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美规格材机械分等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规格材的机械分等方法是北美一种很重要的分等体系, 即采用机械应力测定设备对木材进行非破坏性试验, 按测定的木材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确定木材的材质等级。用于机械分等规格材的分选参数可以因不同工厂机械的具体情况而进行调整, 较目测分等更能适应现代化木材工业的发展要求。文中从分等方法的诞生、机械分等与目测分等相互关系、机械分等方法和标准、分等机构设置等方面介绍了北美规格材机械分等,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规格材分等的现状并对中国规格材分等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落叶松规格材机械应力分等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东北人工林落叶松规格材机械分等方法及其特征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弯弹性模量与抗弯强度相关性较好,纵向振动法可作为落叶松规格材机械分等的有效方法.按照我国GB 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落叶松规格材可归类为M14~M35之间的等级;通过机械分等,大大提高了落叶松规格材的强度设计值.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锯材外观分等与机械应力分等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林  王欣  赵丹  闫超  时兰翠 《林业科技》2009,34(6):50-51
根据中国、日本、美国三国的外观分等标准,对落叶松试材进行了以强度为基础的外观分等;采用机械应力分等机对落叶松试材进行了应力分等试验,并分析比较了三国不同的外观分等结果与机械应力分等检测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规格材应力分等测试系统.该系统在LabVIEW编程环境下完成对信号的采集、显示及数据分析,实现对试件力学性能的检测,并成功应用于木结构规格材的应力分等试验中,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北美规格材目测分等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测分等方法是北美一种很重要的锯材分等体系, 即依据目测分等规则通过肉眼观测方式测定木材的缺陷状况进而确定规格材的材质等级。因此, 对木材缺陷与材质等级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以及对分等规则的正确应用, 是对规格材进行科学、正确分等的基本要求。合理地依据目测分等规则划分规格材等级, 不仅可以使规格材生产厂家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而且有利于规格材产品使用性能的充分、合理发挥。经过目测分等的规格材具有客观的力学性质以及外观质量等级, 可以为其作为结构用材使用时提供科学的依据。直到今天, 目测分等方法依然是北美进行规格材分等的主要分等方法和基础。文中介绍了北美目测分等方法的发展、原理、意义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目测分等标准, 并对中国目测分等标准与北美目测分等规则进行了比较, 希望对完善我国的目测分等规则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为使规格材力学性能满足制造足尺正交胶合木(CLT)楼板和墙板的需要,笔者采用横向振动法,对加拿大铁杉规格材的顺纹弹性模量进行动态测试及其应力分等研究,并从被测试件中随机抽取50根通过应力波法进行对比测试,以验证测试及分等结果的可靠度。研究表明,所用铁杉规格材顺纹弹性模量平均值均达到制造CLT性能要求;顺纹弹性模量测试结果基本符合威布尔分布规律;依据其顺纹弹性模量性能进行应力分等后,达到1.5E应力等级的铁杉锯材占总数的35.0%,达到2.0E应力等级的铁杉锯材占总数的34.8%;横向振动法测试结果与应力波法测试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815,具有较高的吻合度。上述有利于确保后续CLT的结构设计、性能预测、加工制造和性能评估等工作,并对促进国内CLT木建筑的良性发展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北美针叶材结构成材制造商目前认可并采用视觉分等与机械应力分等这两种不同的成材分等方法。按照外观准则在分拣成材时经过培训的分等员实行成材视觉分等。机械应力分等法对每一堆成材除了要求依照视觉分等准则之外,还要求按照每堆成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日本、美国的外观分等标准对落叶松试材进行了以强度为基础的外观分等,然后对试材进行应力波检测,分析比较不同外观分等结果与应力波检测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加拿大规格材目测分等规则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GB 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与加拿大规格材目测分等规则NLGA 2002的异同,并根据NLGA对中国杉木人工林规格材进行了目测分级试验.在此基础上,为我国规格材目测分等规则的修订与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木材规格材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轻型木结构房屋的角度阐述了规格材的用途, 包括规格材基本概念、规格材分等研究现状、规格材测试研究现状及与规格材有关的标准的研究现状等; 通过对规格材研究的展望, 提出了今后进行规格材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规格材目测分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照GB 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规格材目测分等规则,对3种尺寸的兴安落叶松规格材进行目测分等,并分析降等缺陷。结果表明:不同尺寸规格材的等级比例不同;节子、轮裂/干裂和漏刨是规格材主要的降等缺陷。建议优化落叶松规格材加工方法,进一步完善干燥工艺,减少裂纹等缺陷,提高规格材加工质量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竹规格材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指榫类型(垂直型和水平型)、齿榫参数(Ⅰ、Ⅱ、Ⅲ型齿榫)和嵌合度(0、0.1、0.3 mm)等参数对指接竹规格材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垂直型指榫指接竹规格材的力学性能优于水平型指榫;当嵌合度为0.1 mm,采用垂直Ⅱ型齿榫指接竹规格材的性能最优,与未指接竹规格材相比,指接竹规格材较好地保持了竹材的抗弯和抗拉性能,其抗弯性能和抗拉强度分别满足GB/T 26899—2011《结构用集成材》中机械分等层板力学性能M_E16级和最高级M_E18的要求,具备作为结构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指接、锯材等级对兴安落叶松结构用指接材弹性模量的影响,分析不同检测方法评估落叶松指接规格材弹性模量的可靠性。以落叶松锯材为原料,根据纵向基频振动(FFT)测试结果将其分为M_E12、M_E14、M_E16、M_E18四组,制备截面为40 mm×90 mm的规格材和指接规格材;分别利用纵向基频振动(FFT)、横向振动(TV)、机械应力分等级(MSR)测试评估指接材的静态弹性模量。结果表明:落叶松规格材和指接规格材是一种高弹性模量的锯材,其平均弹性模量大于SPF目测二级规格材的弹性模量;分级后,不同等级指接材弹性模量差异显著;指接加工降低中低等级锯材的弹性模量,但不影响高等级锯材的弹性模量;利用MSR测试结果评估指接材的弹性模量效果最佳,但其设备复杂,结合FFT设备的优点,推荐工厂使用FFT在线检测落叶松指接规格材的弹性模量。  相似文献   

14.
根据动力学测试理论,采用频率法与应力波法,分别测量一批SPF规格材试件的频率和应力波传播速度;并通过自由梁一阶弯曲频率公式与应力波法公式推算得其弹性模量值。结论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弹性模量数值是相同的;82%的SPF规格材试件的弹性模量高于GB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Ⅱ。级设计要求。笔者提供的测试方法有助于提高我国轻型木结构建筑用材等检测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外观分等标准对落叶松试材进行了以强度为基础的外观分等,并对试材进行了振动检测,分析比较了三国不同外观分等结果与振动检测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应力波无损检测方法测试落叶松、樟子松结构用指接规格材的动态弹性模量,并建立了动态弹性模量与抗弯强度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动态弹性模量与静态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1 国内外木材分等状况用机械区分木材等级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第1台木材分等机诞生在60年代的英国,随后,澳大利亚研制了“Microstress grading machine”和“Computermatic”木材分等机,并被欧洲一些国家使用。木材机械分等在发展初期由于载荷与变形的检测方法比较简单,木材在运动中的振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西兰的木材干燥变形分等标准,研究了花旗松建筑规格材的干燥变形,并分析了幼龄材含量和板材类型对干燥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前的板院堆放,有利于平衡心边材含水率差异,干燥后的含水率可以满足建筑规格材的需求;径切板的侧弯是花旗松木材干燥变形降等的首要原因;幼龄材含量越高,干燥变形降等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文中结合我国木结构研究和推广历程,总结我国规格材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我国产品认证发展和国内外实施制度,并对规格材在我国实施产品认证制度的可行性、必要性、认证模式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我国规格材开展产品认证需进一步扩大研究树种、加强基础性能研究、完善标准体系、细化认证制度的建议,且根据规格材在木结构建筑中的安全特性,应按国家强制产品认证制度深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无损检测技术评估规格材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两种应力波设备对北美黄杉规格材进行抗弯强度性质的预测,分析规格材破坏模式,并讨论木材节子对规格材强度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动态与静态测试结果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结构材的破坏模式主要为纹理断裂和脆性断裂;在规格材中间部位节子较多,且节子在规格材横断面上投影面积较大时,易发生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