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最好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的起源,同世界上其它物种的起源一样,是在人类发现和利用茶之前。茶树起源后,必然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后,人类才发现和利用茶,并且再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属,茶种植物,植物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O.Kuntea。山茶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种群,它产生于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茶树是山茶属中比较原始的种,是从山茶属里分化出来的一个种,据专家们考证,地球上出现茶树这种植物已有六千万年至七千万年的历史。古地质变化表明,约在2亿万年以…  相似文献   

2.
植物根尖细胞涂抹制片方法,是观察植物染色体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研究染色体组型染色体分带的基础。甘薯属包括有不同染色体数的物种,即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由于甘薯属物种的染色体小和染色体数目多,以及受染色体制片技术的局限,使得对甘薯属物种体细胞染色体形态、组型分析研究很少,仅见有关甘薯属物种染色体数目个别报道。这对从细  相似文献   

3.
耿氏草属Kengyilia,中国禾本科小麦族一新属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耿氏草属是分布于中国西部的一个新属。它具有S、Y、P染色体组,而与鹅观草属、披碱草属有区别,与鹅观草属和冰草属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其染色体组构成表明该属起源于四倍体的鹅观草属植物与二倍体的冰草属植物的天然杂交。  相似文献   

4.
袁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07-21108,21146
对攀西地区野生山茶属植物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分布有野生山茶属植物3个亚属6个组26种4变种,并对攀西地区野生山茶属植物种类、主要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状况进行论述,旨在为攀西地区进行野生山茶属植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7种金光菊属植物为材料,通过核型分析来探究其染色体特性、亲缘关系及进化程度.[方法]通过常规压片法对植物根尖进行处理,并对7种金光菊进行聚类分析.[结果]7个金光菊品种中除了秋色和滔滔金黄为四倍体(2n=4x=76),其他均为二倍体(2n=2x=38).染色体条数为38和76条.染色体基数x=19.均未发现随...  相似文献   

6.
袁颖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64-13066
对攀西地区自然分布的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发现攀西地区野生山茶属植物自然分布3个亚属6个组25种5变种。论述了攀西地区自然分布的山茶属植物种类、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地及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属的区系分析,并统计了中国不同地区山茶科植物的分布情况,以测序完成的14个属14种山茶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系统比较基因组间的结构差异,分析4个IR边界扩张与收缩情况,并以近缘物种圆叶鹿蹄草为外类群,使用MEGA 4.0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山茶科植物共计15属,主要为热带亚热带成分的涉及9个属,占山茶科总分布包含属的60%。所分析的14种山茶科植物基因组长度各一,折柄茶属的心叶折柄茶叶绿体基因组最大,为158 450 bp,而最小的柃木属翅柃大小为155 179 bp,差异接近3.3 kb。以杜鹃目下鹿蹄草科的圆叶鹿蹄草为外类群,对14种山茶科植物构建了系统进化树,一共12个节点,支持率较高,山茶科14个种被分成2个大的进化枝,红皮紫茎和心叶折柄茶亲缘关系近,厚皮香属的厚皮香与山茶科的所属关系存在争议。结合植物区系分析与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进化分析方法,反映出山茶科植物的进化发育关系,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以青藏高原东部4种高寒草甸特有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染色体倍性进行了鉴定及统计学分析,以期探明染色体倍性与植物耐寒机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选的4个特有种独一味、羽叶点地梅、星叶草、天蓝韭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无染色体加倍现象。与低海拔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相比,二倍体更能适应高海拔地区寒冷缺氧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山茶属(Camellia)是山茶科(Theaceae)中物种丰富、经济效益较高的属。分类学上对山茶属的亚属、组以及种的划分争议较大,著名的3大山茶属植物分类系统分别由Sealy、张宏达和闵天禄提出。DNA条形码技术是指通过对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进行片段扩增、测序发现其碱基变化规律的技术手段,在分类学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选取trn H-psb A和mat K序列的通用引物,对山茶属不同植物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分别得到了ttrn H-psb A序列和mat K序列各61条,山茶属mat K序列相似度极高(98.40%),物种分辨率较低。trn H-psb A的属间物种分辨能力达到100%,而在山茶属内物种分辨率仅为13.11%。结果表明:trn H-psb A序列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属间的植物,但种间分类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0.
用45S rDNA作探针,对芸薹属3个二倍体种(白菜型油菜、甘蓝和黑芥)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原位杂交分析,发现在白菜型油菜的20条染色体中有10条、黑芥16条染色体中有6条、甘蓝18条染色体中有4条染色体上存在杂交信号.其中白菜型油菜和黑芥的减数分裂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对研究芸薹属二倍体基因组A、B或C的亲缘关系以...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玉米地单作田、玉米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邻作田和玉米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邻作田3种不同邻作模式对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动态的影响,采用5点取样法并利用黄板、黄盘和糖醋液等诱集工具对3种玉米田整个玉米生育期进行系统调查,利用四分位法对两类主要害虫和两种主要天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各个阶段中,瓢虫类天敌的个体数量在主要发生期和发生晚期均为玉米普洱茶邻作田最高,整个发生期玉米田瓢虫类个体数量表现为:玉米普洱茶邻作田>玉米思茅松邻作田>玉米单作田;在玉米田生育期的各个阶段中,蜘蛛类天敌在玉米思茅松邻作田中数量最多,从个体总量上玉米普洱茶邻作田略多于玉米单作田。两种主要害虫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和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个体数量均为玉米单作田>玉米思茅松邻作田>玉米普洱茶邻作田,玉米与思茅松邻作田瓢虫与玉米蚜益害比最高。玉米与普洱茶邻作田主要天敌瓢虫在个体数量上最多,主要害虫黄脸油葫芦和玉米蚜发生量最少,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最强,玉米思茅松邻作田次之,玉米单作田较差。  相似文献   

12.
桑树多倍体鉴定和育种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现桑属植物存在14条染色体的2倍体(2n=2x=14)物种,而过去认为桑树2倍体有28条染色体(2n=2x=28),这些研究引起对桑属植物染色体组基数的关注。本文概述在植物多倍体研究中细胞学和分子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总结桑树多倍体类型、形成原因、表型效应及其生产应用;介绍桑树4倍体、3倍体的人工诱变创制技术,包括诱变处理方法、诱变后的管理、诱变体的选择、3倍体的人工有性杂交培育等,以及桑树多倍体的鉴定方法。指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诱导与杂交育种技术结合是桑树多倍体育种的关键技术。提出多倍体育种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桑树多倍体育种和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染色体压片技术对薯蓣属(Dioscorea)4种植物进行核型研究。结果显示小花盾叶薯蓣(Dparviflora CTTing)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0,核型公式K(2n)=20=8m+12sm;盾叶薯蓣(野生种)(Dzingiberensis CH Wright)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0,核型公式K(2n)=20=14m+6sm;盾叶薯蓣(Dzingiberensis CH Wright)栽培株系A-02-6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40,核型公式K(2n)=40=20m+18sm+2st;黄独(Dbulbifera L)的染色体数目为2n=8x=80,核型公式K(2n)=80=34m +46sm;山药(薯蓣Dopposita Thunb)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x+4=144,核型公式K(2n)=144=57m+84sm+3st。结果表明:薯蓣属是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复杂并且存在许多多倍体的植物群,核型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大鸭梨与苹果梨F_1代染色体数目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去壁低渗法对大鸭梨与苹果梨F1代16个单株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4个单株为四倍体(2n=4x=68),占观察总数的25%;10个单株为三倍体(2n=3x=51),占观察总数的62.5%;1个单株为二倍体(2n=2x=34);1个单株为非整倍体。多倍体出现率为87.5%,表明大鸭梨与苹果梨杂交组合在多倍体育种中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Gemsa染色法观察了极早熟品种保利阿斯卡、朱丽比恩,早熟品种利布林、特雷沃、玉璧林达及中熟品种芦卡斯6个西洋梨品种的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玉璧林达、芦卡斯为三倍体(2n=3x=51),其余4个品种为二倍体(2n=2x=34),多倍体出现率为33.3%。同时,经过初步测定,玉璧林达的花、果、叶均大,枝、干粗壮,均表现出一定的巨大性。利布林、特雷沃、朱丽比恩、保利阿斯卡为品质优良的早熟、极早熟品种,是天津地区很有发展前景的品种。搞清这6个西洋梨品种的染色体倍性,可为今后梨的遗传育种和梨树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是一种优质牧草。为获得高丹草多倍体材料,试验以秋水仙素为诱导剂,以引进的高丹草品种‘大卡’为供试材料,应用浸种法和滴生长点法分别对高丹草种子和幼苗生长点进行了处理,对获得的诱变后代采用表型测定、根尖染色体法和表皮气孔保卫细胞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逐代鉴定筛选,最终在M_5代获得了稳定遗传的两份高丹草多倍体材料。本研究可为高丹草多倍体诱导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创制的两份多倍体材料除可作为种质资源使用外,经进一步培育后有望作为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花生属植物起源、分类及花生栽培种祖先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了解花生属植物的起源、分类及栽培种花生的野生种祖先对利用野生种改良栽培种花生品种和扩大其遗传基础均具有重要意义。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质来源,现已经鉴定出花生属植物有80个种,分属于9个区组;花生区组包括花生栽培种和其它30个野生种,花生栽培种与花生区组的野生种杂交亲和,与其它区组的野生种杂交不亲和。通过种间杂交、细胞学和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技术对花生属种间亲缘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比较一致认为A.duranensis和A.ipaensis最有可能是栽培种花生的野生种祖先。通过各种途径利用花生野生种质资源改良花生栽培种和进行种质创新是今后花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罗布麻属(Apocynum Linn.)1种和白麻属(Poacynum Baill.)2种的染色体数目,其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20,其中白麻和大叶白麻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8种野生百合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染色体根尖压片法对原产我国的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毛百合(L. dauricum Ker-Gawl.)、朝鲜百合(L. amabile Palib.)、兰州百合(L. davidii Duch var. unicolor Salisb.)、大花卷丹(L. leichtlinii Hook .f. var. maximowiczii Baker)、有斑百合(L. concolor Salisb. var. buschianum (Lodd.) Baker)、细叶百合(L. pumilum DC.)、垂花百合(L. cernuum Komar.)8种(变种)野生百合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卷丹是三倍体(2n=3x=36)外,其他种均为二倍体(2n=2x=24).8种百合属植物的根尖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二倍体种均出现了染色体数目的非整倍性变异,有少于或多于正常体染色体数的22、25、26条染色体,其所占比例为2%~10%;观察到三倍体卷丹存在非整倍性变异和整倍性变异,出现了少于或多于正常体染色体数的34、37条染色体,其所占比例约为9%,而出现单倍体细胞(2n=x=12)的频率约为2%.三倍体卷丹中出现单倍体细胞为首次报道.在毛百合、兰州百合、有斑百合、细叶百合、卷丹5种百合的体细胞中观察到B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玉米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及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的玉米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8个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内生真菌检出率为25%,不同玉米品种的种子内所含的内生真菌种类和数目都不同,最高的检出率为40%,最低的检出率为10%。从玉米种子中分离得到的92个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属于14个属,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木霉属,为34.78%。从不同地区的玉米组织中一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168株,其中10株未产孢的没有鉴定,其他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属于26个属,以青霉属、曲霉属、头孢霉属为主,占内生真菌分离物总数的41.07%。对形态学鉴定为白僵菌属的10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均确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此外,球孢白僵菌作为玉米的内生真菌,在国内还是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