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川多肋牦牛种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川多肋牦牛中有52%的个体具有15对肋骨,比一般牦牛多出1对,是近年来发掘出的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和优异生产性能的地方牦牛类群。弄清种群特性,将为金川多肋牦牛资源保护与利用积累基础资料。采用普查和随机抽样调查法在金川多肋牦牛分布区进行种群密度、畜群结构、繁殖率、死亡率等调查。结果显示,金川多肋牦牛分布区的牦牛密度为0.3牦牛单位/hm2,现实载畜量为1.5羊单位/hm2,与麦洼牦牛和甘南牦牛分布区的牦牛密度一致;畜群中适龄母牦牛比例为45.2%,母牦牛繁殖率85.9%,15对肋骨牦牛的繁殖率为90.7%,两者都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牦牛;15对肋骨牦牛的繁殖率、个体终生产犊数均高于14对肋骨牦牛,且雪灾致死率前者也低于后者;金川多肋牦牛母牛的初产年龄为3岁,比一般牦牛提前一年投产;金川多肋牦牛具有种群快速增长的年龄金字塔,但受到狼害、雪灾等生态因素的强烈制约。金川多肋牦牛种群参数具有重要特异性,显示其具有较强的综合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2.
金川多肋牦牛中有529/6的个体具有15对肋骨,比一般牦牛多出1对,是近年来发掘出的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和优异生产性能的地方牦牛类群。弄清种群特性,将为金川多肋牦牛资源保护与利用积累基础资料。采用普查和随机抽样调查法在金川多肋牦牛分布区进行种群密度、畜群结构、繁殖率、死亡率等调查。结果显示,金川多肋牦牛分布区的牦牛密度为0.3牦牛单位/hm^2,现实载畜量为1.5羊单位/hm^2,与麦洼牦牛和甘南牦牛分布区的牦牛密度一致;畜群中适龄母牦牛比例为45.2%,母牦牛繁殖率85.9%,15对肋骨牦牛的繁殖率为90.7%,两者都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牦牛;15对肋骨牦牛的繁殖率、个体终生产犊数均高于14对肋骨牦牛,且雪灾致死率前者也低于后者;金川多肋牦牛母牛的初产年龄为3岁,比一般牦牛提前一年投产;金川多肋牦牛具有种群快速增长的年龄金字塔,但受到狼害、雪灾等生态因素的强烈制约。金川多肋牦牛种群参数具有重要特异性,显示其具有较强的综合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3.
大通牦牛繁育状况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云飞 《中国畜牧兽医》2008,35(11):162-163
对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育种二大队母牦牛的繁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6年来平均繁殖率为62.36%,其中2002年繁殖3993头,繁殖率65.42%;2003年繁殖2878头,繁殖率47.16%;2004年繁殖3698头,繁殖率61.47%;2005年繁殖3741头,繁殖率59.02%;2006年繁殖3876头,繁殖率71.76%;2007年繁殖4048头,繁殖率69.30%。牦牛初产年龄分布在3~6岁,其中3岁15%,4岁36%,5岁41%,6岁8%。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金川多肋牦牛体尺及屠宰性状的测定,揭示金川多肋牦牛这一遗传资源的生长发育情况和产肉性能,为其今后的选育和杂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择金川多肋牦牛中心产区金川县毛日乡热它村75头牦牛进行体尺体重测定,对15头牦牛进行屠宰测定,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金川多肋牦牛体型小于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相近,产肉性能方面15肋骨牦牛要高于14肋骨牦牛。结论:金川多肋牦牛中15肋骨牦牛相对14肋骨牦牛具有较高的体尺性状和产肉性能,金川多肋牦牛是一个优良的地方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5.
调查牦牛胸椎T+腰椎L不同组型与净肉重相关性,为金川牦牛的选育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屠宰抽样调查301头5.5~6.5岁牦牛的脊椎构成,测量了眼肌面积、净肉重及胸腰椎长度。结果显示,金川牦牛群体中存在4种椎骨组型T15L5、T15L4、T14L6和T14L5,其比例分别为51.58%、3.16%、8.42%和36.84%;4种椎骨组型公牦牛胸腰椎总长度(T+L)分别为112.77cm,97.4cm,110.89cm和103.58cm;金川牦牛中63.16%个体胸椎T+腰椎L为20节,普通牦牛的胸椎T+腰椎L为19节;当牦牛多1节胸椎或多1节腰椎时,脊椎平均加长约7.6cm,眼肌面积增大8.29cm2;T15L5最后一对肋骨为弓肋的个体约占60%以上;成年公牦牛各种组型净肉重T15L5T14L5T14L6T15L4,分别为152.58kg,135.29kg,128.29kg和121.31kg,T15L5较T14L5公牦牛多产肉17kg左右(P0.05);成年母牦牛各种组型净肉重T14L6T15L5T14L5,分别为120.75kg,86.19kg和81.2kg,T15L5较T14L5母牦牛多产肉5kg左右(P0.05)。多胸椎或多腰椎是金川牦牛的重要遗传特征,其产肉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牦牛,多胸椎、腰椎性状与产肉性能正相关关系,建议加强对这类牦牛的选育。  相似文献   

6.
对1 049头3岁以上青海环湖母牦牛进行了繁殖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环湖母牦牛繁殖率为54.3%,繁活率为43.4%,自然双犊率为0.35%;母牦牛初产年龄3岁以上,其中90%的环湖母牦牛在4~6岁初产;成年适龄母牦牛一年一胎占9.89%,两年一胎占82.34%,三年一胎占7.77%,平均产犊间隔时间为722.3d;母牦牛年均产犊0.5胎,在5~14岁繁殖性能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先前研究表明金川牦牛在肋骨数上出现变异,为明确14肋与15肋金川牦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差异,本试验选择初产和经产的不同肋骨数金川牦牛各6头,统计其6~9月份的月产奶量,同时进行乳成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5肋牦牛(初产和经产)产奶量均高于14肋牦牛;15肋牦牛经产个体在6~8月份产奶量高于初产个体;除9月份以外,15肋牦牛6~8月份乳脂率极显著高于14肋牦牛(P0.01);15肋牦牛6月份乳糖、非脂乳固体和乳蛋白含量都显著性高于14肋牦牛(P0.05)。  相似文献   

8.
采用犊牛短期断乳方式提高牦母牛繁殖性能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0头带犊大通母牦牛进行了犊牛短期断乳试验.试验组母牦牛在产犊后3月龄时,实行为期10d的短期断乳,断乳后母牦牛有81头发情,发情率90%,第二年产犊78头,繁殖率86.67%.对照组为带犊,但不断乳的母牦牛,试验期共发情2头,发情率2.22%,产犊2头,繁殖率2.22%.试验组母牦牛的发情率和繁殖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87.78%和84.45%(P<0.01)  相似文献   

9.
高原型牦牛繁育状况及繁殖母牛体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青海高原型牦牛是青海高原牦牛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活在海拔3500m以上的高原高寒草甸草场。2003~2005年对2042头高原型母牦牛从繁育状况和繁殖母牛体况的调查发现,母牦牛4~5岁初产占45.5%,5~6岁初产占25.15%,3~4岁初产占22.75%。三年来平均繁殖率为48.61%,犊牛平均成活率为65.73%,牦牛平均繁活率32.07%,母牦牛年平均可产0.4~0.48胎;其中两年一胎(牙日玛)的占88.84%,三年一胎(干巴)的占9.51%,而一年一胎(青麻)仅占1.65%。对繁殖母牛发情期体况调查发现发情配种牛的体况是4.10,未发情牛的体况为3.38。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牦牛人工授精工作效率,对未发情的牦牛采用不同激素组合进行处理,结果得出:人工授精牛群繁殖数为63头,繁殖率为76.83%;自然交配牛群繁殖数为125头,繁殖率为100%.经同期发情处理后,1组母牛繁殖数为11头,繁殖率为64.71%;2组母牛繁殖数为14头,繁殖率为82.35%;3组母牛繁殖数为15头,繁殖率为8...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对比带犊牦牛同期发情与自然发情繁殖效果的差异,作者根据实施的科研项目进行了两组试验,以便为甘南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于繁殖季节在试验组母牦牛阴道内放置“孕激素阴道栓”并肌肉注射“氯前列稀醇”(CIDR+PG)诱发牦牛集中发情。[结果]结果表明,甘南牦牛在当年生产后,通过犊牛统一断奶,改变营养供给,产后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牦牛自然发情率分别为8%和19.2%。试验组母牦牛应用“放置孕激素阴道栓+肌肉注射氯前列稀醇”方法诱导发情后,总发情率达89.1%。试验组带犊母牦牛激素处理后受胎率为89.1%,对照组母牦牛自然发情率较低,自然交配后受胎率为100%。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牦牛繁殖率、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6.9%和19.2%、97.6%和100%,试验组犊牛的平均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51 kg、2.37 kg、3.28 kg,经差异显著性检验,试验组犊牛相关年龄段体重与对照组犊牛对应指标相比,初生体重差异显著(P<0.05),断奶重和6月龄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使用外源性激素诱发带犊母牦牛当年集中发情,母牦牛当年...  相似文献   

12.
饲养管理方式对甘南牦牛繁殖力及杂交后代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研究加强种公牛和母牦牛的饲养管理对母牦牛的繁殖效果和杂交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试验用大通牦牛和其冻精杂交甘南牦牛,通过对试验组的种公牛、母牦牛和杂交后代进行补饲、延长放牧时间和提前断奶等措施,研究了203头母牦牛的繁殖效果和其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自然交配试验组发情率、受胎率、繁殖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9.19%、11.03%、14.10%,流产率和犊牛死亡率降低3.3%、3.87%;人工授精组发情率、受胎率、繁殖成活率分别提高6.74%、5.48%、10.52%,流产率和犊牛死亡率降低4.07%、4.62%.加强母牦牛的饲养管理,所产犊牛的初生重比传统饲养管理条件下母牦牛所产的犊牛初生重公母分别增加2.92 kg和2.07 kg,提高19.80%和14.22%.6月龄体重分别增加12.82 kg和12.23 kg,提高17.45%和16.88%.[结论] 用大通牦牛改良甘南牦牛,采用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都有良好的效果,加强种公牛、母牦牛饲养管理是提高牛群繁殖力的有效方法,对后代生长发育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改良青海当地地方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品种退化,利用大通牦牛冻精与当地母牛进行二元杂交,进行提纯复壮当地牦牛。结果表明:改良F1代母牦牛的受胎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繁殖成活率依次分别为75.2%、95.1%、90.15%、46.5%(n=562),比当地牦牛的上述繁殖指标依次分别提高0.04%、0.06%、0.02%、0.086%。因此,引入大通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其繁殖性能略有提高,如果再加强牦牛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可提高当地牦牛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对不同繁殖体况的母牦牛在补饲的基础上,分别从营养、隔离断奶、激素选择考察影响母牦牛繁殖率及同期发情处理效果。选用青海省环湖地区480头5~10岁繁殖体况不同的母牦牛,按照试验要求将母牦牛分成不同的试验组别,采用相同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案,通过不同程度的补饲,补饲组与对照组的排卵率和妊娠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牦牛高效繁殖技术生产安犏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产犊牦牛采用“补饲+隔离断乳+生殖技术诱导”的高效繁殖技术,隔年产犊牦牛采用“补饲+生殖技术诱导”的高效繁殖技术,并采用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实施犏牛生产杂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牦牛高效繁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高效繁育组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67.50%、61.67%、56.67%和95.59%,分别提高38.33、35.83、35.83和11.59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采用牦牛高效繁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高效繁育组隔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8.00%、83.00%、78.00%和96.16%,分别提高23.95%、25.76%、34.49%和7.25%,差异显著(P<0.05)。采用牦牛高效繁殖技术,显著提高当年产犊牦牛和隔年产犊牦牛的发情受胎效果,杂交后代犏犊牛的成活率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牦牛腰椎肋骨触摸法鉴别牦牛肋骨对数及应用价值,随机抽样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的135头牦牛,采用腰椎肋骨触摸法触摸牦牛腰椎数和最后一对肋骨的形态结构进行牦牛15对肋骨和14对肋骨的鉴别,并进行屠宰确认.结果表明,135头牦牛中,70头牦牛为15对肋骨,65头牦牛为14对肋骨,屠宰的牦牛肋骨数跟腰椎肋骨触摸法判定的肋骨数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改善母牦牛妊娠期营养条件,提高甘南牦牛的繁殖率.[方法]试验组母牛白天放牧,分早晚两次每天补饲颗粒饲料1 kg/头,产犊后每天挤一次奶.[结果]70%以上牦牛实现了一年一产,犊牛成活率也明显提高.[结论]通过改善母牦牛妊娠期的营养条件,减少挤奶次数,可提高甘南牦牛的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为从金川牦牛屠宰性状中提取更多特征和关联信息,利用30头金川牦牛共41个性状值,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将屠宰数据聚为产肉相关性状类和其他综合类;对宰前、后全部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提取到7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72%,基本代表41个性状信息;对宰前11个性状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5.06%,很好地代表了11个宰前性状信息;基于宰前、后全部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所进行的综合得分评估,15对肋骨牦牛综合得分高于14对肋骨牦牛(P0.01),产肉性能更为优良;基于11个宰前性状主成分分析,建立了金川牦牛个体综合评分方程,适用于金川牦牛选育。  相似文献   

19.
引进3/4野血牦牛细管冻精和1/2野血公牦牛进行了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授精群受胎率为78.79%,比当地对照群高13.57个百分点,比自然交配群高1.01个百分点;繁殖率为67.68%,比当地对照群高6.81个百分点,比自然交配群高4.72个百分点;繁殖成活率为59.60%,比当地对照群高11.77个百分点,比自然交配群高5.28个百分点.自然交配群受胎率比当地对照群高12.56个百分点;繁殖率比当地对照群高2.09个百分点;繁殖成活率比当地对照群高6.49个百分点.人工授精群公母犊牛平均初生重分别为15.63kg和14.92kg,分别比当地对照群牦牛犊重2.28kg和2.05kg,增重率分别提高17.08%和15.93%,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公母犊牛平均初生重分别为14.86 kg和14.08kg,分别比当地对照群公母牦牛犊重1.51kg和1.21kg,增重率分别提高11.31%和9.40%,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53头青年母牦牛和42头当年产母牦牛进行同期发情及定时授精处理,其中青年母牦牛人工授精31头,当年产母牦牛人工授精28头,人工授精精液采用大通牦牛冻精和西门塔尔牛冻精,输精一次后母牦牛与公牦牛合群放牧。结果青年母牦牛产犊率为84.91%,产大通牦牛后代10头,西门塔尔杂种犏牛1头,采用大通牦牛精液和西门塔尔精液人工授精情受胎率分别为58.82%(10/17)和7.14%(1/14);当年产母牦牛产犊率为52.38%(28/42),产大通牦牛后代11头,西门塔尔杂种犏牛2头,人工授精情受胎率分别为45.83%(11/24)和50%(2/4);2组平均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为42.37%,其中用大通牦牛冻精的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为51.22%,西门塔尔牛冻精的情期受胎率为1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