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选取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山矮林、高山杜鹃林、水青冈林、木荷林、杉木林和毛竹林6种典型森林景观,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进行美学评价。结果表明:在猫儿山典型森林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生态价值占主要地位,其次是美学价值;现代森林景观美学更注重森林景观自身的生态价值,传统审美观已经改变;6种森林景观中,高山矮林由于其强大的生态价值,综合评价分值最高,处于美学极佳等级,而其它5种典型森林景观都处于优美等级;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原始森林风貌是影响猫儿山森林景观美学评价的重要景观要素,毛竹林和高山杜鹃林是猫儿山后期旅游开发的重点。该研究旨在深入认识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美学价值,探讨不同类型森林景观美学价值的主要影响因子,以期为猫儿山生态旅游的深层次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遥感影像和野外调研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DEM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形因子,运用GIS、RS技术对森林景观格局沿地形因子的分异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地形分异特征规律,为景观格局优化、森林合理经营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随地形因子变化的分异特征显著。各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海拔200~400m和坡度为6°~15°的缓坡地区,针阔混交林与硬阔叶混交林优势分布明显,分布面积较大,但同时侵害了其它景观类型的生长环境;地势较低区域受人类干扰程度较大,景观分布面积相对较少,生物多样性不高,地势较高区域受自然环境原因影响,景观分布面积也相对不高。  相似文献   

3.
从平面空间理论尝试构建景观视觉评价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AHP),结合遥感影像图、地形图及DEM数据,选取视点可见度、视线连续度、视域面积比、相对距离敏感度、视觉机率敏感度、醒目程度敏感度6个指标,对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景观视觉定量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等值区间划分。结果表明,(1)基于平面空间理论的森林生态公园景观视觉评价主要受相对距离敏感度、视觉几率敏感度和视线连续度的影响。(2)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视觉评价结果较好,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视觉区景观分别占到研究区景观总数的31.25%、50%、12.5%、6.2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策略:分级保护,有序开发;因地制宜,丰富路线;提倡特异性,兼顾均好性。以期能为森林、湿地等生态类公园的规划指导和景观设计提供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哈尔滨市群力新区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从绿地类型的基本斑块特征、斑块类型等级、景观异质性及景观破碎化4个层面上选取14个指数,对群力新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绿地率低,各类型绿地斑块数分布失衡,面积差异较大,形状复杂程度各异。景观多样性较好,优势度明显,但缺失绿地类型,且分布不均匀,破碎化水平较高。针对研究区绿地景观格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群力新区绿地生态规划建议,使研究区绿地系统具有良好的景观格局,更有效的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杜鹃花在世界园林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杜鹃花植物景观群落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龙里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杜鹃园为研究重点,对杜鹃园的植物种类、配置情况以及植物群落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探寻园内杜鹃花植物景观群落配置要点,同时对园内部分处于劣势的杜鹃花植物群落从植物种类、数量和配置方式进行调整,以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为前提,对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杜鹃园景观进行改造提升,总结杜鹃花在植物造景中的运用形式与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6.
林地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其优劣决定着2022年冬奥会崇礼赛区区域景观结构和格局均衡与否,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该研究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比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效应,确定最佳分析粒度,并对崇礼区林地景观结构特征和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观面积指数、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林地景观格局的最佳分析粒度为30 m。1)崇礼区乔木林地景观百分比最大(44.14%),辅林地最小(0.11%),不同林地类型景观面积百分比大小排序为乔木林地荒山地特灌林地未成林地未封林地沙荒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辅林地。2)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均为乔木林地最大,周长-面积分维数辅林地最大(1.55)。3)乔木林地的分布最为集中,分离度指数最小,为397.49;沙荒地的连通性最弱,聚合度指数最大,为88.99%;蔓延度指数为64.66%,表明多种斑块类型呈密集分布格局。4)林地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17,香农均匀度指数为0.53。崇礼区林地各景观类型破碎化严重,异质性、分布均匀程度和连接度均较低,景观多样性水平整体较低。  相似文献   

7.
使用RS和GIS技术进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提取,以Sentinel-2A的遥感数据组建南昌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数据集,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定量研究研究区绿地景观格局并探讨不同类型及区域城市植被覆盖度和绿地景观格局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研究区绿地斑块构成总数庞大,其中经济开发区的绿地率最高而东湖区最小,附属绿地相对其它类型绿地占比最大;绿地分布不均匀且总体绿地斑块边缘较规则,遭受严重的人为因素干扰;旧城区尤以附属绿地和广场用地破碎化水平较大,无法发挥其生态效益;高植被覆盖度有利于形成面积较大、形状趋于复杂、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的景观斑块,植被覆盖度越高,破碎化水平越低.对分析结果提出规划建议,均衡各类型绿地分布,增加景观多样性;结合城市文脉,改造旧城环境面貌;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合理化开发.  相似文献   

8.
以MAPGIS三维技术为研究平台,Quickbird亚米成像技术为数据来源,利用生态景观理论对呼市城区绿化景观规划进行整体研究,重点研究了其规划格局。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二环以内城市绿地总面积1240.49hm2,绿地总面积偏少(占11.46%);景观类型破碎度高,绿地斑块总数11795个,以小斑块为主,占斑块总数的89.28%;平均廊道密度较低(0.659km/km2);绿地景观类型齐全,但面积存在差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呼和浩特市绿化景观布局及景观格局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GIS软件支持下,结合2008年大名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景观异质性指数(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和景观斑块形状特征指数(近圆指数和分维数)等,系统地分析了大名县森林景观要素格局及规模,以期为实现大名县森林景观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10.
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以1990年、2000年和2007年3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建立武川县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获取各景观类型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研究了武川县近17年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土地覆被景观中,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相对较大,耕地的异质性最高,居民及建设用地异质性较小,水域最小。林地的面积逐年增加,破碎化程度逐年减少,连通性逐年增强,说明在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用下,武川县的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明显。区域内未利用地主要是沙地、盐碱地呈大面积连续分布,说明区域内土地荒漠化的形势仍非常严峻,必须继续坚持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1.
周鑫辉  童亦瑶 《现代园艺》2023,(12):171-173
对于热岛效应严重、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全球城市化与气候变暖下的适应性景观设计已经成为重要议题。气候适应性景观的规划设计能够缓解城市高温气候带来的影响,基于中尺度WRF气象模拟方法,分析北京市六环内高温空间格局,并结合城市景观绿地格局,评价气候适应性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六环内东南部气温高于西北部,海淀区、昌平区、朝阳区、顺义区高温斑块较多,局部高温在36~38℃;(2)城市中心景观绿地较少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需要合理规划五—六环及三环内的景观绿地空间,以改善城市高温气候环境;(3)气候适应性景观由城市外围向中心逐渐减弱,四环以内景观绿地气候适应性较差,尤其是朝阳区、昌平区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马桂花  尹娟 《现代园艺》2023,(18):156-158+161
对城市生态景观进行评价,能为优化区域景观格局、适时调整生态保护政策、降低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理论支持。以信阳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使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斑块数量及面积,构建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人造地表、水体景观损失度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耕地、裸地景观损失度则呈上升趋势;生态风险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整体景观风险指数较低。(2)2000年,信阳市以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区为主,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小面积区域;2000-2010年,中高风险区向中部扩张,部分较低风险区转为中高风险区,东部较大面积低风险区转为较低风险区;2010-2020年,中高风险区逐渐缩小,部分中风险和较高风险区转为较低风险区,区域内较低风险区与低风险区占比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3.
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正负两面的反馈效应,因而绿道沿线植被景观格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参考价值。首先简要阐述省立绿道规划的重要意义,再以植被景观区概况、景观格局指数、景观格局总体特征、植被斑块特征及其周边建成环境的变化5个部分为切入点,对深圳市省立绿道沿线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样本,遵循景观生态学和湖泊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与修复等理论,使用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作为研究依据。针对湿地植物景观营造法则、陆地、驳岸、水体等三大功能区的湿地植物景观营建策略和动植物生境设计实践等方面,进行多次实地调查及比较归类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陆地优势植物群落为"雪松+旱柳+梧桐+枫杨"和"白蜡+刺槐+柳树+竹子"。2)驳岸优势植物群落为"芦苇+荷花+睡莲"生态岛或人工浮岛式配置、"荷花+空心莲子菜"弧形半弯条带状群落配置及"芦苇+香蒲"群落。2种芦苇群落均是成功实践,生境类型丰富多样,为鱼类、水禽类等提供食物和安全隐蔽的生活空间。3)水生植物群落"芦苇+荷花"和"睡莲+荷花+芦苇"形成开合自如、疏密相间的竖向立体群落景观。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汉中市汉台区天台国家森林公园人工针叶景观林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改造对策,以期为公园景观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游憩资源的利用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借助SPSS 22.0软件进行定量研究,运用聚类分析和K-W检验分析的方法,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的动机及其对森林景观的偏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可按游客动机分为5类,即休闲娱乐型、家庭亲情型、积极参与型、自我进取型和追求情趣型;5类游客中,家庭亲情型游客所占比例最高(33.64%),其次是积极参与型游客,追求情趣型游客占比最低(8.24%);5类游客对湖泊景观、湿地景观、林间空地、沟谷秋景、纯林林外景观和混交林林外秋景偏好程度基本一致,这些景观的特点是含有水体、视野开阔、色彩浓烈、质地均匀。此外,游客对颜色单调的森林景观和人工痕迹较重的森林景观偏好差异明显,积极参与型游客比较喜欢人工痕迹较重的森林景观,而休闲娱乐型和家庭亲情型游客不喜欢;积极参与型和家庭亲情型游客对颜色单调的森林景观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而休闲娱乐型游客比较不喜欢这类景观,尤其是追求情趣型游客不喜欢林海景观,自我进取型游客对落叶松和樟子松林内景观均不喜欢。  相似文献   

17.
主要分析风景园林中景观的生态设计相关内容,首先分析景观的生态格局,然后探讨景观生态格局的特征,从异质性、整体性和局部性3方面进行总结。最后分析风景园林中景观生态设计的作用,能够减小人为改造手段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能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保证风景园林功能区域划分合理。  相似文献   

18.
荷花     
荷花为睡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其花高雅脱俗,香味浓郁,观赏价值极高,作为水体景观的主题花卉,除美化水体形成优美景观外,还具有净化水质、保持水体生态平衡的作用。荷花在佛教中被誉为“圣花”,有“莲花藏世界”之说,在印度、泰国等佛教国家,荷花被广泛应用于佛教礼仪及皇家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一般来说,大型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会对周围环境与景观产生一定的扰动和影响,进而使区域内部生态系统中原有的物质循环、组成结构出现较大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的空间连续性受到破坏,原有的景观格局斑块种类以及面积都会出现显著的变化,对区域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以及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得生态功能与景观稳定性大幅度下降。选择景观格局变化、斑块类型、斑块面积等参数展开分析,提出了生态恢复重建的措施,强调扰动区未来的生态恢复工作应重视景观连接性建设,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丰富。  相似文献   

20.
高原山地农业景观受自然因素限制,导致局部生态恶化、土地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现从景观角度研究农业景观空间特征,为促进高原山地农业景观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以典型高原山地农业大县为例,运用GIS技术将研究区域划分山区和坝区2种地形,从景观斑块和景观异质性反映景观格局特征,从景观类型热点反映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山区和坝区在景观斑块特征和景观异质性存在较大差异性,山区景观基质是林地,多样性指数小,优势度高;坝区景观基质是水田,多样性指数大,优势度低。旱田、水田分别集中在山区和坝区,主要呈现"条带状"和"斑块状"特征;园地是沿坝区由南向北扩散特征;建设用地是由坝区中部向坝区两端扩散特征;林地和未利用地主要呈现"斑块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