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避雨栽培对葡萄白粉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微气象学原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葡萄避雨栽培中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于2008和2009年监测了避雨和露天栽培处理中葡萄白粉病的发生流行与植株冠层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研究了避雨棚内外气象因子变化对白粉病的影响.田间监测结果表明,常规露天栽培处理中雨季来临之前有白粉病发生,但集中降雨后白粉病的病情指数显著降低,而避雨栽培处理均加重白粉病的发生.避雨...  相似文献   

2.
生长季酿酒葡萄白腐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葡萄白腐病的流行及预测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生长季酿酒葡萄园空气中葡萄白腐病菌分生孢子逐日、逐小时捕捉,同时记录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对酿酒葡萄白腐病菌分生孢子的飞散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月至8月为整个生长季中孢子飞散的高峰期,影响孢子飞散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温度和湿度。一天中孢子飞散的动态是昼少夜多,18:00~8:00孢子飞散量占全天的95.56%,孢子飞散的最高峰为19:00~7:00。一天中各小时段孢子飞散量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0.898 5,P<0.01;与温度呈负相关R=-0.823 5,P<0.01。  相似文献   

3.
葡萄避雨栽培技术是在葡萄的生长季节,在葡萄架顶上,搭架覆盖塑料薄膜,下雨时使水顺膜流下再排出园外,不落在葡萄枝、叶上。避雨栽培能够降低园中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使葡萄在生长过程中避免与雨水接触,减少真菌、细菌的感染和烂果现象的发生;有效地减轻黑痘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霜霉病等的发生和危害,提高葡萄外观品种;减少喷药次数,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葡萄,降低生产成本.技术简单,易于推广,农户很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4.
葡萄避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葡萄避雨栽培是设施栽培的一种,是介于温室栽培和露地栽培之间的一种集约化栽培方式。就是在葡萄的生长季节,在其葡萄树冠顶上,搭架覆盖塑料薄膜,使葡萄株蔓、花果处于避雨状态,减轻因雨水冲刷造成多种病害的侵染,并且不受连绵阴雨影响,实现计划喷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成本,提高葡萄的安全质量,还能提早解袋使果  相似文献   

5.
葡萄白腐病又称腐烂病、水烂、穗烂,是葡萄生长期引起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害。 1 症状 白腐病主要危害果穗,也危害新梢、叶片等部位。 1.1 果穗感病 一般先发生在接近地面的果穗尖端,首先在小果梗或穗轴上发生浅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逐渐蔓延至整个果粒。果粒发病,先在基部变淡褐色软腐,迅速使整果变褐腐烂,果面密布灰白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发病时常全穗腐烂,果梗干枯缢缩,受震动时病果甚至病穗极易脱落。有时病果不落,常失水干缩成有棱角的僵果,悬挂树上。  相似文献   

6.
对蒜头果种腐病5种主要病原菌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及培养基的酸碱度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温(25~35℃)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不严格,高湿(RH≥100%)明显促进分生孢子萌发;各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适应的pH值范围较广,以pH5~10较适宜,但以中性左右的酸碱度为最佳,具体pH值稍有差异。经方差分析可知,各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最适温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与其他温湿度和酸碱度条件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南方地区早中熟桃果实成熟期多与雨季相遇,这严重影响了优良桃果品质的形成。为了减轻栽培环境对桃树的不利影响,提升早中熟桃果实品质,促进果农增收,以‘中油桃13号’为试验品种,采用设施避雨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监测了设施避雨棚内小气候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和桃树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并研究了设施避雨栽培对桃果品质、桃树物候期及病害发生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设施避雨栽培提高了桃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和优果率,降低了褐腐病、疮痂病和裂果病的发病指数;但对桃树物候期和桃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和硬度均无显著影响。设施避雨栽培显著增大了设施棚内空气的湿度,提高了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率;降低了设施棚内有效光合辐射强度,影响了桃树的光合作用。文中研究认为,虽然在设施避雨栽培下桃叶会调整自身的光合特性,但在实际生产中还应采取如选择季节性覆膜、及时修剪、控制氮肥使用量、铺盖反光膜等措施,以减轻其不利影响,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与通气和光照条件关系不大,无需外界供给养料。孢子的萌发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在水中, 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5 ~35 ℃,最佳温度为25 ℃。在25 ℃条件下,孢子在4 h 以内即可萌发。在相对湿度达90 % 以上时,孢子萌发率随湿度增大而升高。6 ~8 月是辽宁章古台地区病菌萌发侵染的适宜时期,化学防治应在此期间进行。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菩提树黑痣病的年发生规律、病原菌子囊孢子释放规律及子囊孢子萌发的生物学特性,利用样地调查和实验室测定方法,对广西凭祥市菩提树黑痣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菩提树黑痣病病情指数增长量与平均降水量和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关系,与温度变化呈显著关系,与平均相对孢子捕捉量呈不显著关系。菩提树黑痣病病情指数增长盛期在4-8月,增长高峰期为6月;室外子囊孢子捕捉量在6月、10-11月出现2个高峰期;菩提树黑痣病菌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子囊孢子萌发要求的最低空气相对湿度为90%,3种碳源处理都无法刺激子囊孢子萌发,而3种氮源中的硝酸钠处理可以刺激其萌发。  相似文献   

10.
樟树(Camphor tree)烂皮病,危害主干和侧枝,平均发病率38%,以苗圃地和2-3年生的幼树危害较为严重。(1)经鉴定该病是由子囊菌亚门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Tode) Gross Dugg)所致,无性为半知菌亚门桑茎点菌(Phoma moricola Sacc.);(2)该菌适宜生长的温度为30℃,pH值为7.0;3%麦芽糖和98%相对湿度对无性孢子萌发极为有利;(3)多菌灵和福美砷能有效控制该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