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确定猪繁殖性状的选育指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测定了长白猪的11个繁殖性状,并计算各性状的表型参数和性状间的相关系数,探讨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确定长白母猪繁殖性状选育指标。结果表明:11个繁殖性状被综合为4个主成份,且这4个主成分可保留88.312%的信息量,基本反映了长白母猪繁殖性状指标所含的信息。2种分析结果提示:在长白母猪繁殖性状的选育和性能测定的选育指标中,至少应包括断奶窝重、初生个体重、育成率和乳头数4个性状指标。研究结果为长白猪繁殖性状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藏栽培芥菜型油菜农艺性状典范相关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60份西藏栽培芥菜型油菜材料为对象,运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对西藏栽培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性状(5个变量)、主茎性状(6个变量)、分枝性状(3个变量)、角果性状(4个变量)等4组农艺性状(共含18个变量)间的典范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西藏栽培芥菜型油菜单株产量则主要靠每株角果数和千粒重取胜,每角果粒数的影响很小;(2)影响西藏栽培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最重要的则是角果性状,其次是分枝性状和主茎性状;(3)西藏芥菜型油菜在产量性状、主茎性状、分枝性状、角果性状等4组性状间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以辣椒11个品种双列杂交14个组合为材料,对辣椒的13个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研究,发现辣椒的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各性状间优势差异较大,且各性状在不同组合间优势的表现也不同;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较强,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较弱;杂种优势强的性状,不同组合间优势变异幅度较大,杂种优势弱的性状各组合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4.
用20个创新玉米自交系和3个优良自交系按20×3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成60个组合,分析了20个自交系的小区产量等9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并对各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泰系1、泰系7和泰系8这3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较好,以其作为亲本进行杂交,易培育出性状优良、产量高的杂交组合。所研究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都主要受加性基因的控制,但在株高性状非加性效应的作用也不能忽视。9个性状中小区产量、株高、穗位高和行粒数受环境影响较大。在育种过程中,穗长、百粒重和轴粗3个性状要注重早代选择,小区产量、株高和行粒数性状宜进行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5.
辣椒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对92份辣椒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辣椒一些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果实性状与植株性状+辣椒抗性相关性密切;其次是植株性状和果实性状间,植株性状与果实性状+辣椒抗性。比较单个性状组间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与多个性状组间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的差异表明,一般与多个性状组间的典型相关系数大于与单个性状组间的典型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6.
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提高杂交粳稻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改良其恢复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为使之更富成效,选用115个SSR引物扩增6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标记基因型,并按NCII遗传设计配制72个F1组合,分析18个亲本的单株日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5个性状的配合力,结合亲本SSR分子标记数据和性状配合力数据筛选了5个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结果发现20个SSR标记基因型与亲本产量及其构成性状配合力显著相关。其中8个与亲本单个性状配合力相关;6个同时与亲本2个性状配合力相关;4个同时与亲本3个性状配合力相关;2个同时与亲本4个性状配合力相关。同时与多个性状配合力相关的标记基因型,对各性状的作用方向有正有负。RM152-165/170是单株日产量和单株有效穗数优异配合力效应最大的标记基因型,可使F1的相应性状值增加20.6%和12.7%。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可直接用于粳稻恢复系配合力的分子标记辅助改良。  相似文献   

7.
利用超级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及其双回交群体,结合水面无土栽培技术和大田栽培,获得水稻地上部分蘖数、抽穗期和单株产量等10个性状和根长、总根长和根干重等7个根系性状数据,采用DPS统计软件分析XBR、RIL和ZHR群体这些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双亲间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差异,且在3个群体中都呈连续分布和双向超亲分离。根长分别与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干重等5个性状极显著正相关,根直径与其他6个根系性状不显著相关。抽穗期、株高和单株产量等6个性状分别与根长、总根长和根干重等6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分蘖数、穗数、结实率、百粒重等4个性状与根系呈不显著相关,10个地上部农艺性状均与根直径不显著相关。这些结果为水稻根系遗传与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本文还对利用地上部农艺性状间接选择强根系超级稻的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水稻花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3个大柱头亲本和4个保持系品种组配成3×4个 F_1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10个花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表明,在大多数花器性状遗传中,加性效应比非加性效应更为重要。因此,可期望通过杂交育种来改良诸花器性状,使之适于异交。GST-2的雌蕊性状表型均值和一般配合力估值较大,是改良雌蕊性状的优良供亲。8798是用于大花药育种的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苏禽绿壳蛋鸡开产性状、全期产蛋性状与体尺性状之间的关系,选取具有全期产蛋记录的30只苏禽绿壳蛋鸡的3组性状的13个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苏禽绿壳蛋鸡的开产性状与全期产蛋性状的第1个和第2个典型相关系数为0.849、0.716,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分别占两组性状间总相关信息的70.5%、28.6%;开产性状和体尺性状间的第1个和第2个典型相关系数也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性水平(P0.01,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21、0.749,分别占两组性状间总相关信息的59.3%、36.6%;全期产蛋性状和体尺性状的第1个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相关系数为0.861,占两组性状间总相关信息的77.5%。苏禽绿壳蛋鸡3组性状中其主要作用的性状有:开产日龄、开产体重、达平均蛋重时体重、平均蛋重、体斜长和龙骨长,3组性状中全期产蛋性状与开产性状间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微型月季种质资源的利用率,从12个数量性状和8个质量性状对国外引进的微型月季主栽种质资源,进行了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月季表型性状的种间变异系数为花直径的变异系数(20.61%)最大,侧叶宽变异系数(1.68%)最小;种内变异系数为柄叶数变异系数(15.14%)最大,花瓣长变异系数(4.95%)最小;数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信息指数H'在0.852~2.777之间,平均值为1.960。基于20个表型性状数据,将种质资源分为花型、叶型、叶刺、花色等5个不同类型。数量性状的前7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1.75%,反映的信息与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花色、花型等经济性状表型性状指标的影响较大,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0个数量性状可简化为花型、叶型、花色、叶刺等5个主要性状。以上结果为微型月季的资源评价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干旱对昆明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从自然降水、土壤水分状况及小麦生育期需水情况等角度,研究了干旱对昆明市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小麦种植过程中防旱、抗旱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用统计学和农业气象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干旱对小麦生长发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除播种到三叶期与多年平均值一致外,其余发育期提前了9~26d,在小麦生长关键期拔节—抽穗期,缺水严重,致使小麦植株矮小,有效分蘖减少,不能正常抽穗结实,严重影响产量。干旱对昆明小麦生长发育影响严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防旱、抗旱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单株选择提高小麦品系贵农001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条件下远缘杂交育成的品种(系),在较大的群体中进行某几个性状的定向选择,可以育成新需性状的小麦品种。在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优质亚基组成基本纯合的小麦品种(系)中进行单株选择,能够筛选出湿面筋含量显著提高的类型和亚基组成更优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目前小麦育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种质资源匮乏,改变这种现状最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应用理化诱变剂进行诱变育种,即人工诱导产生突变经多代筛选和鉴定,培育高产、优质及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种质。EMS是一种良好的化学诱变剂,目前已成为在作物诱变育种中应用最广泛、应用效果最好的一种化学变剂。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EMS对小麦品种新春11号籽粒进行诱变处理,确定EMS适宜诱变剂量,并探讨EMS对小麦产量性状和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  相似文献   

14.
γ射线辐照优良的杂交组合是提高诱变效率的基础;杂种比品种具有较高的辐射的敏感性;辐照杂种早期世代可以提高诱变效率,辐照杂交当代,使辐射世代与杂交世代同步,有利于各世代的选育,育种效果最好;辐照杂种后代的性状分离稳定进程与杂种杂合程度有关。研究表明,辐射与杂交结合是提高辐射育种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壤条件下追施硼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于2018-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内进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土壤类型和追施硼肥为调控因素,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硼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供试土壤分别为黑土、潮土及红土,供试小麦品种为来自埃及的春小麦品种Egypt New。结果表明:黑土条件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子粒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潮土和红土条件下的小麦;黑土条件下小麦的蛋白质及其组分产量最高,潮土次之,红土最低,差异显著;拔节期追施硼肥显著提高了子粒产量。不同处理组合条件下,以黑土和拔节期追施硼肥处理的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蛋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济麦22为材料,研究不同生物有机肥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使作物保持良好的生长发展态势,提高了小麦在苗期的根冠比,提高小麦旗叶中叶绿素的含量与叶面积指数,且能使叶绿素下降缓慢,延缓旗叶的衰老,从而达到旱地小麦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郭海瑛  王胜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0):101-105
为了解陇东半干旱地区环县冬季积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影响,通过Mann-Kendell统计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等手段对冬季积温以及冬小麦发育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冬季积温在近36年的变化过程中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1990年为冬季积温突变的年份;Morlet小波变换分析得到在30~35年上冬季积温呈现出最为显著的周期变化规律;(2)通过对冬小麦发育期特征分析,发现冬小麦除了在分蘖期表现为推迟的状况,其他播种、出苗、三叶、越冬等发育期均表现为提前的变化特征;对冬小麦发育期与积温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均为负相关,表明大多数发育期提前1~5天;在冬季积温偏高的年份,冬小麦各发育期普遍提前4~14天;(3)对冬小麦物候间隔期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冬小麦在播种—出苗、播种—分蘖、播种—越冬、播种—返青以及播种—抽穗期,间隔时间呈现出延长的变化特征;在播种—三叶、播种—起身、播种—拔节、播种—开花、播种—成熟期,间隔时间呈现出缩短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赤霉素结构类似物异甜菊醇对盐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拟开发一种提升小麦抗盐性能的新型植物生长激素。采用滤纸培养法,用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条件,用10-10~10-7mol/L异甜菊醇水溶液预处理小麦种子,设置对照组CK(无盐胁迫)和模型组(无预处理)。培养7d后,测定小麦苗长、根长、苗鲜重、根鲜重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异甜菊醇对盐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的生长指标及抗氧化酶活性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其中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对SOD活性提高最显著。100mmol/L NaCl盐胁迫条件下,10-8mol/L异甜菊醇对小麦的抗盐性能提高最佳,与模型组比小麦幼苗根鲜重提高了89.7%,SOD活性提高了53.3%;150mmol/L NaCl盐胁迫条件下,10-9mol/L异甜菊醇对小麦的抗盐性能提高最佳,与模型组比小麦幼苗根鲜重提高了80.8%,SOD活性提高了203.9%。综上可知,异甜菊醇可通过提高小麦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来缓解盐胁迫对早期小麦幼苗的生长胁迫,且最适宜异甜菊醇预处理浓度会随盐胁迫浓度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9.
花后遮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为阐明麦田遮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与产量品质的影响,2008—2009年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于小麦开花后设置不同程度的遮阴处理,分析了对旗叶光合参数及籽粒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使不育小穗增加,穗粒重和千粒重降低,导致明显减产,遮阴20%、50%和80%处理分别比对照产量降低27.6%、49.0%和60.2%。遮阴后小麦旗叶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均增加,但叶绿素a/b的比值降低;遮阴使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但胞间CO2浓度有所增加。净光合速率受影响程度的时间排序为灌浆初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遮阴使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以及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都显著提高(P0.05),其中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增加说明小麦开花后遮阴对谷蛋白的影响强度大于对醇溶蛋白的影响。遮阴虽然导致产量明显降低,但提高了面团延展性、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面团吸水率等面团流变学特性,由此可见小麦籽粒形成期光照强弱的巨大差异,导致在淀粉与蛋白合成过程中量比关系发生紊乱,进而引起不同光照下产量与品质的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0.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简述了离子束诱变育种的机理,概述了离子束在小麦遗传改良中所取得的成果,并对提高离子注入小麦的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