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锡林浩特草原矿区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草原矿区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锡林浩特胜利煤田周围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距离、不同方向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在4.0km处最高,碳磷比(C/P)、氮磷比(N/P)在4.0km处最高,碳氮比(C/N)在0km处最高;2)有机碳含量在东向最高,全氮含量在东向和北向最高,全磷含量在北向最高;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全磷含量、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全氮含量与全磷含量、碳磷比、氮磷比,碳氮比与碳磷比,碳磷比与氮磷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碳氮比与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试验表明,土壤碳、氮、磷含量、碳磷比最高值出现在4.0km处,碳氮比最高值出现在0km处,而土壤中磷元素迁移速度较慢,因此推测露天开采煤炭形成的粉尘促进了无机碳的扩散和转换。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地区不同果园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园艺》2021,32(4)
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果园土壤养分含量规律尚不清楚。以FAST(大射电)核心区西番莲(Passion)、猕猴桃(Kiwi)、八月瓜(Holboellia)、冷饭团(Kadsura)4种果园为研究对象,采集0~20cm表层土壤,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并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该地区的碳(C)、氮(N)、磷(P)、钾(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在4种果园中,西番莲地土壤有机碳(SOC)、碱解氮(AN)、有效磷(AP)与猕猴桃地、八月瓜地和冷饭团地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西番莲地含量最高,分别为23.16g/kg、166.50 mg/kg、4.00 mg/kg,猕猴桃地最低,分别为13.53 g/kg、82.00 mg/kg、1.45 mg/kg;同时,西番莲地土壤养分的生态化学计量比(C:N、C:P、C:K)与猕猴桃地、八月瓜地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土壤养分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函数中,土壤有机碳(SOC)与全磷(TP)、全氮(TN)、C:N、C:P、N:P,全氮(TN)与全磷(TP)、C:P、N:P,C:N与C:P,C:P与C:K、N:P,C:K与N:K、P:K,N:K与P:K之间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全钾(TK)与C:K、N:K、P:K之间均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喀斯特地区的土壤总体表现出养分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在生产过程中应注重有机无机肥配施。  相似文献   

3.
取砒砂岩区沙棘不同平茬方式林下土壤不同土层的土样,测定其有机质和速效N、P、K的含量。结果表明:砒砂岩区沙棘不同平茬方式林下土壤各土层有机质含量除平茬75%方式呈递减趋势外,平茬30%、50%、100%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富集到中层土(11~20cm),平茬30%中层土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16.5g/kg,平茬100%中层土有机质含量最小,是6.28g/kg。土壤速效N、P、K含量都以平茬50%最高,其中速效P、K都富集在中层土(11~20cm)。平茬75%的各土层中,上层土的N、P、K含量均高于中层土和下层土;平茬30%的各土层中,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平茬50%外,土壤N、P、K含量均小于平茬50%。该研究可为沙棘不同平茬方式对林下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水肥耦合为中心,以新疆红花为试材,采用熏蒸提取法检测红花根际微生物生物量,采用4因素3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供水量4个因素对红花根际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明显提高红花根际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改变化学计量比,合理的水肥配施有利于土壤养分的提高.不同处理红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随红花的生长期延长均表现出升降升的趋势,P含量则逐渐下降.施N量对生物量C、N含量及C∶N∶P影响最显著,施P量对生物量P含量及C∶P、N∶P影响显著,供水量则对生物量C、N、P含量都有显著影响,而对K肥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5.
尚小娇  王迪海 《园艺学报》2016,43(11):2243-2250
以陕北‘七月鲜’枣树为材料,研究不同物候期(萌芽期、展叶初期、展叶中期、全叶期、果实成熟期、落叶期)细根和叶中可溶性糖、蛋白以及C、N、P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根序增大,细根中可溶性糖、蛋白、有机C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全N和全P含量呈降低趋势;(2)不同物候期细根中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呈"W"变化趋势,叶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3)细根的有机C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果实成熟期,叶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展叶中期;(4)细根的全N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叶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在全叶期和落叶期含量较低;(5)细根的全P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叶持续降低,直到落叶期有所增加;(6)细根与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C、N、P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细根与叶片的各指标之间相互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中部兴安落叶松林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并选择附近未火烧林地作为对照区(CK),分析比较了火干扰后不同林型(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林地土壤主要养分指标13年后的变化趋势,以期为不同类型火烧迹地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种不同林型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土壤pH均比CK有所增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比CK有所降低。3种不同林型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土壤全N和全K含量均比CK有所降低(P0.05)。3种不同林型林地土壤全P含量与CK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3种不同林型兴安落叶松林地土壤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较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土壤速效N含量呈现出草类杜香杜鹃CK的规律。土壤速效P含量呈现出杜鹃草类杜香CK的规律。土壤速效K含量呈现出草类杜香杜鹃CK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期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P添加的响应。以紫花苜蓿甘农3号为研究对象,在初花期刈割后,将植株剪成3段(从下到上第3节及3节以下为下层,第4~6节为中层,第7节及7节以上为上层),通过设置4种梯度(0、500、750、1000 kg/hm2)的P添加,研究其上、中、下3层叶片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叶片P添加与紫花苜蓿叶片中C、P含量都呈现正相关,而随着P含量的增加,N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因此,建议在紫花苜蓿的培育过程中适度增加磷的施肥量,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其有机碳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提升其在畜牧业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白刺沙堆周围土壤理化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沙堆灌丛植被"肥岛"效应影响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宁夏东部荒漠灌丛白刺为研究对象,对沙堆不同生境,不同土层的pH、全盐和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刺沙堆土壤pH和全盐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升高,相对于pH,全盐的升高更为显著(P0.05),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土壤表层(0~40cm),3种生境下土壤养分含量为冠下冠缘灌丛间地,TP相对于SOC和TN在不同生境、不同土层间变化不显著(P0.05);在表层土壤(0~20cm)处,沙堆冠下土壤的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离植株不同距离的3种生境下,白刺沙堆土壤的C/N、C/P和N/P几乎无明显的规律性,经方差分析可知,土层对SOC和TN影响显著(P0.05),对TP无影响(P0.05),距离仅对SOC有显著影响,而距离与土层的交互作用对三者均有显著影响(P0.05)。白刺沙堆土壤pH和全盐对C/N、C/P、N/P的贡献为正,SOC、TN和TP对C/N的贡献均为负。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外生菌根真菌对无籽刺梨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寻求一种最佳的无籽刺梨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外生菌根菌对无籽刺梨的株高、地径、生物量、不同部位的碳、氮、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外生菌对无籽刺梨的株高、地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鸡油菌和紫色马勃菌一起使用对无籽刺梨的生长促进最明显,2种外生菌根菌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无籽刺梨扦插后的生长与发育;鸡油菌+紫色马勃菌的总生物量最大,单独接种鸡油菌的总生物量次之,对照组的总生物量最小,从不同部位生物量表现为茎枝叶根;接种菌根菌对无籽刺梨的根、茎、叶中养分C、N、P的含量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叶片是C、N、P的积累中心,外生菌根菌处理显著提高无籽刺梨根部的N∶P、C∶P,对无籽刺梨茎部C∶N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河口县蕉园巴西香蕉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生长期(营养生长期、花芽分化期、现蕾开花期、果实生长期)不同器官(根、茎、叶)氮、磷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香蕉植株根、茎、叶在整个生长期氮(N)含量分别在0.496%~0.675%、0.864%~0.923%和1.096%~1.457%之间.磷含量(P2O5)分别在0.088%~0.224%、0.123%~0.394%和0.157%~0.351%之间.从不同器官看,在整个生育期中,含氮量总体表现为叶>茎>根.含磷量在花芽分化期与现蕾开花期:叶与茎>根;营养生长期:茎>叶>根;果实生长期:叶>茎>根.  相似文献   

11.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式,研究不同铵硝配比对生菜N、P、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铵硝配比对生菜地上部、地下部和全株N、P、K含量存在不同的影响,其中对N含量影响较小,对P和K含量的影响较大;全株N、P、K含量以铵硝比为25︰75时最高。  相似文献   

12.
干旱过程中桃树茎和叶水势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田间生长的四年生桃树在充分灌水后的22 d 干旱周期内,分别在早上6∶00 和中午14∶00对茎、叶水势进行跟踪测定。同时测定了土壤充分湿润、中度水分亏缺及严重水分亏缺条件下上述指标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在三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叶水势的变化幅度在0 .2 MPa 左右,差异不明显;而午间茎水势则由土壤充分湿润时的- 0.6 MPa 降至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时的- 1 .8 MPa,下降了1 .2 MPa。在整个干旱周期中,午间茎水势的变化虽受日蒸发量的影响,其变化趋势与土壤水势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随着干旱的加重,午间茎、叶水势之差即茎、叶水势梯度也出现极大变化。在土壤充分湿润时,茎叶水势梯度高达1 .5 MPa,在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条件下,差异缩小为0。研究认为桃树外围新梢水势及茎、叶水势梯度的变化对土壤水分亏缺的反应比叶水势的变化更敏感,因此较适宜用作衡量果树水分亏缺程度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3.
种植苜蓿及苜蓿覆盖对核桃园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核桃园生草、覆盖效果,研究了核桃园行间种植苜蓿及苜蓿刈割后覆盖行内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年试验处理后,各处理0~20cm土层土壤全磷、速效氮、20~40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全氮、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连续2年试验处理后,0~20cm土壤有机质,3个土层土壤全磷、速效磷、速效氮和0~20cm、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经过连续2年苜蓿覆盖后,苜蓿覆盖区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22~4.08个百分比点,苜蓿覆盖区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67g/kg,提高了77.8%,土壤全磷含量为0.53g/kg,提高了55.9%;苜蓿种植区20~4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7.17mg/kg,提高了22.4%。表明核桃园种植苜蓿和用苜蓿覆盖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增强土壤养分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4.
董敬超  孙继军 《北方园艺》2017,(18):126-130
以生长季中期羊草成熟叶片为试材,采用C/N元素分析仪和钼蓝比色法测定其C、N、P元素浓度,并计算C、N、P化学计量比值,分析了不同频次的刈割处理对羊草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揭示刈割对植物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后羊草叶片C浓度与对照(不刈割)相比有降低的趋势,N、P元素浓度有显著升高的趋势。随着刈割频次的加重C浓度逐渐降低,不同刈割频次间差异不显著;N、P浓度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刈割后C/N和C/P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且随刈割频次的加重,比值逐渐变小,刈割频次间差异不显著。刈割后N/P与对照相比也有下降的趋势,且随刈割频次的加重,比值逐渐变大。对照与不同频次刈割处理的N/P均大于16。说明不同频次刈割对羊草叶片N/P的影响很小,羊草生产力主要受P元素限制。高频次的刈割会导致生物量下降,养分流失严重,植物生长速度与植物氮和磷的利用效率受到影响,刈割1年休1年是最好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典型荒漠草原区察哈尔右翼前旗的不同林龄(3、5、7、10年)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灌丛为试材,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林龄对柠条叶、枝以及灌下草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荒漠区植物养分平衡、荒漠区植被恢复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柠条叶、枝以及灌下草的C、N、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呈现不同趋势,但均在林龄为10年时达到最大值。2)林龄的延长促使柠条叶、枝以及灌下草的C∶N、C∶P和N∶P总体呈下降趋势,研究区内植物受到P的限制。3)林龄延长显著增加了柠条以及灌下草的C、N、P贮量,且均在第10年时达到最大值。4)不同林龄下柠条枝、叶和灌下草的C、N、P贮量两两相比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林龄的延长增加了植物碳氮磷的储量,适当增加林龄有利于提高灌草植物化学计量平衡和养分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日光温室黄瓜长期连作条件下土壤的中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品种、栽培方式、水肥管理、植株管理、环境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均一致的管理模式,在同一个日光温室获得了黄瓜2~26茬的连作土壤,并研究其中量和微量元素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连作茬次的增加,土壤中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以及交换性钙占全钙的百分比整体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与第2茬相比,第26茬分别降低了8.5%、25.8%和53.2%;而土壤全钙则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与第2茬相比,第26茬升高了95.9%,土壤全镁和交换性镁占全镁的百分比与第2茬无显著性差异;土壤有效铜、有效锌和有效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富集,与第2茬相比,第26茬分别增加了33.9%、87.3%和221.7%;土壤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硼含量随着连作茬次的增加呈现波动性变化,且第26茬与第2茬无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各中量和微量元素的综合水平在2~8茬逐渐增加,而后出现每6个茬次为1个周期的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磷、钾配比的花多多水溶性肥料处理后,高N含量的肥料有利于增加卡特兰叶片及其假球茎中的N含量,而提高肥料中的P含量对卡特兰叶片中的P含量无影响,却提高了假球茎中的P含量。且使用不同氮、磷、钾比例的肥.料时,应外源补充Ca,以保障卡特兰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茴香不同器官精油含量及其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同时蒸馏萃取法, 对内蒙古小茴香不同器官风干样进行分析, 根、茎、叶、花序梗、花序和果实精油含量分别为4.9、9.3、12.0、12.9、28.8、31.5 mL /kgDM。茴香精油含量与全氮含量、蛋白氮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95; 精油含量与全碳含量、C /N显著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83和- 0.82。根的精油主要成分是其所特有的莳萝芹菜脑, 茎的精油主要成分是柠檬烯、反式茴香脑, 叶、花序梗、花序和果实的精油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柠檬烯。同时比较了不同器官精油中单萜类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反式茴香脑和柠檬烯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不同钾肥种类和施肥时期对叶菜类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钾肥种类(氯化钾和硫酸钾)和施肥方式对莴笋和大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钾相比,各处理莴笋和大白菜产量均以分期施钾更高,第1茬莴笋氯化钾处理的增产效果显著高于硫酸钾处理,第2茬大白菜硫酸钾处理的增产效果明显高于氯化钾处理;第1茬各处理莴笋可溶性糖含量均降低,第2茬各处理大白菜维生素C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硝酸盐含量均下降,除基施硫酸钾外其余处理均使大白菜氨基酸含量提高;第2茬各处理蔬菜全氮含量变化均不大,第1茬莴笋全磷、全钾和全氯含量均不同程度提高,除K1-3处理外,其余处理莴笋叶全硫含量均提高,硫酸钾各处理(除K2-4处理外)均使莴笋茎全硫含量提高,第2茬K1-4处理使大白菜全磷含量提高15.6%,其余处理均降低,各处理大白菜全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硫酸钾各处理的全钾含量明显高于氯化钾各处理;各处理两季钾素利用率以K1-4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20.
以防风为试材,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防风多糖,苯酚-硫酸-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根据国家标准方法测定防风根际土壤pH,速效N、P、K,全N及有机质的含量,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不同时间、不同采集地的防风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对防风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防风多糖含量随采集地及采集时间不同而差异显著。只有10月防风多糖含量与其根际土壤速效K含量之间呈显著非线性相关(P0.01)。土壤pH、水解N与速效P之间,水解N、速效P与速效K之间,水解N、速效P与有机质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速效K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8月时P0.01,10月时P0.05;水解N、有机质与全N之间呈显著相关(P0.05)。防风多糖含量在不同采收期受其根际土壤的影响不同,采集于10月中旬的防风多糖含量受其根际土壤速效K影响显著。土壤中各养分含量适宜且稳定时,可提高多糖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