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皱襞型獭兔毛皮品质研究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0只皱襞型獭兔,对其部分毛皮品质性状及其与体重、体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皱襞型獭兔被毛密度19857±3350根/cm2,粗毛率(6.41±0.80)%,细毛伸直长度2.03±0.20cm,粗毛伸直长度2.09±0.21cm,细毛细度13.5±0.34μm,粗毛细度24.08±2.00μm,皮张厚度1.65±0.24cm,皮张面积1179.0±78.1cm;粗毛细度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粗毛细度与细毛细度、5月龄体重与细毛细度、体长与胸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细毛细度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毛细度(粗毛、细毛)与毛伸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皮张面积与体长、胸围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獭兔作为典型的皮用兔,绒毛丰厚、平整,以其特色的被毛品质受到人们的青睐。獭兔被毛密度是衡量皮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的毛被密度测量方法主要有感官评价法、模糊数学分析法、人工计数法、重量比例法、毛囊组织切片等。本试验探索在一定压力下的毛被厚度变化间接表征毛被密度,试验研究了测厚仪砝码重量、压脚底部圆片面积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选出最佳的测量用砝码重量和垫片直径,并用该条件下的毛被厚度测量结果与人工计数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了毛的长度和毛的细度对毛被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旨在探究敖汉细毛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生过程,为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组织学基础。分别采集胎龄第90、120天的胎儿及出生后1 d和30 d的羔羊体侧部(多毛区)和腹股沟部(少毛区)皮肤组织,制作纵、横切片并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敖汉细毛羊毛囊结构包括结缔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毛干和毛球部;在胎龄90 d时,体侧部初级毛囊可见皮脂腺原细胞及次级毛囊毛芽,在胎龄120 d时,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再分化次级毛囊发生;出生后1 d和30 d时,穿出体表毛干进一步增多,体侧部初级毛囊密度,在胎龄120 d时低于胎龄90 d时(P0.01),出生后1 d时低于胎龄120 d时(P0.05),次级毛囊密度,在胎龄120 d时高于胎龄90 d时(P0.01),出生后1 d时低于胎龄120 d时(P0.01),出生后1 d和30 d时差异不显著(P0.05),S/P比值,在胎龄120 d时高于胎龄90 d时(P0.01),生后30 d时高于出生后1 d时(P0.01),对腹股沟部皮肤分析显示,其毛囊密度很低。结果可为了解细毛羊毛囊形态结构变化及筛选与毛密度相关的差异基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冬、夏季对塞北兔3个品系不同体表部位的被毛进行活体采样,分别测定被毛密度、平均细度和粗毛率.结果表明,冬季较夏季被毛密度大,平均细度小,粗毛率低.同一季节内,被毛密度肩部与背部相当,而臀部最大(P<0.05);平均细度肩部最大,背部次之,臀部最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粗毛率肩部最高,臀部最低(P<0.05).3个品系变化趋势一致,品系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分析不同毛色獭兔的被毛品质,试验从海狸色獭兔、青紫蓝色獭兔、黑色獭兔、铁灰色獭兔、水貂色獭兔、宝石蓝色獭兔纯繁后代中分别选取健康、日龄相近的断奶幼兔各40只(公、母各半),测定3.5月龄和6.5月龄的被毛密度、细度、粗毛率。结果表明:6.5月龄时海狸色獭兔被毛密度最大,为14 344.41根/cm2;6.5月龄时黑色獭兔被毛密度最小,为12 563.28根/cm2。6.5月龄时不同毛色獭兔被毛细度均小于3.5月龄时被毛细度;6.5月龄时宝石蓝色獭兔被毛细度最细,为16.77μm;6.5月龄时黑色獭兔被毛细度最粗,为16.89μm。6.5月龄时海狸色獭兔被毛粗毛率最低,为7.20%;6.5月龄时黑色獭兔被毛粗毛率最高,为7.53%,且与其他毛色獭兔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不同毛色獭兔的被毛品质不同,海狸色獭兔、青紫蓝色獭兔、宝石蓝色獭兔的被毛品质优于其他毛色獭兔。  相似文献   

6.
分别采用直接计数法、毛囊组织切片法和压力厚度法3种方法对4组獭兔被毛密度进行测定,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测定结果对测定方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直接计数法耗时多,取样难度大。组织切片法相对复杂,需要专用设备。这两种方法对獭兔毛皮都会造成一定损伤。压力厚度法能快速测量被毛密度,其效率较高,且不会破坏样品。  相似文献   

7.
针对市场需求和四川白獭兔被毛较粗、绒毛较短的缺陷,本研究以四川白獭兔为育种素材,通过连续五个世代的群体继代选育,培育出的川白獭兔被毛密度达22 993根/厘米~2、细度16.79μm、绒毛长度2.12cm、枪毛比例1.43%。被毛密度比二世代提高4.3%,细度降低了2.4%,差异不显著(P0.05),绒毛长度增长6.0%,差异极显著((P0.01)),枪毛比例维持在0.55%1.43%较低范围。与四川白獭兔比较,在保持了四川白獭兔优良的被毛品质基础上,川白獭兔枪毛比例降低了57.44%,差异极显著((P0.01),被毛品质选育进展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成年短毛兔为试验对象,通过拔毛构建新的兔毛生长周期,从第4~11周,每周采集一次背部毛样,用直尺测定不同时期粗毛、细毛和两型毛的长度,通过生长曲线模型对兔毛生长情况进行了模拟,并对短毛兔兔毛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兔第4、5、6周,3种毛型的长度都依周次显著增长(P0.05),而第6~11周,除细毛第7周和第11周、粗毛第6周和第9周毛长差异显著外(P0.05),兔毛长度变化均不显著(P0.05),这说明短毛兔兔毛在第6周后基本停止生长。生长曲线拟合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最为符合短毛兔兔毛生长的实际情况,粗毛、细毛和两型毛的拐点周龄分别为3.69、3.82和4.07周,拐点毛长分别为17.58、13.40和16.21 cm,说明短毛兔兔毛生长速度在第4周左右开始变慢。研究结果可为兔毛生长规律和毛囊发育及凋亡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改良型短毛黑水貂(美国短毛黑水貂与原苏联标准貂杂交4代以上)被毛品质,试验于2012年12月份随机选取公貂、母貂各20只,在每只水貂背部、腹部、臀部分别取1 cm2的毛样,利用刻度尺和数显外径千分尺(型号为MSQ525)测量母貂的被毛密度及公貂和母貂针毛、绒毛的长度和细度,并将结果与其他品种水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良型短毛黑水貂母貂被毛密度为(21 543±303)根/cm2,比金州标准貂大;针毛和绒毛的长度、细度及针毛、绒毛长度比分别为:公貂(21.77±0.24)mm、(14.80±0.17)mm、(43.65±0.22)μm、(4.56±0.16)μm、1∶0.61;母貂(18.50±0.24)mm、(13.77±0.15)mm、(42.42±0.26)μm、(4.28±0.05)μm、1∶0.64;公貂针毛长度与母貂相比差异显著(P0.05),针毛细度、绒毛长度和细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绒毛长度与美国短毛黑水貂相比稍短,但与金州标准貂相比较长。说明改良型短毛黑水貂在被毛密度和绒毛长度方面与金州标准貂相比得到提高,但在针毛长度和针、绒毛细度方面与美国短毛黑水貂相比仍有选育提高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日本大耳白母免与加利福尼亚公獭兔杂交,其杂种一代母免与另外加利福尼亚公獭兔回交。将粗毛型兔淘汰,再从白绒毛型兔中选出理想型公母兔作为基础繁殖群进行横交固定,经过6年时间系统选育,培育出新的品系Vc—Ⅰ系(简称Ⅰ系)和Vc—Ⅱ(简称Ⅱ系)獭兔。5月龄宰剥獭兔皮进行毛皮品质分析。Ⅰ系皮张面积900~1100cm~2,被毛密度10000~16000根/cm~2,毛纤维细度、长度、强度、枪毛率和伸长率分别为 16~17μm、1.6~1.7cm、1.38kg/cm~2、4.45%和38.75%。Ⅱ系獭兔皮张面积在1000~1200cm~2,被毛密度8000~15000根/cm~2;毛纤维细度、长度、强度、枪毛率和伸长率分别为16~17μm、1.6~1.7cm、1.42kg/cm~2、5.68%和38.44%。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针对市场需求和四川白獭兔被毛较粗、绒毛较短、皮板偏小等的缺陷,以四川白獭兔为育种素材,通过连续5个世代的群体继代选育,培育出的川白獭兔被毛密度达22 993根/cm2、细度16.79μm、绒毛长度2.12cm、枪毛比例1.43%。川白獭兔枪毛比例与四川白獭兔、德系、法系比分别降低了57.44%、74.60%和72.07%,差异极显著(P0.01),与美系比降低29.90%,差异显著(P0.05),皮张面积达1 380 cm2。公、母兔161日龄的抗张强度、撕裂强度都超过国家轻工部(ZB—XX—91)及(AB—364—84)规定的獭兔皮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青紫蓝色獭兔与皱襞型獭兔不同交配组合的生产性能,试验随机选取6,7月龄健康皱襞型獭兔和青紫蓝色獭兔各40只(30只母兔和10只公兔)进行不同交配组合试验,分别为青紫蓝色纯繁组、白色皱襞纯繁组、正交组和反交组,测定母兔繁殖性能和后代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被毛品质。结果表明:正交组与反交组料重比差异显著(P0.05),初生窝重、产活仔数、泌乳力、断奶成活率、仔兔断奶窝重、屠宰率、皮张面积、被毛密度、被毛细度及粗毛率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青紫蓝色纯繁组和白色皱襞纯繁组初生窝重和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产活仔数、泌乳力、断奶成活率、仔兔断奶窝重、幼兔料重比、皮张面积、被毛细度及粗毛率各指标差异均显著(P0.05),被毛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可见正交组(青紫蓝♂×皱襞♀)的繁殖性能及后代生产性能略好于反交组(皱襞♂×青紫蓝♀)。  相似文献   

13.
选取30日龄健康白色獭兔72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24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皮下埋植10 mg褪黑激素,Ⅲ组埋植20 mg褪黑激素,饲养110 d后屠宰取皮,每组随机选取8张毛皮进行鞣制后测定獭兔皮板和被毛质量,其他做石蜡切片后测定毛囊发育指标。结果显示:Ⅱ组和Ⅲ组埋植褪黑激素后,獭兔初、次级毛囊长度、次级毛囊深度、次级毛囊个数均显著大于Ⅰ组(P<0.05);Ⅲ组獭兔皮张的抗张强度和负荷伸长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獭兔毛密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毛直径显著低于Ⅰ组(P<0.05)。综上所述,獭兔在30 d埋植20 mg褪黑激素可促进毛囊发育,增强皮板强韧度,提高獭兔毛质量。  相似文献   

14.
雁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与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雁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与其羽绒性能密切相关。本试验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方法观察成年雁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用最小二乘均数法对胸、腹和背部羽区的毛囊密度、毛囊直径和S/P值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及性别因素对毛囊性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雁鹅羽毛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均属有髓毛囊,二者独立发生发育并独立分布。鹅的次级毛囊显微形态结构与初级毛囊基本相似,但次级毛囊的羽嵴于羽髓周围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没有凸出的脊柱状较大嵴突存在。成年雌性雁鹅在其胸、腹、背部羽区的初级和次级毛囊密度均显著高于雄性雁鹅(P<0.05),雁鹅胸、腹部羽区的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均显著高于背部的毛囊密度和S/P值(P<0.05)。次级毛囊直径因性别差异变化较大,雄鹅胸、背部羽区的次级毛囊直径显著大于雌鹅(P<0.05);且雄雌鹅腹部次级毛囊直径均显著小于其背部的次级毛囊直径(P<0.05)。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7月龄四川白獭兔进行皮肤取样、切片和sacpic染色分析,显微镜毛囊图像成像,观察獭兔不同月龄毛囊分化与被毛生长变化规律。观测结果表明,獭兔1~2月龄时,毛囊处于分化增生期;3月龄、5月龄、7月龄毛囊处于分化全休止期;3~4月龄、4~5月龄时,毛囊处于休止与分化增生分化交替期;而在4月龄獭兔被毛密度达到21 075根/cm2,被毛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月龄(P<0.01),4月龄后被毛长与被毛密度逐渐趋于稳定。因此3~4月龄或4~5月龄为獭兔毛囊分化与被毛生长期。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獭兔在不同月龄毛囊和毛密度的变化,选择1~7月龄的獭兔为研究对象,通过活体取样,Sacpic法染色,对不同阶段切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表明:毛密度在1~3月龄处于平台期,无显著变化(P0.05);4~7月龄毛密度处于一个波形变动期,其中通过切片观察5~7月龄为全休止期;4~6月龄为换毛期。本研究摸清了毛密度的变化趋势、变化阶段、各阶段毛囊群特点,为獭兔取皮时间的确定及提高毛密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核黄素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肉品质、毛囊发育和免疫性能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3月龄獭兔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3、6和12 mg/kg核黄素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3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12 mg/kg核黄素显著降低了獭兔肌肉的滴水损失(P0.05),饲粮中添加3、6、12 mg/kg核黄素显著提高了獭兔皮肤中总毛囊密度(P0.05),饲粮中添加3、6 mg/kg核黄素显著提高了獭兔皮肤中初级毛囊密度(P0.05),饲粮中添加6、12 mg/kg核黄素显著提高了獭兔皮肤中次级毛囊密度(P0.05),饲粮中添加3、6 mg/kg核黄素显著降低了獭兔皮肤中次级毛囊密度/初级毛囊密度(P0.05)。饲粮中核黄素添加水平对獭兔的胸腺重、胸腺指数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白细胞介素-2含量影响显著(P0.05),且均随着饲粮中核黄素添加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均在6 mg/kg添加组中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3~5月龄生长獭兔饲粮中核黄素适宜添加水平为6 mg/kg(实际测定饲粮中核黄素水平为8.35 mg/kg)。  相似文献   

18.
兔毛主要有大粗毛、兔绒、中粗毛、剪毛4个规格类型。根据兔毛应用上的差异,大粗毛分为朵型大粗毛、散型大粗毛、绒粗(手拔兔绒拔下的粗毛);兔绒分为手拔兔绒、机梳兔绒;中粗毛分为剪中粗、拔中粗(第一、二次拔大粗时拔下的背毛);剪毛分为原生毛、配拼毛(长毛兔毛与机梳毛渣、獭兔毛、菜兔毛不同比例的混拼毛)。配拼毛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低廉。长毛兔兔毛中拼配獭兔毛、菜兔毛原先一直被认为是以次充好的  相似文献   

19.
由101只兰布里公羊获取皮肤活样来确定毛囊、毛被和身体特征之间的相关联系。所有毛囊的特征是由两个测定员分别测定的。净毛重与污毛重、毛丛长度、体侧毛样测定的净毛量、挤压机械读数、毛测弦长、毛囊深度及毛囊弯曲率显著相关(P<0.01)。两位测量员间仅有的差异是对毛囊弧的测定(P<0.05)。出生日期对毛囊弧长和毛囊深度均有显著影响(P<0.01)。在试验开始时公羊的年龄、体重包括毛囊弦长所推导出的复合回归方程可以预报净毛产量。预报的和实际的净的重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碘添加水平对3~5月龄生长獭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和皮张质量的影响。选用体重相近的健康3月龄獭兔2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2、0.4、0.8、1.6 mg/kg碘(以碘化钾的形式)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53 d。结果表明:1)在初始体重(IBW)无显著差异(P0.05)的前提下,饲粮碘添加水平对獭兔的终末体重(FBW)有显著影响(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ADFI)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0.8 mg/kg组獭兔的ADG和ADFI最高,F/G最低。2)饲粮碘添加水平对獭兔的后腿肌肉率和红度值有显著影响(P0.05),对前腿肌肉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全净膛率、背腰肌肉率和肌肉品质指标[pH、失水率以及肉色(亮度、黄度值)]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3)饲粮碘添加水平对獭兔的皮张面积、毛被白度和撕裂强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且最大值分别在0.8、0.4和0.4 mg/kg组。饲粮碘添加水平对獭兔的皮张重量和皮板厚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毛囊密度、毛被光泽度、毛被长度、撕裂断点厚度、抗张强度及规定负荷伸长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合本试验测定指标,3~5月龄生长獭兔饲粮适宜的碘添加水平为0.8 mg/kg(饲粮中碘含量的实测值为0.92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