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表明,在海拔720m的山区和海拔330m的丘陵中稻区采用早晚稻混栽,可使双季稻的生育期缩短,有利于晚稻安全齐穗,并可获得10500kg/hm2以上的产量,比当地的中稻加再生稻显著增产,效益也好于常规双季稻。在北纬26°N左右,海拔750m以下的山区,利用抗稻瘟病、前期耐寒、分蘖力强的早稻与郴晚3号搭配,可推广种植混栽双季稻。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稻豆复种模式较常规双季稻种植模式的优势,于2022年在杭州富阳设置早稻—晚稻、春大豆—晚稻与早稻—秋大豆3种种植模式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与大田管理下,春大豆—晚稻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最高,较双季稻模式提升63.3%,主要得益于晚稻产量的提高及春大豆的经济效益高于早稻;春大豆—晚稻模式下晚稻干物质量较双季稻模式晚稻增加206.3%;早稻—秋大豆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较双季稻模式提高51.0%,两种模式下早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秋大豆的经济效益高于双季晚稻。稻豆复种可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并提高作物总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产量优势稳中求高的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杂交水稻威优64和汕优63十年联合区域试验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威优64作早稻区试产量变6180~6900kg/hm^2,平均6456kg/hm^2,变异系数1.16%;作中稻区试6645~7815kg/hm^2,变异系数2.08%,汕优63作晚稻区试5759~6525kg/hm^2,平均6215kg/hm^2,变异系数1.43%,中稻区试7728~8759kg/hm^2平均8304kg/hm^2,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湖南省1972~1992年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产量分析结果,指出我省水稻育种2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早稻或晚稻均上了7500kg/hm^2。产量7500kg/hm^2以上的穗粒结构是颖花量3.5~4.0万/m^2,结实率75%~80%,千粒重26~28g,这些指标可作为水稻高产育种和栽培目标确定的依据,由于水稻育种的进步,早稻和晚具有相同的生产潜力,生产上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水稻包衣种子育秧的配套技术,常山县种子公司引进水稻生物型种衣剂Z5B、生产包衣种子并进行试验示范推广。2a累计推广面积1万hm2,其中杂交早稻1700hm2,杂交晚稻8300hm2。现将水稻包衣种子干谷播种技术初报如下。1试验过程与方法1.1半...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福建山区受稻瘿蚊为害每年都在6.667万hm^2左右,双季晚稻出葱率一般在20%~60%不等,损失严重。药治成本高,花工多,效果较差,残毒高,在稻瘿蚊重发区,应用水稻生育期(主要幼穗分化期)与稻瘿主害代错开以及水稻再生栽培原理,研究出改双季稻为培植早稻-再生稻,改传统种植的单季稻为中稻-再生稻的改制法,可有效地防避瘿蚊为害,不必药治,而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东阳市黄田畈镇正伟农场创办于1992年 ,位于本镇南江下游两岸 ,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发展成集种养加和农工贸为一体的初具规模的农场。农场占地20hm2 ,其中种粮面积13.4hm2 ,拥有固定资产150万元 ,职工20多名。其中2000年早稻种植面积12hm2,每667m2 产量430kg,产值361.2元 ,扣除秧苗成本、人工费用、机耕费、机修费、农药费、肥料费后每667m2 利润为138.8元。早稻生产实现利润24984元。晚稻种植面积13.4hm2 ,预计每667m2产量465kg,产值达558元 ,扣…  相似文献   

8.
双季稻是湘潭地区稻田传统种植模式。为探索该地区稻田适宜粮食作物替代种植模式,在湘潭县易俗河镇比较了3种粮食作物种植制度(双季稻、早稻—秋玉米、春玉米—晚稻)的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模式纯收入最高(16 347.7元/hm~2),其次是早稻—秋玉米(15 332.1元/hm~2),春玉米—晚稻模式总效益最低(14 260.8元/hm~2)。与双季稻模式相比,早稻—秋玉米模式经济效益下降不显著(降幅6.2%),人工投入少,且有水旱轮作的潜在优势,初步认为湘潭地区以早稻—秋玉米替代双季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金华市双季稻稻作方式的现状以及目前规模种植大户双季稻不同稻作方式的产量、生产成本和效益,分析了早晚稻直播、早晚稻机插和晚稻手插等稻作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指出未来规模种粮大户在稻作方式的选择上,早稻应以直播和机插为主,晚稻以机插为主,直播为辅。  相似文献   

10.
基于沿江平原双季稻北缘生态区生态条件,以早籼稻浙辐203和晚粳稻镇稻18为供试材料,设置周年机插、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4种栽培模式组配处理,通过对产量构成、生育特性、积温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和粮食生产效率等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本生态区域的双季稻周年生产模式。结果表明,周年抛栽模式有效积温利用率最高,达到108.7%,较周年机插、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模式显著增产,分别增产5.5%、2.5%和7.21%,周年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4.6%、11.1%和1.6%。周年机插模式通过高效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周年粮食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较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抛栽和早稻直播晚稻抛栽提升了11.9%、43.6%和12.9%。综上,沿江平原双季稻周年抛栽模式实现了最佳经济效益,周年机插模式适宜于劳动力资源短缺背景下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气候变暖对长沙地区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基于长沙站1979~2015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和比较了1997~2015年与1979~1996年的≥10℃积温和年、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根据界限温度指标及10~20℃、10~22℃初终日间隔天数、积温,分析双季稻播种期、生育期天数、早稻播种至晚稻安全齐穗期的气象条件变化及双季稻生长季内降水、光照的变化对双季稻生育期的影响,根据双季早、晚稻单产变化,对双季稻产量潜力作初步探讨。结果表明,36年来双季早、晚稻播种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 06、4. 44 d,双季稻生长季节略有延长。长沙年平均气温存在冷、暖气候波动,1997年为气候突变点,平均每10年增加0. 2~0. 3℃。月平均气温升温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2、4、5、11、3、1、10、12、6、7、8、9月。随着年、月平均气温的逐渐升高,双季稻生长季内温度和积温随之增加,双季稻生长季内总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速在1. 0 mm以下,总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速在23~27 h,其中双季早稻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平均每10年为-12 h,双季晚稻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平均每10年为-36 h。早稻生长季内气温升高和积温增加对早稻提前播种、增加生长季节有利,为选用生育期长的品种创造条件,从而促进了早稻产量与产量潜力的提高;而晚稻生长季内气温升高和积温增加均不如早稻生长季,同时生长季内的日照时数下降速率明显大于早稻生长季(双季晚稻大于双季早稻平均每10年减速24 h),不利于群体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有可能影响到晚稻的产量与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2.
“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模式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清流县是闽、西北山区农业县,在本世纪“九五、十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和福建省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重要建设任务,多年来坚持“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世纪之交如何合理调整和确定粮食、蔬菜业的发展规划,对福建省山区农业具一定的代表性和指导性。现对清流县该产业现状做具体调整,同时提出下世纪初的发展思路。1 二十世纪末的粮食、蔬菜业生产状况及其效益11 水稻品种结构情况常年清流县粮食的播种面积为18667hm2。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3333hm2,旱杂粮5333hm2,早稻和中、晚稻面积分别…  相似文献   

14.
水稻抛栽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世宏 《杂交水稻》1999,14(4):23-25
1995~1998年对水稻抛栽的高产配套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抛栽的适宜叶龄为3.5~4.5叶,抛栽密度早稻为30.0万~36.0万蔸/hm2、晚稻为33.0万~37.5万蔸/hm2,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早晚稻均以7∶3为宜,抛栽稻的立苗期为3~5d,大田抛栽水层深度以1.0~1.5cm为好。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规模种粮效益的最大化,2015年在衡阳县演陂镇罗观村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示范片面积33.33 hm~2,采用早晚稻品种搭配(早稻早中熟品种+晚稻中熟品种)+专业化育机插秧(早稻拱棚旱育机插秧、晚稻硬盘泥浆育机插秧)+精准机插(早稻3.5~4叶、晚稻4~4.5叶)+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模式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经测产验收,早稻4个组合全程机械化生产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14.99%、14.7%、11.22%、5.46%;晚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两个组合较对照常规栽培(湿润育秧手插)分别增产23.22%、13.66%;早晚稻最佳组合搭配可增产2887.5 kg/hm~2、增收9697.05元/hm~2。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粮食高产途径,1997年在邵东、隆回、武冈、洞口等地采取了选用高产优质良种,搞好品种搭配,大力推广早稻旱育秧和晚稻以两大联用多效唑,增施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划行插秧和定距拉绳插秧,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双季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收提高双季稻产量,增 力,增收节支的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优质食用稻硫镁钙吸收运转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 年,在长沙县基点利用多品种进行了优质稻硫镁钙的吸收运转规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生产 62~80 t 优质稻谷,需吸收 S 141~189 kg, M g 18.0~28.1 kg, Ca24.3~35.4 kg;生产100 kg 稻谷的 S, Mg, Ca 吸收量优质晚稻高于普通晚稻,更高于优质早稻。稻株最高含 S量在分蘖期,成熟期最低; M g, Ca 则与 S相反。吸 S高峰2 个,主峰在孕穗至齐穗(030~031 kg/hm 2·d); M g, Ca 吸收高峰分别在孕穗前后(059~063 kg/hm 2·d)和穗分化至孕穗间(074~093 kg/hm 2·d)。向谷粒中的运转率为 S> Mg> Ca,优质稻低于普通稻;表观运转率优质稻亦低于普通稻。  相似文献   

18.
杂交晚稻威优198单产9.0t/hm^2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1997年在国家水稻工程醴陵基点,对杂交晚稻新组合威优198进行了连晚高产栽培技术和有关生理生态研究,创造了2a产量平均8.8t/hm2的7.2hm2高产样方和9.5t/hm2的高产丘。分析了威优198高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大面积单产9.0t/hm2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冷浸田双季稻品种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宜于冷浸田栽培的双季稻品种和高产栽培方式,2009年早晚两季在湖南宁乡县、永兴县和桃源县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1)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品种间差异显著,3地点平均产量早稻以陆两优996最高(5.68 t/hm2),晚稻以天优华占最高(5.61 t/hm2);(2)双季稻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3地点平均产量均以垄厢栽培最高,早稻和晚稻分别为5.52 t/hm2和5.81 t/hm2;以传统栽培方式最低,平均产量分别为4.75 t/hm2和5.25 t/hm2。由此可见,选用适宜于冷浸田的双季稻品种,采用垄厢栽培方式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