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沙地樟子松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沙地樟子松的抗旱指标的研究,发现叶片有发达的角质层、密度小且深陷的气孔、致密的表皮细胞、束/自比值、临界水分亏缺、蒸腾强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作用的强弱与樟子松抗旱性密切相关。同时,树木耗水量小,单叶比叶面积小,强大的主侧根系分布均是樟于松抗旱性能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不同药剂浸根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尿素、食盐、保水剂(聚丙烯酸钠)3种药剂浸根造林试验,证明食盐对樟子松造林的作用是显著的,能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和当年高生长量,还能显著提高樟子松苗木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以往国内关于樟子松和国外关于欧洲赤松的抗旱性研究进行了总结,从幼树到成林阶段,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对近些年来樟子松抗旱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樟子松抗旱性进行了全面阐述,并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分胁迫处理方法来研究辽西地区油松和樟子松抗旱性生理特征变化。试验结果可知,油松在40%FMC还未达到干旱状态,而樟子松已经出现干旱状况。油松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脯氨酸(Pro)均大于樟子松,说明油松在辽西地区抗旱性强于樟子松。并且过氧化氢酶(CAT)和脯氨酸(Pro)均可作为油松和樟子松的抗旱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周松科松届,乔木常绿树种。广泛分布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在海拔300-900米的山顶、山脊、阳坡普遍生长,在1000米以上也有和其他树种共生的混交林。樟子松属音光的阳性树种,抗旱性强,在积水地区生长不良,有弱度耐碱性,PH值可达8,它是最耐寒的针叶树种之一,据材料记载,能耐—40℃——50℃的低温。樟子松生长较快,6-7年可进入高生长旺期,15年开始给实,寿命可达250年。樟子松198O年引种到阿勒泰,目前阿勒泰地7一县一市城镇、街道、庭院均有栽植,由于种种原因还未普及大田造林,现将其生长情况作一简要介绍。阿勒泰山前丘…  相似文献   

6.
以油松和樟子松2 a生苗木为材料,通过不同梯度水分胁迫处理,研究辽西地区油松和樟子松抗旱性生理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在各水分条件处理下,油松2 a生苗木MDA含量均小于樟子松,但CAT和Pro含量均高于樟子松,说明油松苗期抗旱性更强。在40%FMC处理时,油松MDA、CAT和Pro含量都小于对照,说明该水分水平未能使苗木出现干旱状态;而樟子松MDA、CAT和Pro含量都高于对照,苗木已经出现干旱状态。在30%FMC和20%FMC处理时,油松和樟子松苗木MDA、CAT和Pro含量都随水分胁迫程度加剧而增加。在干旱半干旱辽西地区培育油松和樟子松苗木时,土壤水分临界值应分别大于田间最大持水量40%和50%。  相似文献   

7.
樟子松耐寒性和抗旱性强,是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内蒙古地区干旱瘠薄的山地、草原和风沙地营造水土保持林、防护林、固沙林以及用材林的重要造林树种。为扩大樟子松造林面积,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通过人工套袋育苗,在苗圃培育 1~ 2年,再上山进行造林,能够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一、樟子松人工套袋育苗圃地选择 1.位置选择:背风向阳,靠居民区附近,并且劳力来源要充足,水源要充足,交通方便的地带做苗圃地。 2.土壤选择: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土层深厚,呈中性或微酸性比较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上…  相似文献   

8.
彰武松生长量及其生理指标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彰武松系赤松的天然杂交新交种,经繁殖观察研究,顶芽饱满,长势旺盛,无性嫁接愈合能力强,抗旱性强,与樟子松生长量之比为121%,是一个优良造林树种,值得繁殖推广。  相似文献   

9.
治沙造林先锋树种——樟子松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樟子松生物学特性及天然分布1.1 生物学特征樟子松耐寒性强 ,休眠期能忍受 - 40~ - 5 0℃低温 ,春季生长期间能忍受 - 6 .5℃低温 ;树冠稀疏 ,针叶少且短小 ,具发达的角质层、气孔深陷且密度小 ,表皮细胞致密 ,束缚水含量高 ,保水能力强 ;叶绿素含量大 ,积累干物质多。因此 ,可减少地上部分的水分蒸腾 ,抗干旱。在干旱沙丘上 ,樟子松主根一般深扎 1~ 2m ,最深可达 4m ,侧根亦可深入到 5 0cm深的沙层 ,孤立木根系向四周伸展 ,直径可达 13m以上。樟子松是抗旱性强的乔木树种之一。樟子松适应性强 ,在贫瘠的风沙土及土层很薄的山地石砾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进行引种并探索相应的育苗配套技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配套育苗技术,红松幼苗在该区能够正常生长发育,但生长比较缓慢,与当地樟子松相比,相差较大。抗性方面,除抗旱性略低于樟子松外,抗病虫及抗寒性方面与樟子松幼苗相当。  相似文献   

11.
皮翠 《内蒙古林业》2011,(11):28-28
樟子松能耐零下40℃~50℃低温,抗旱性强,不苛求水分和大气温度条件,在风积沙土、砾质粗沙土、沙壤土、黑钙土、白浆土和黄土上都能生长,适应性强。樟子松对土壤质地的排水性和透气性则要求很严,在积水的地方不能生存。樟子松喜中性和微酸性土,有弱耐盐力。一、种子催芽处理将种子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几分钟后,取出用清水冼净,再用30℃温水浸泡一昼夜,捞出稍晾干,  相似文献   

12.
辽西丘陵山地樟子松、油松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树木早生及耐旱形态特征、抗旱生理特征以及林分的生长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樟子松、油松的抗旱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可作为辽西干旱贫瘠山地的造林先锋树种和水土保持树种,同时也是辽西山区良好的用材林树种;油松的耐旱耐瘠薄能力虽较樟子松差,但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仍应发展其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
建立樟子松农田防护林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樟子松在民勤地区的生长表现表明:樟子松能适应干旱性的气候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其抗旱性和抗热性强于当地的防护林树种二白杨,且生长快,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大于当地的5种常绿树种(油松,青海云杉,枣柏,侧柏和杜松);樟子松作为农田防护林树种,具有稳定,持久的防护作用,是更新农田防护林比较理想的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为松科松属常绿乔木,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速生用材、防护和“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之一。樟子松耐寒、抗旱性强,耐瘠薄、强阳性喜光树种。经引种育苗造林试验,樟子松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海拨600~2000m的阳向、半阳向斜坡中厚层褐土、薄层栗钙土均能正常生长。一、樟子松育苗技术1.苗圃地选择樟子松育苗地应选在光照充足、地势平缓(坡度小于10℃以下)、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段。2.整地、施肥、作床新建圃地应提前一年伏天整地,深翻30cm。施肥、土壤消毒结合整地进行,施肥时用腐制过的羊粪过…  相似文献   

15.
几种针叶树种水分生理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油松,侧柏,云杉,刺柏,樟子松的组织总含水量,自由水,束缚水含量,水势,蒸腾强度,相对含水量和临界饱和亏的季节变化,探讨这些树种在干旱条件下的水分生理特点;并对这些抗昌性指标进行数量化综合分析,用极点排序法将其依抗旱性强弱进行排序。  相似文献   

16.
通过10个省区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对风沙土、栗钙土(含淡栗钙土)、褐土(含淋溶褐土)、暗棕壤(含草旬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棕壤)黑土等土类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按其生长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黑土>白浆土>暗棕壤>风沙土>栗钙土;对气候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其生长量随年均温递增而减少,与湿润度成正比关系;樟子松向高温、干旱地区发展,其树木到逐渐矮化,生长量减小。  相似文献   

17.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现地调查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常见的病害主要有:樟子松枯梢病、松针红斑病和松苗立枯病;常见虫害主要有:落叶松毛虫、松梢螟、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和油松球果螟等。沙地樟子松病虫害防治主要应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4个方面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18.
山西北部半干旱地区樟子松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北部半干旱风沙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广营造了大面积樟子松幼林,不少人担心再度形成象小叶杨“小老树”那样的樟子松“小老树”林。文章通过对樟子松自然分布区和引种区环境因子对比变化的分析,寻找引种区发展樟子松的不利因子。同时,通过对樟子松生长观察,揭示樟子松自身的自然生长规律和其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提出了防止形成樟子松“小老树”的主要造林技术措施和营林过程中幼林期的关键管理时期。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大同市从1972年以来,进行樟子松引种试验,通过不同立地布点试验,均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到目前为至,樟子松造林总面积达到1334hm^2。其生长如何,会不会形成新一代“小老树”?是该地区每一位林业工作关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生长调查。  相似文献   

20.
红松(Pinus koraiemsis Sieb.et zucc)是名贵而稀有的树种,在我国只分布在东北的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木材和种子的价值都很高,市场前景广阔。樟子松与红松具有很好的亲和性,嫁接成活率较高。而且,樟子松具有抗旱性强、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为了得出一套红松分布区外的河北坝上高寒地区能够快速生长,培养红松果、材、防护兼用林的技术,提高林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进行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试验,通过细胞融合,对红松的性状产生诱导作用,增强红松对环境的适应性,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