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抗原在兔豆状囊尾蚴病血清学诊断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首次应用兔三状囊尾蚴的囊液分馏物和猪细颈囊尾蚴的囊液作抗原,同兔豆状囊尾蚴的囊液和头节、囊壁抗原,用炭凝集试验检测了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阳性血清及阴性血清,分析、比较了各种抗原诊断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应用效果。结果:兔豆状囊尾蚴囊液通过葡聚糖凝胶G-200过柱,所得第二峰蛋白抗原性最强,特异性最好,阳性符合率最高;其次是兔豆状囊尾蚴的液囊抗原;猪细颈囊尾蚴囊液抗原性,特异性都较上两种抗原低,但对兔体内寄生10个以上豆状囊尾蚴的检出率还是较理想的;而免豆状囊尾蚴的头节、囊壁抗原性小,不能用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肉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流行与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的幼虫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有发生,虽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可使感染兔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容易继发其它疾病,对养兔业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3.
诊断兔豆状囊尾蚴病的不同血清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用兔豆状囊尾蚴的囊液作抗原,用皮内变态应、琼脂双向扩散试验、对流兔疫电泳、炭凝集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检测了兔三状囊尾蚴病的阳性血清及阴性血清.并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在诊断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应用效果和价值.结果问接血凝试验的效果最好,其次是胶乳凝集试验、炭凝集试验.但三种方法检测效果差异不显著,都具有简便、早期、快速、敏感、准确等优点,均可在现地推广使用.而皮内变态反应、琼脂双向扩散试验、对流兔疫电泳的检出率低,不适合用于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免疫学诊断.  相似文献   

4.
<正> 豆状囊尾蚴病是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引起的一种疾病。豆状囊尾蚴是寄生于狗、猫小肠内的豆状带绦虫的幼虫,主要寄生于兔的肝脏和肠系膜等部。家兔感染率很高,但临床上多数不表现出症状,常被人们所忽视。  相似文献   

5.
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是寄生于犬和其它肉食动物小肠内的豆状带绦虫(Taeniapisiformis)的幼虫.它寄生于兔等啮齿动物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豆状囊尾蚴病.本病发生广泛,感染率高,对任何年龄和品种的兔均易感染.严重感染时,不仅使家兔生长受阻,肉质变味,并引起死亡,给养兔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1998年8月新乡市北站区某养兔场发生了此病,经过确诊和及时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阳城县某兔场饲养的肉兔、獭兔,出现一种以腹胀、水泻、精神不振,后肢瘫痪为特征,并能引起死亡的疾病,经诊断的兔豆状囊尾蚴病。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豆状囊尾蚴的特异性抗原,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对自然感染的豆状带绦虫成虫、幼虫的头节、囊壁可溶性抗原及囊液抗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中分离出5~12条主要蛋白区带,分子质量为25~114ku.以第7周自然感染家兔血清对7种虫体抗原进行的Western-blot分析显示,7种虫体抗原在42、57、63ku处均能被兔抗豆状囊尾蚴血清识别.以家兔阳性血清中提取出来的IgG免疫球蛋白对7种虫体抗原进行的Western-blot分析显示,7种虫体抗原在63ku处均能被兔抗豆状囊尾蚴血清识别.说明63ku蛋白带可作为预防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候选疫苗抗原.试验初步阐明了豆状带绦虫7种不同抗原的部分生化特性,为对该抗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豆状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免疫保护性能,在毕赤酵母中表达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表达产物经分子筛纯化后免疫试验家兔,3免之后进行人工攻虫保护试验,且以豆状囊尾蚴烯醇酶为对照进行同步免疫和攻虫试验。结果显示,成功表达了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且该蛋白能够识别兔豆状囊尾蚴病阳性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和豆状囊尾蚴烯醇酶抑虫效果均较差。结果表明,酶蛋白在免疫保护方面的功能比较弱,不适于做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9.
我市某养殖场3月龄獭兔出现以贫血、消瘦、排稀便、最终死亡为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和囊尾蚴病混合感染。1临床症状病兔表现食欲不振、腹胀、精神沉郁、尿黄、粪稀、贫血,逐渐消瘦,最后死亡。2剖检变化病兔消瘦,肌肉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0月27日,文登市某獭兔饲养场饲养的部分幼兔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甚至拒食,逐渐消瘦直至死亡。经过病理解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豆状囊尾蚴和球虫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1.
猪细颈囊尾蚴病由于临床诊断较困难,且没有有效的药物预防和治疗,其危害性容易被人们忽视.这就造成了细颈囊尾蚴病在贵州省流行较广,分布面大,易感动物多,泡状带绦虫贵州省家犬感染率为2.93%,感染强度1~253条,细颈囊尾蚴感染率:猪27.39%,牛1.98%,羊12.1%,兔7.5%;感染强度:猪1~253条、牛1~8条、羊1~30条、兔1~3条.丹寨县家犬泡状带绦虫感染率为23.4%,感染强度1~117  相似文献   

12.
猪囊尾蚴病不仅给养猪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对新平县城区定点屠宰场发现的一例猪囊尾蚴病的可疑病例进行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确实是猪囊尾蚴病,为此提出了检疫和防治该病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 猪囊虫病全名猪囊尾蚴病,囊虫猪肉俗称米心猪肉或豆猪肉。该病对家畜及人体均具有感染性,因此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 病原体:猪囊尾蚴主要以猪为中间宿主,人也能成为它的中间宿主,人是猪囊尾蚴唯一的终末宿主。成熟的猪囊尾蚴,外形椭圆,约黄豆大,为半透明的包囊,长径6~10毫米,短径约5毫米,囊内充满  相似文献   

14.
《福建农业》2013,(3):24-25
猪囊尾蚴病俗称猪囊虫病,它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中的一种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例羊场发生的细颈囊尾蚴病的临床症状,分析其剖检变化,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法,以为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一例羊场发生的细颈囊尾蚴病的临床症状,分析其剖检变化,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法,以为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猪囊虫病又称猪囊尾蚴病或米猪肉,是由人的有钩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组织中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是因人吃发病的猪肉或半生食含有囊尾蚴的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所致。近年来,全国各省均有检出囊虫病(米猪  相似文献   

18.
介绍猪囊尾蚴病的病原体、生活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阐述其危害性,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猪囊尾蚴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检疫情况台安县有关部门在对上市的白条猪中检疫中,发现有不少猪患有细颈囊尾蚴病,2012年在检疫的13250头白条猪中,检出1335头猪患有此病,检出率达10%左右,大大高于猪囊尾蚴病的检出率,应引起相关部门和养殖户的重视。猪细颈囊尾蚴病是由狗的泡状带涤虫的蚴虫——细颈囊尾蚴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细颈囊尾蚴又称水铃铛,呈囊内含透明液体,大小由几毫米到10cm不等,其中悬浮着相当大的头节。幼龄虫体积很小,仅数毫米大,很易与猪  相似文献   

20.
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ae)又称猪囊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人体致残率和死亡率相当高[1],对生猪产业的建设影响非常大.本文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猪囊尾蚴病及诊断、防治办法,以期为生产实际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