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植被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祁连山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祁连山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是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面积较小;2000—2018年间祁连山范围内草地、林地、水域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且2005—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为明显;2000—2018年期间祁连山区域草地覆盖度增加,中、高覆盖草地面积增加,低覆盖草地面积较少;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祁连山西部地区,主要为草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草地变化受降水、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常虹  翟琇  石磊  刘亚红  谢宇  王洋  孙海莲 《草地学报》2021,29(3):583-592
内蒙古牧区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脆弱,近年来开发强度大,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本文以内蒙古牧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模拟的方法,通过2000—201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变化动态分析,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碳固定、土壤保持演变特征,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固定、土壤保持评价,为牧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内蒙古牧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未利用地;16年间,该地区建筑用地、林地、耕地、盐碱地面积增加,水域、沙漠、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从草地向耕地、建筑用地、林地转移,从沙漠、水域向草地转移;全域碳固定和土壤保持均呈增加态势;各土地利用类型提供的碳固定和土壤保持服务,草地占比最大,其次为沙漠和耕地。该区域应注重保护草地、林地,扩大草地面积,治理沙漠区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3.
对丰都县1996—2004年的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采用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法对建设用地变化的社会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对今后研究类似地区及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4年丰都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量变化出现了两个增长期和一个减少期,交通运输用地平稳增长,水利设施用地波动较大;(2)丰都县土地利用变化受政策因素影响大,除此之外,利用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表明,人口因素和第一产业是其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笔者认为丰都县建设用地变化社会驱动力应改变为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导因素驱动,并重视人口因素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是土地利用变化最直接的体现,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研究利用1986-2020年4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采用标准法和移动窗口法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灰色关联度法探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近35年石羊河流域的景观结构总体呈现“耕地与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其余景观类型相对平稳”的变化趋势。1986-2010年各景观面积转移相对简单,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转为耕地,2010-2020年各景观面积转移变得复杂,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及耕地,林地和草地、未利用地和草地之间存在大面积的相互转换。1986-2020年主体景观未利用地及草地的优势度降低,破碎度增强,而耕地及建设用地景观优势度增加,破碎度降低,整体景观趋于多样化、破碎化。灰色关联法分析发现,降水、气温、人口数量和第一产业是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景观生态恢复、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的甘肃省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中起关键性作用,也为当地发展提供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态服务。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甘肃省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遭到严峻挑战。本研究基于欧洲航空局全球土地利用/覆盖数据(CCI-LC),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甘肃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通过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2005-2019年间,裸地面积减少最多,变化率1.88%,耕地次之,变化率2.31%;草地面积增加最多,变化率1.83%,建设用地次之,变化率191.08%。2)所有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中,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高且在整个研究时期内变化速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综合动态度最大的时期为2010-2019年。3)土地利用/覆盖转移矩阵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裸地之间的转入与转出以及其他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入。4)2019年整体的生态风险值较2005年明显上升。其中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面积最多,转化最频繁;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面积虽然较少,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利用强度三个角度出发,基于我国1999年到2011年城市建设用地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法,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十分快,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最快的是东部地区,最慢的是中部地区;2004年后,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在波动中放缓。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占据主导地位,城市道路广场用地、绿地比重增加,土地利用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不断提高,从东部到西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比较明显的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7.
高伟  李小锋  郭正刚 《草业科学》2012,29(10):1533-1538
利用1980年土地覆盖数据,1994年和2008年两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资料, 采用3S技术研究了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80-2008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8年内巴里坤县居民及工矿用地、耕地和林地持续增加,水域持续减少,草地先减少后增加,整体增加,未利用地先增加后减少,整体减少。1994-2008年较1980-1994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动态度增加,说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加快。气候变暖和各类生态工程是巴里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郎家村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分析其在新农村建设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新农村建设后,郎家村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明显增加,未利用地大大减少;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处于快速的发展期;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各生态子系统的相对生态价值高低悬殊,对区域生态健康的贡献程度表现不一,总体上处于比较理想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元上都遗址周边1990、2000和2010年TM影像解译及实地调查获得其土地利用状况数据,利用单一土地动态度指数、综合土地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对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始终以草地、耕地为主,沙地与其他土地类型镶嵌分布。草地总体呈减少趋势,所占比例减少6.28%;耕地与沙地总体呈增加趋势,所占比例分别增加1.92%和3.33%。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较快,具有明显波动性。1990―2000年的综合动态度为0.92%,2000―2010年为0.42%。其中,沙地变化速度最为迅速,年均递增速度达3.23%。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增大,由农牧业转变为非农牧业。气候暖干化、北缘沙地扩展、退耕还林还草、城镇化建设、农牧业、工业和旅游业发展、滥砍乱伐、过度放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驱动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至关重要,是保护元上都遗址的必要途径,是传承草原文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锡林郭勒草原土地利用对碳储量的影响,了解草原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变化趋势。【方法】基于199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结合场景分析法和Markov-PLUS复合模型,模拟锡林郭勒草原历史趋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3个场景下203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并利用InVEST模型预测相应的碳储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1)1995-2015年,锡林郭勒草原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面积减少,但草地仍是占比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20年间区域碳储量增加了18 228.93×103 t;(2)预测到2035年,历史趋势和经济发展场景下,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为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生态保护场景下为林地和草地,3种场景下碳储量增量分别为4419.74×103、1 1207.75×103和18 498.45×103 t。【结论】Markov-PLUS和InVEST模型预测锡林郭勒草原未来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获得的结果可靠;预测结果表明,1995-2035年锡林郭勒碳储量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