酶的Km值分别为取食TNl的2.78和2.58倍。褐飞虱体内酯酶活性还因其生物型的不同而异。对褐飞虱生物型1和生物型2个酯酶活力分布的测定结果表明,生物型2的雌、雄成虫酯酶活性均显低于生物型1的。研究还表明,在ASD7与Rathu Heenati上饲养一代后,褐飞虱雌、雄成虫GST的活性显高于取食TNl和Mudgo的个体,但抗性品种对褐飞虱成虫的多功能氧化酶氧—脱甲基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因此,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代谢酶的影响因品种的特性,代谢酶的类型,甚至褐飞虱的性别而异。中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水稻感性和抗性品种甲醇提取物对褐飞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2个品种(IR36和TN1)为材料,研究其分蘖期的甲醇提取物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2个生物型成虫单向选择性和若虫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IR36提取物对褐飞虱生物型Ⅱ成虫的单向选择性有驱避作用,对若虫表现为负作用(即导致其死亡率增加);而TN1提取物对其成虫有吸引作用,对若虫无不良影响.对孟加拉型成虫和若虫影响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及其相应的非选择性除草剂草铵膦对褐飞虱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为转Bar基因水稻的生态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为研究对象,以转Bar基因水稻Bar68-1、非转基因亲本对照水稻D68以及感虫对照水稻TN1为研究材料,并在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上进行喷施0.5%草铵膦处理,对各处理褐飞虱的取食量、取食选择性和产卵选择性进行比较。【结果】褐飞虱在D68上的着虫率和取食量与TN1相比差异不显著,但产卵选择率显著低于TN1;褐飞虱在Bar68-1上的取食量、着虫率和产卵选择率与D68相比差异不显著;喷施0.5%草铵膦处理对褐飞虱取食量、取食选择性的影响与清水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对褐飞虱的产卵选择率、卵块数和卵粒总数有一定影响,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结论】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Bar68-1对褐飞虱的取食和产卵行为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