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国内外大量的筛选工作证明,粳稻资源中没有发现抗褐稻虱的品种可供利用,解决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源问题,只有通过籼粳杂交对粳稻引入抗虫基因.1971年日本开始利用籼稻抗源Modgo,ASD等与本地粳稻品种杂交,培育抗褐稻虱生物型Ⅰ及生物型Ⅱ的品种,1977年获得关东PL_1,关东PL_2品系.我国台湾省自1968年开始用台南8号及加农3号作亲本,与Modgo,ASD_7杂交,也获得一些粳型品系.籼粳远缘杂交  相似文献   

2.
广西水稻新品种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鉴定1993-1997年广西水我试新品种及苗头材料对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性表现,国粳4号,桂引901,90-572和恢77等12份材料抗至中抗稻褐飞虱田间种群和室内生物型Ⅱ。其中恢77和90-572还中抗孟加拉型。国粳4号和桂引901两个品种抗目前我国主要稻区稻褐飞虱田间优势种群生物型Ⅱ,而且产量高,抗性稳定,在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云南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褐飞虱抗性与籼粳基因型的关系,为今后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褐飞虱抗性材料的定向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自然鉴定法及InDel分子标记技术分别对来自云南省10个地州(市)40个县(区)的176份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褐飞虱抗性及籼粳类型进行鉴定,并分析其褐飞虱抗性级别与籼粳基因频率的相关性。【结果】云南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籼粳分化明显,InDel分子指数法划分的7种籼粳类型在176份云南水稻地方品种资源中均有出现,其中典型籼稻28份、籼稻84份、偏籼5份、中间型6份、偏粳2份、粳稻26份、典型粳稻25份。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初步从176份云南水稻地方品种资源中筛选出45份抗褐飞虱种质,其中安南谷(普洱市)和老来红(西双版纳州)对褐飞虱表现为抗,其他43份资源均表现为中抗;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褐飞虱抗性级别与籼型基因频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345,P0.01),45份抗褐飞虱的资源中除糯谷(临沧市,Fi=0.13)为粳稻外,其他资源均为籼型基因频率0.60的籼型稻(典型籼稻、籼稻和偏籼)资源。【结论】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的褐飞虱抗性级别与籼型基因频率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田间自然鉴定法筛选出对褐飞虱表现出抗性的45份资源中有2份(普洱市的安南谷和西双版纳州的老来红)表现为抗,可作为培育抗褐飞虱品种的亲本材料,以丰富云南的抗褐飞虱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三个新品种对褐稻虱生物型Ⅱ的抗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苗期与成株期的抗性测定以及田间虫密度调查和抗虫机制的观察,桂引901,桂青野,国粳4号3个广西水稻新品种均抗褐稻虱生物型Ⅱ,属抗生性机制,品种对褐稻虱田间种群控制作用明显,平均百丛虫数,桂引901为38.5头,桂青野30.8头,国粳4号17.4头;当地主栽品种最高百丛虫数汕优桂99为600头,博优903为900头,汕优77为1250头。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大量的筛选、鉴定工作证明,抗褐稻虱基因仅存在于南亚的籼稻地方品种中,粳稻抗稻虱育种必须从籼稻导入抗虱基因。我们于1976年开始应用籼粳杂交转育抗虱基因的研究,1980年培育成功80079,80047后,利用推广品种南粳  相似文献   

6.
褐稻虱生物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褐稻虱生物型问题使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变得十分复杂。研究生物型形成的规律,用以指导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国际上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按褐稻虱生物型的发生概况、褐稻虱生物型的特异性、褐稻虱生物型的形成等3个方面进行综合整理。为今后开展这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几个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采用苗期抗性鉴定、分蘖期蜜分泌量的测定以及田间褐飞虱种群动态调查的方法评价几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玉香油占和中9优1462在苗期对褐飞虱表现为中抗,分蘖期分泌的蜜露量也少,田H成株期褐飞虱种群数量也少,对褐飞虱表现出一定的抗虫性.粳籼89虽然苗期鉴定为感虫,但分蘖期蜜露分泌量较少,田间成株期褐飞虱种群数量最少,对褐飞虱表现出一定的成株期抗虫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的密度制约效应。[方法]在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不同生育期即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分别接入不同虫量褐飞虱,调查并分析超级稻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及其变化动态。[结果]分蘖期:褐飞虱孕穗期、灌浆期种群数量随分蘖期种群基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灌浆期褐飞虱种群密度升高达到一定限度(〉250头/丛)时,其乳熟期种群数量随该密度的加大而呈下降趋势;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发展呈现中间快、两头慢的特点。孕穗期:褐飞虱种群发展在孕穗至灌浆期是随着其基数密度升高而升高,但到乳熟期相关性表现却不显著;超级稻中后期褐飞虱种群仍具有高繁殖能力,对水稻产量潜存极大威胁。灌浆期:褐飞虱种群密度〈70头/丛时,其种群发展仍随着其基数密度升高而升高,对产量仍潜存较大威胁。[结论]研究结果为建立和健全褐飞虱监测预警体系、经济有效生态控制超级稻褐飞虱发生危害、提高褐飞虱持续控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应用苗期群体抗性测定方法,鉴定了华航1号、华航8号、胜巴丝苗等10个水稻品种对稻褐飞虱的抗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其中6个品种的特征次生物质色谱峰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主要抗性峰值与抗性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udgo为高抗,粳籼89、华航8号、胜巴丝苗为抗虫品种;小农占、籼小占、华航1号和粤香占呈中抗反应;双桂呈感虫反应,TN1为高感品种,这一鉴定级别与田间稻褐飞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变化相一致;稻褐飞虱在TN1上的种群趋势指数达28.079,中抗品种粤香占上为6.427 9,均表现增长趋势;在抗虫品种胜巴丝苗上种群趋势指数达1.513 8,高抗品种Mudgo上仅为0.862 8。其抗虫作用体现在抗虫品种天敌因子的作用远高于感虫品种。测定的水稻主要抗原特征次生物质色谱峰值表明,抗原色谱峰面积大小与抗性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可用线性回归方程(y=21.076 7–0.597 2x)拟合。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褐稻虱生物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5个水稻鉴别品种,把从宁化、诏安、建阳、平和、莆田县黄石和笏石、德化县上涌和城关、周宁、武平等县田间采集的褐稻虱分别接在5个鉴别稻种上进行福建省不同地区褐稻虱生物型的测定,结果表明,TN1受害比其他4个稻种严重;不同地区褐稻虱在TN1上的生存率、群体数量、蜜露排泄量均多于其他4个品种,表明8个县10个点褐稻虱属生物型1。文章根据生物型测定结果,提出福建省抗褐稻虱品种的布局和选育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影响.试验结果证实:(1)褐稻虱若虫在感性品种上的存活率、发育速度高于抗性品种.(2)褐稻虱成虫在感性品种上的卵巢发育程度、产卵量以及卵孵化率均高于抗性品种.(3)在感性品种上取食的褐稻虱,其分泌的蜜露量较抗性品种的多.(4)抗性品种对褐稻虱的种群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还对抗性品种在褐稻虱综合防治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广东褐稻虱生物型致害力增强和抗性品种抗性减退的现状,对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抗褐稻虱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在174份鉴定材料中,获得5份高抗种质,8份中抗种质.同时还进行抗性单株系筛选,通过抗性鉴定、单株繁育和株系抗性鉴定,获得了对广东高致害力褐稻虱种群具有较高抗性的株系11个,这将为广东的抗褐...  相似文献   

13.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莉莉  胡亮  杜波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593-2597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进展。褐飞虱是对水稻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它栖息于稻丛基部,吸食韧皮部汁液。褐飞虱具有不同的生物型。在抗性品种的选择压力下,将产生一种新的生物型褐飞虱群体克服该抗性品种。因此,寻找新的抗性基因是培育新的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关键。合适的水稻抗褐飞虱的鉴定方法是克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基础。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蜜露量测定、电子取食监测系统等。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定位了21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并且Bph14基因已经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克隆。该结果为克隆其他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以及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稻褐飞虱广西田间种群(F1)以及田间种群在室内感虫品种TN1苗上连续繁殖两代(F2和F3)的致害性。结果发现,F1代以生物型2为主,R代中生物型1和生物型3个体占优势,R代以生物型3及其它生物型为主。不同的接虫顺序对鉴定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初报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我国为褐飞虱迁入地带,田间褐飞虱种群是由具有不同致害性的生物型个体所组成的混合体。所以,一个田间种群的生物型属性即为该种群优势个体的致害性。根据我们自1981-1991年逐年系统监测结果,浙江省田间褐飞虱种群的致害性在年度间有波动,但自1989年开始其致害性已稳定地属生物2。浙江省褐飞虱由生物型1转变为生物型2的过程,落后于南方的海南和广西省(区),比热带虫源地更迟。  相似文献   

16.
云南光壳稻亲和性品种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Oka分类法对12份云南光壳稻亲和性品种、2份亲和性对照品种02428、Dular以及19份籼粳测验种进行籼粳分类。分类结果表明,籼、粳测验种分别为典型的籼、粳稻品种,02428为粳稻品种,Dular为中间型品种;12份云南光壳稻品种中有1份属于籼型品种,4份属于中间型品种,另外7份属于粳稻品种。籼粳分类结果与它们的亲和性符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选育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春优618。[方法]用早花时矮秆早熟晚粳不育系春江16A与偏籼型广亲和恢复系C18配置得到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春优618,并对其主要特征特性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春优618产量高,较耐肥抗倒,程氏指数为15,属偏粳型,中抗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中感稻瘟病,感褐稻虱,两年米质各项指标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4等和4等。[结论]春优618具有杂种优势强、茎秆粗壮、抗倒性好、穗形大、耐寒性好、产量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8.
在稻褐飞虱田间种群生物型和翅型分化个体测定的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法对生物型的个体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比较属于不同生物型个体的翅型分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稻褐飞虱生物型的个体测定结果可分为3类,分别表现生物型I、生物型Ⅱ、孟加拉型的致害力,即分别属于生物型I、生物型Ⅱ、孟加拉型。属于孟加拉型个体的短翅率显著高于生物型I、生物型Ⅱ的个体,而属于生物型I和生物型Ⅱ的个体则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1.甬优12高产攻关概况籼粳杂交稻甬优12号由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育成。该品种具有超高产潜力,穗大粒多、分蘖中等、后期熟相好、生育期较长、抗倒性强、米质优、抗条纹叶枯病、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感褐稻虱、易感稻曲病。2011年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适宜在浙江省钱塘江以南作单季稻种植。永康市2007年从宁波农科院引入"甬优12"  相似文献   

20.
江淮稻区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观察数据和一此地区的田间种群生命资料,结合江淮稻区水稻栽培模式和褐飞虱的发生特点,组建了江淮稻区褐飞虱种数量动态的模拟模型,经检验,效益较好,对发生高峰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均符合标准,基本上能反映该地区褐飞虱的发生趋势,灵敏度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褐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的最关键因素,其次为初始迁入虫量,天敌和水稻生育期,提出用后验差方法评价预测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于对褐飞虱各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