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霉病是大麦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 ,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使大麦减产严重 ,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目前对赤霉病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品种的选育 ,而抗病育种的关键是筛选和创造抗病材料。本研究对 2 0 0 0份加拿大大麦新品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品系间的抗赤霉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有 193份品系较抗 (耐 )赤霉病 ;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 ,其抗病品系也显著多于六棱大麦 ;大麦的抽穗期对赤霉病的发生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大麦育种材料的赤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霉病是大麦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使大麦减产严重,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目前对赤霉病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品种的选育,而抗病育种的关键是筛选和创造抗病材料。本研究对2000份加拿大大麦新品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系间的抗赤霉病性存在显著差异,有193份品系较抗(耐)赤霉病;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其抗病品系也显著多于六棱大麦;大麦的抽穗期对赤霉病的发生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县自 1 992年引进西引 2号六棱大麦种植以来 ,常年六棱大麦种植面积 6 50 0hm2左右 ,有的年份近 1 3万hm2 ,约占大麦种植面积的二分之一 ,是我县主要的饲料作物。近年来 ,西引 2号大麦白粉病发生普遍 ,危害严重 ,发病程度明显重于小麦、二棱大麦 ,已成为西引 2号大麦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 ,其发生危害特点与小麦白粉病存在明显差异。笔者经过近 4年的系统调查研究 ,在摸清西引 2号大麦白粉病在本地发生危害规律的基础上 ,对其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已取得初步结果 ,现报道如下。1 发生危害特点1 1 发生普遍 ,重发频率高。 1 99…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棱型大麦籽粒性状的差异性及其千粒重与粒型性状的相关性,对98份二棱大麦和89份六棱大麦品种(系)在不同试点的千粒重、粒长、粒宽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二棱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普遍高于六棱大麦,不同棱型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在基因型间及环境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经过聚类分析,依据千粒重将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聚为高、中、低粒重3类。随着千粒重的减小,二棱大麦千粒重与粒长之间由显著正相关变为不显著负相关,六棱大麦则由不显著正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各类品种(系)的平均千粒重与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均高于千粒重与粒长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5.
多棱分枝大麦穗粒性状及其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棱分枝大麦是玉米DNA导入二棱大麦产生的变异体[1] 。 1995年以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该种质连续进行了 6a 7代的选择鉴定 ,并研究其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对穗粒性状进行了剖析和遗传实验 ,检测了籽粒的淀粉、蛋白质含量及酯酶同工酶谱 ,结果表明 ,多棱分枝大麦是一种特殊种质 ,与二棱大麦、四棱大麦和六棱大麦都有明显的区别 ,在大麦分类学上应占有其特殊位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 多棱分枝大麦由福建农业大学季慧强 (已出国 )提供。二棱大麦亲本 (莆大麦 2号 )及对照四棱大麦、六棱大麦由…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冬大麦区二棱大麦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冬大麦区是我国大麦主产区。解放以来,本区大麦品种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70年代中期—80年代前期,80年代中期起。在27个二棱大麦品种中,国外引进的3个,系统选育的4个,品种间杂交选育的19个,辐射育成的1个。对19个二棱皮大麦和5个二棱裸大麦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本区和国外尤其日本的品种资源作为本区二棱大麦育种的亲本材料是合适的。今后选育二棱大麦新品种,应着重从早熟、株型、品质、抗性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日本种植的大麦包括六棱、裸六棱和二棱大麦。随着人口的增长,作为食粮、酿造和饲料的大小麦需求量迅速增加,但由于价格以及国外进口,特别是以美国、加拿大和  相似文献   

8.
为改良大麦籽粒性状,依据棱型、皮裸及选育水平对125份大麦材料按3种不同分类方式进行分组,比较了组别间的粒重、粒长、粒宽及粒厚的差异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麦粒重与棱型相关,与皮、裸无相关性,二棱大麦粒重(46.89mg)显著高于六棱大麦(35.71mg)。就籽粒长而言,皮大麦长于裸大麦,二棱大麦长于六棱大麦,以野生大麦最长,为13.19mm;人工驯化和品种选育使大麦粒长有所变短。二棱大麦的粒宽(3.55mm)显著大于六棱大麦(3.26mm);粒宽在皮、裸大麦间无显著差异。粒厚变异与粒宽类似,野生大麦的粒厚最小(1.69mm)。相关分析表明,大麦粒重主要由粒宽、粒厚决定,且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大麦是我地主要夏粮作物,种传病害有大麦条纹病、黑穗病等,是大麦上的主要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重发生年对单产和总产影响甚大,如濒临黄海的射阳县1989年大麦黑穗病重病田病穗率达26%,全县总产损失2500t;1997年大麦条纹病重病田病株率达56%,经过大力防治,总产仍损失3072t,成为我地大麦生产上的重要障碍。至年度流行特点我地大麦种传病害的发生,随种植制度、品种布局的变化而变化(见表1、表2)。1980~1984年,主要种植六棱尺八大麦为主,种传病害以黑穗病为主,条纹病零星发生,1984年黑穗病病穗率达ZI%,条纹病病…  相似文献   

10.
前言麦类土传性病毒病有3种:大麦黄花叶病发生在二棱大麦、六棱大麦及裸麦等大麦上.其中啤酒大麦(二棱)受害严重,有时甚至颗粒无收.小麦红花叶病仅在小麦上发生,危害较轻,减产2-3成;麦类土传花叶病在小麦、大麦和黑麦上均能发生.虽然3种病毒都靠多粘菌传播,但病原互不相同,土传黄花叶病毒为线状粒子,而土传花叶病毒则为棒状粒  相似文献   

11.
新消息          下载免费PDF全文
0084 啤洒大麦(二棱)新品种——金色村庄——由土壤传染的病毒性大麦条纹萎缩病,是大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对二棱大麦危害最重.于1980、1981、1983、1985年就曾连续发生.枥木县农业试验场枥木分场的前身药师寺分场时期,就把抗大麦条纹萎缩病作为育种的重要目标.1974年4月,以抗大麦条纹萎缩病的南系B4641〔(关东二棱3号×木石港3号)F_1×关东二棱3号〕为母本与父本新田二棱1号进行杂交.于1979年选育成该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大麦黄花叶病是发生在日本麦类作物上病毒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本病其实在大麦秋播阶段业已发生,但通常至翌年2~3月首先在叶片上呈现擦伤状的碎白点花纹并出现坏死病斑,然后全株黄花萎缩。病症严重时全株枯死,颗粒无收。此病都发生在二棱大麦、六棱皮大麦、六棱裸大麦上,对二棱大麦危害尤其严重,所以是二棱大表致命的病害。此病的病原病毒由寄生在根部的禾谷多粘菌为媒介在土壤中传染,农田一旦感染此病,就年年发病,且一年重于一年,因媒介菌存在于土壤中,所以药剂防除效果较差。而作为病原病毒媒介菌的休眠孢子,致病力在土…  相似文献   

13.
由禾谷类多粘菌为媒介的麦类土传病毒病有三种.其中大麦黄花叶病(亦译怍大麦条纹萎缩病)多发生在大麦上,对啤酒大麦及六棱大麦品种鹿岛危害较大;小麦黄花叶病多发生在小麦上,对小麦品种"农林61"和"福穗"危害较大;小麦条纹(纹枯)病不但危害啤酒大麦,同时会对大麦和小麦造成危害,并能与黄花叶病重复感染.茨城县1985年麦类黄花叶病受害面积占三麦总栽培面积的55%.此病危害性很大,目前尚无有效防治药剂.本文主要介绍播种期、抗病品种及大、小麦轮作方面的最新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14.
1.序言: 大麦条纹萎缩病随作物连作次数增加而加重。如果不采用一些耕作手段去防治,则难以减轻病害。本病以多粘禾草菌为媒介的一种土壤传染性病毒。该病侵害二棱大麦和六棱大  相似文献   

15.
大麦的起源     
大麦起源学说近代有关栽培植物起源的第一个研究者Alphonse de candolle在他的杰作[Originof cultivated plants.Reprint 2nd(1886)ed;468pp]中,关于大麦的起源曾作过推断:“从这些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假说:1、四棱和六棱大麦是在古埃及人建成古迹以前,在史前农业中由二棱大麦H.distchon衍生而来;2、六棱和四棱大麦从前是野生种,但从历史纪元以来就绝种了。假使这样,这将是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大麦籽粒大小的遗传多样性与稳定性,以185份大麦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了7个试验环境下籽粒的长度、宽度、长宽比及千粒重等性状,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环境下二棱大麦粒长、粒宽及千粒重均值均大于六棱大麦,籽粒长宽比均值均小于六棱大麦;二棱大麦与六棱大麦千粒重、粒长、粒宽及籽粒长宽比在品种(系)间及环境间差异均极显著,且品种(系)与环境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籽粒大小在环境间差异程度因性状而异,其中以千粒重的差异程度最大。依据10级分类分布频次法则,千粒重和粒宽分布比较集中,六棱大麦集中分布在3、4等级,二棱大麦集中分布在7、8等级;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分布比较分散,六棱大麦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分别分布在1~10等级和2~10等级范围内,二棱大麦粒长和长宽比分别集中分布在4~8等级和2~7等级范围内。千粒重与粒长、粒宽及粒长与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与粒宽及千粒重与籽粒长宽比的相关性因棱型不同而异。二棱大麦千粒重的稳定性小于六棱大麦,而粒长和籽粒长宽比的稳定性恰好相反,粒宽的稳定性与棱型无关;皮大麦千粒重稳定性小于裸大麦,其余籽粒大小性状的稳定性与皮裸无关。通过熵权法TOPSIS对大麦籽粒大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籽粒饱满且稳定的品种川52209,其可作为大麦籽粒性状改良的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的论证应当重视Zohary(1959,1960)反对野生六棱大麦(H.agriocrithon)是野生植物的观点。因为野生六棱大麦不能很好适应“自体种植”,只能在人们耕种的土地上才能保存下来,而且大麦属的所有野生种,都是中央小穗结实,侧小穗退化的异穗状花序;如芒麦草(H.jubatμm),地中海大麦(H.gμssoneanμm)和鼠大麦(H.mμrinμm)等全是二棱大麦。此外,已如前述,显性的野生型是二棱大麦。Nevski(1941)指出,野生二棱大麦在向缩短生育期和向什草性发展,以及侧小穗进一步退化的趋势等方面,达到了比栽培大麦更  相似文献   

18.
前言近几年,日本主要大麦种植地带发生了由大麦黄花叶病病毒(BaYMV)引起的黄花叶病,特别是酿造用二棱大麦受害严重。实践证明,采用药剂和耕作手段已不能完全防除本病害。引进并推广携带抗性基因Ym的二棱大麦品种(该基因由六棱大麦品种“木石港3”导入)“美里金黄”、“三鸭金黄”等,可使病害得到回避。由此可见,引进抗性品种是防除本病害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L9(34 )正交设计法 ,对 3个大、小麦品种、基本苗、氮肥、磷肥四个因素设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二棱大麦S5 0 0较小麦临麦 10号增产 31.7% ,较六棱大麦 94DM 3增 4 7.4 % ,品种间差异极显著 ,其它三个因素差异不显著。证明参试品种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易栽培。啤、饲兼用大麦S5 0 0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赤霉病是最严重的大麦病害之一。由于赤霉病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TL),并且一些表型性状也影响大麦赤霉病的抗病,如棱数、株高和抽穗期等,所以抗赤霉病大麦品种的选育十分困难。为了明确加拿大六棱大麦中赤霉病抗性以及相关性状的QTLs,本研究在4年中对93个家系的DH作图群体中赤霉病抗性、呕吐毒素(DON)含量、株高、抽穗期和成熟期等相关性状进行调查,并利用分子标记(444个DArT和26个SSR标记)构建的连锁图谱对QTL开展复合区间作图。结果表明,本研究共检测到4个影响赤霉病的QTLs,其中,2个主要的QTLs定位在3H和7H染色体上,它们的加性效应为-3.44和-3.69,分别解释14.1%和17.5%的表型差异,总共解释31.6%的赤霉病抗性差异;另外2个QTLs定位于7H染色体上,但二者同时也与DON含量显著相关。此外,在3H、5H和7H染色体上确定了5个影响株高的QTLs,在2H、4H、5H和7H上确定了4个影响抽穗期的QTLs。同时发现2个赤霉病抗性QTLs和1个DON累积QTL与控制株高的QTLs聚集重叠,1个赤霉病抗性QTL和抽穗期QTLs重叠。这些与赤霉病抗性、株高及抽穗期等农艺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进一步用于有效提高抗赤霉病大麦品种的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