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源细胞质小麦D2-鉴26的耐盐特征及其遗传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核亲本品种鉴26和耐盐品种科遗26为对照,设计3种NaCl浓度(85.56 mmol/L, 171.04 mmol/L, 256.67 mmol/L)处理及无盐对照,研究了异源细胞质小麦D2-鉴26苗期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D2型细胞质对核基因型鉴26存在明显的耐盐性遗传效应,效应值的大小因性状而异,核基因型鉴26与科遗26之间也存在差异;盐胁迫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优质小麦育种的现状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献林 《作物杂志》2002,18(2):45-47
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490万hm2 以上,总产160多亿kg,面积和总产均位居各省市之首。近年,随着小麦逐年增产,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一方面全省小麦大量积压、调销不畅且价格偏低,国家财政补贴数额加重;另一方面国内和省内生产面包、饼干、糕点等食品的小麦则主要依靠进口。鉴此,国家及河南省于1999年相继出台了以优质麦为主的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小麦优质优价政策,真正拉开了优质小麦生产的序幕。1 国内优质小麦育种的发展简况我国对强筋小麦的品质育种始于70年代,80年代初已有面包用小麦大面积种植。自此,一些育种单位开始了以品质改良为目标的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从贵州立体农业特点突出,生态条件复杂,小麦病害发生严重,生产水平低等,描述了贵州小麦育种新突破的构思及主要育种途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4.
安霞 《中国种业》2019,(12):23-25
小麦常规育种技术在小麦育种中使用广泛。概述了小麦常规育种及其流程,包括确定育种目标、选择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及选择杂交后代。提出了当前小麦育种的目标主要有超高产育种、广适抗性育种和优质小麦育种,介绍了利用常规育种技术选育的2个小麦新品种淄麦29和淄麦28,为下一步育种工作找准方向。  相似文献   

5.
庞家智  刘俊秀 《作物学报》1995,21(1):106-109
由小麦白粉病菌 (Erysiphe graminis tritici) 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各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矮杆品种的推广,白粉病的发生及危害也日趋严重。推广高度抗病的新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由于新的致病类群的不断出现,常使一些原来抗病的品种经过几年大面积推广种植以后,便开始丧失抗性而感病,抗白粉病基因 Pm8 在我国由抗病变成为感病就是一个实例。因此,育种工作必须经常不断地使用新的抗病基因来对付病原菌新致病类群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发展玉米育种科学 迎接21世纪的挑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建国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迅速,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同期的发达国家。1996年我国玉米总产和单产均已超过小麦而跃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同年玉米增产总额在粮食增产总额中占40.8%,高于水稻的26%和小麦的22%,说明玉米在我国粮食生...  相似文献   

7.
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26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介绍了小麦新品种新麦26号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并提出其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小麦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种业导刊》2008,(5):48-48
保健型小麦、黑小麦、糯小麦,这些极具特色的小麦新品系,有一个共同的“娘家”——石家庄植物分子育种中心。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浮山县7—9月夏闲期降水量对翌年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做出翌年小麦产量的趋势预报,提出相应措施和对策,指导小麦生产趋利避害。通过对山西省浮山县1980—2009年7—9月夏闲期降水量与翌年冬小麦产量的分析,利用SPSS软件,分离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建立小麦趋势产量回归方程;通过气象产量与夏闲期降水量的分析,建立两者的对数方程,最终建立小麦产量预报模型:Y=2.995T+68.102lnX-254.578。结果表明:浮山县1980—2009年7—9月夏闲期降水量与翌年冬小麦产量拟合率较高,预测精度最高为99%,平均预测精度为80%。通过研究得出:浮山县7—9月降水量与翌年冬小麦产量相关性显著,预测精度较高,但因未考虑到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影响,故如遇较大范围严重自然灾害时,预测精度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正新麦26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培育,审定编号为2010007,品种权号为CNA20100645.5,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新麦26是强筋优质小麦,品质与加麦2号相当,为了突破"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关,新麦26经过多年的栽培实验,总结出一套适用新麦26配套高产栽技术。1选择适宜播种期10月10~15日播种。1.1精细整地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外源 DNA直接导入生物技术 ,将不同种属的小黑麦总 DNA导入普通小麦。可引起性状变异 ,部分变异可稳定传递给后代 ,选出的新品系植株性状发生明显变化 ,产量经济性状比原品种有明显改善。说明将小麦近缘植物的 DNA导入普通小麦的方法可创造出新种质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0~2003年先后育成GS新麦9号(豫麦69号)、GS新麦11、新麦12、GS新麦13、新麦16、新麦18等新麦系列小麦新品种6个,在国家、省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优异.6个品种全部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其中新麦9号、新麦11、新麦13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实现了半冬性与弱春性、早熟与中熟、中筋与强筋、旱地与水地品种类型上的配套.  相似文献   

13.
李璐 《种业导刊》2012,(10):14-16
对国审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号的品质性状、农艺性状及其亲缘关系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新麦26号品质性状属双亲互补且超亲遗传,年际间品质性状稳定,在产量与品质两个负相关性状选育上有重大突破,最后指出新麦26号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新麦26是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土壤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加,新麦26总茎数及穗数呈增加趋势。在低播量条件下,播量增加有助于增产,且效果显著;在高播量条件下,播量增加对增产效果并不显著。新麦26作为半冬性耐密植品种,在播量控制上要结合地域气候和土壤结构特征进行合理调节,以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5.
现就小麦育种工作上急需改革的几个问题,与同志们共同商讨,以期对开创小麦育种新局面,提高小麦育种成效有所裨益。 一、育种途径的主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小麦育种技术有了很大的革新。除常规育种外,还涌现出不少新的育种途径。如花培、理化诱变、远缘杂交、杂种优势、核不育材料利用以及细胞融合等,有的已在育种实践中起了作用。但从目前实际效果看,常规育种中的杂交育种,仍是目……  相似文献   

16.
对产量目标的追求是育种工作永恒的主题,超级小麦育种是在更高产量目标上的育种实践,如何实现产量突破则是摆在超级小麦育种实践者们面前的现实命题。当前超级小麦育种首先需要有效的理论指导;而植株性状的创新与突破则是超级小麦育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19日,农业部全国农技术中心科技年新品种展示活动暨新麦26观摩产销会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我省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被列为黄淮冬麦区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45的遗传基础,利用小麦55 K SNP芯片对新麦45及双亲新麦26和济麦20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分析,以探究新麦45的遗传构成。结果表明,亲本新麦26和济麦20对新麦45的遗传贡献率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差异较大,新麦26对新麦45的遗传贡献率为62.28%,高于济麦20的遗传贡献率(37.72%);新麦26在B基因组和D基因组上遗传贡献率均高于济麦20,而在A基因组上新麦45遗传了济麦20较多的遗传物质;在不同染色体上,双亲对新麦45的遗传贡献率差异较大,其中新麦26在1 B、1 D、2 B、2 D、4 B、5 A、5 B、5 D、7 B染色上遗传贡献率远高于济麦20,而济麦20在2 A染色体上的遗传贡献率(90.71%)远高于新麦26;在新麦45双亲的染色体较大遗传片段中,新麦26的较大遗传片段多于济麦20,而新麦45在2 A、6 A、6 B染色体上获得了更多济麦20染色体较大遗传片段,新麦45有明显偏向选择。本研究在分子水平上为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45的遗传改良和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春16号由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小麦研究 室于1997年以86-26B为母本,93鉴29为父本,进 行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南繁北育育成的高产、 优质、抗病的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原代号为9710, 2004年3月通过新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20.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地位仅次于水稻。在小麦生产发展的进程中,小麦育种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仅小麦品种改良就可使小麦增产40%左右,本文对国内外小麦育种科学的历史进行了简单回顾。浅析了小麦育种各发展时期的主要成就和学术思想。明确了小麦育种与小麦遗传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对小麦育种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