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玉龙  王文 《甘肃农业》2005,5(12):22-24
有效地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对其有清醒的认识。从内涵、特点、主要类型以及产生原因四方面全面认清群体性事件对于有效地开展应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环境危机不断加剧,为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快速转型,构建有效的群体性治理体系。从行政法角度出发,促进人员职能的有效转变,不断完善行政治理措施,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现状,然后分析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中国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对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政治稳定造成影响,基层政府作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自身治理能力的强弱关系到群体性事件是否发生。研究发现,基层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表现出只注重事件发生而忽略预防,注重短期效果而忽略长期监督,以及注重治理方式而忽略信息公开等,由此造成官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因此,本文首先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概念界定,回顾基层政府以往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惯用模式,指出治理方式上的不足,提出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李振义 《甘肃农业》2006,(7):131-132
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归根结底是“三农”问题长期沉淀而未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的结果。由于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危害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包括政策向“三农”倾斜,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等。只有建立健全预防及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正>群体性事件是在社会变革、体制转型、利益冲突、观念碰撞的大背景下,由某种或几种矛盾达到临界状态而爆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近年来,全国各地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渐扩大,成因日趋复杂,处置难度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都出现很大的变动,由此导致各种群体性事件日趋增多。大学生是思想活跃、对社会问题敏感度比较高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也呈日益增多趋势。从政府行政伦理来考量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它暴露了社会转型期政府行政伦理失范。因此,必须建立规范的行政伦理制度,以提高政府防范和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群体性事件也进入频发期,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破坏经济建设、干扰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深入探索当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特点,研究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已成为当前政府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医患纠纷的不断出现,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湖南省近年来医患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分析,发现我省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具有数量明显增多、成因比较复杂、方式较为激烈、财产损失大等特点;分析此类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主要是医疗法律制度不健全,医疗体制不完善,医疗鉴定缺乏权威性和医患沟通不够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医疗法律制度,完善医疗体制,建立第三方医疗鉴定和调解机构以及公安机关应及时处置事件等防治对策,达到改善我省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土地不断被征用,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随之进入高发期。为探究事件中政府和失地农民的博弈策略,本文运用进化博弈理论研究了双方的博弈关系,得出三个进化稳定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与处置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社会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对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的几点错误与不妥进行了深入的评析。重点探讨了群体性事件的表述、现场指挥的人选、现场管制与交通管制的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冯珣  刘世东 《甘肃农业》2016,(17):22-2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逐步推进,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之势,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已经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并列成为三大群体性事件之一。本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预防预防与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策略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并由此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聚居或多民族杂居的民族地区,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频发趋势。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破坏的严重性和影响的深远性,每次爆发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群体性事件有一定的民族性、政治性、国际性特点,行为带有强烈的偏激性。剖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如经济发展滞后、民族差别明显等因素外,地方官员官僚作风导致的干群关系紧张、民众的法律维权意识不足、国际敌对势力的挑唆等也是重要方面。我们希望民族地区稳定和平,不希望群体性事件给其带来伤害。为此,我们需要在深入了解原因的前提下,提高应对的针对性,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和教育事业,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并讲求应对事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政治修辞就是在政治权力运行中政治主体运用适当的政治语言和政治技巧从而实现某种政治目的的一种政治技巧和政治能力,并在政治权力运作中发挥重要功能和作用。群体性事件是政治权力运行不规范并且政治修辞运用不当而引发的一种引发普遍关注的政治冲突,群体性事件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在这场政治冲突中,民众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一定的政治诉求,诉求得不到回应就会加剧民众的反叛心理和反抗意识。把政治修辞引入到群体性事件中来就是为处理群体性事件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工具,通过政治修辞的载体和功能的发挥来寻求更好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以减少社会冲突,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而成为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该文主要从研究方法、课题项目和文献内容结构三个方面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展望。研究认为亟需建立农村社会状况的评价预警机制,监测农村中的不稳定因素,发现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化解,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最大化地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毛玲英 《农民致富之友》2013,(2):183-185,162
科学有效处理民生问题,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农村涉及民生问题的群体性事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服务,是司法鉴定法律服务工作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在浙西欠发达地区衢州的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从阐述近年浙西衢州市法律服务工作有效防范化解农村涉及民生问题的群体性事件的实践情况入手,着重剖析司法鉴定法律服务因其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对科学有效处理农村民生问题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司法鉴定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石首事件是继瓮安事件之后最为典型的、影响力最大的群体性事件之一,这次石首事件暴露出更多的问题。通过石首事件,对群体事件进行解读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建立群体性事件的防范机制,首先要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二是要改善干群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基层与群众的相互信任;三是要重视建立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建立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长效机制;四是要继续在全社会进行深入持久的法制文化建设,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做到人人知法人人守法,自觉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压力增大的变化,使得劳资关系更为复杂,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探究由劳资纠纷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成因,运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政府可能采用的策略方案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下,预防与处置劳资群体性事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204-206
江西省近些年城镇化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因基层干部不依法行政、农民法律意识不强、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导致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应以法律为导向,从事前的预警机制到事中的应急处置机制,再到事后的调处法律机制,构建符合江西省省情的法律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呈大幅上升趋势。在群体性事件中,谣言因子异常活跃,它提高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速度,扩大了群体性事件的影响范围。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和网络的逐渐普及使用,谣言的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在群体性事件中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更为突出。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发生包括酝酿期、传播期、爆发期和消退期四个环节。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需要多措并举加以控制,这对防治群体性事件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