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大麦品种试验小区边际效应及其对试验准确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大麦品种小区试验的边际效应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区边行的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穗重及产量均有较明显的优势,边行优势产量平均达19.41%,有效穗平均达6.86%,穗粒数平均达9.33%,千粒重平均达2.68%,穗重平均达12.35%;不同品种间边行优势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试验准确度受到一定影响;边际效应在小区试验中应予以消除。  相似文献   

2.
车京玉 《麦类作物》1999,19(1):25-27
本试验通过对6个杂交小麦(其中3个是CHA杂交小麦,3个是相对应的T型杂交小麦)的小区产量及千粒重,株穗数,主穗粒数,株高等性状的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CHA杂交小麦的小区产量及各性状的优势与T型杂交小麦的优势相比,小区产量平均优势增加2.90%,千粒重增加8.30%,株穗数增加2.43%,主穗粒数增加0.80%,株高平均优势降低8.70%,这给化学杂交小麦的利用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密度试验结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小麦群体发展与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当地主推品种川麦42为材料,探讨了60×104、120×104、180×104、240×104和300×104·hm-2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不同行间个体、群体发展的影响及其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套作小麦的边行优势主要发生在生育后期;小麦苗期单株分蘖力及拔节期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行间差异不显著;孕穗以后,边行优势明显;各种植密度下均以边行小麦的成穗率、单株成穗数、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也较高,边行产量对群体产量的贡献最大;边行较内行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有效穗数增加,其次是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在行间差异不显著。180×104·hm-2密度下边行有效穗数基本达到饱和,穗粒数较大,边行和次边行的产量最高,为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带状种植小麦最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杂种小麦与常规小麦产量性状改良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1991-2000年,把每年参加产量鉴定的杂种小麦和常规小麦新品种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种小麦产量的平均超标优势为8.4%,变幅为3.0%-14.0%,年平均递增率为2.4%,而常规小麦的平均超标率为3.0%,变幅为1.1%-5.1%,年平均递增率仅为0.75%,就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杂种小麦的千粒重在不同年份均比常规品种的高,粒重优势显著,杂种小麦的穗粒数高于常规小麦,差异达显著水平,在群体条件下,杂种小麦的有效穗与常规小麦的变化基本一致;杂种小麦的株高改良已达到半矮秆水平,抗倒伏能力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份的气候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了给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多年的高产攻关与小区高产栽培试验,对冬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高产冬小麦丰年穗粒数多,穗粒重高,穗数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穗粒数次之.千粒重的作用很小.产量随着穗数、穗粒数的增加和千粒重的降低而提高;欠年穗粒数或千粒重大大低于平年.穗粒重低,穗数仍然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穗粒数次之,千粒重的作用很小,产量随着穗数和穗粒重的增加而提高;平年穗粒数与千粒重互补或穗数与穗粒重互补或穗、粒、重三因素适宜,就能够取得理想产量。因此,不同年份,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减少气候条件的不利影响.只有穗数达到甚至突破适宜范围的高限又不倒伏.才能使小麦产量丰年创高产,平年获丰收.欠年不减产。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通过对 6 个杂交小麦(其中 3 个是 C H A 杂交小麦,3 个是相对应的 T 型杂交小 麦)的小区产量及千粒重、株穗数、主穗粒数、株高等性状的超标 优势分析,结果表 明: C H A 杂交小麦的小 区产量及各性状的优势与 T 型杂交小麦的优势相比,小区产量平 均优势增加 2.90% 。千粒重增加 8.30% ,株穗数增加 2.43% ,主穗粒数增加 0.80% ,株高平均优势降低 8.70% ,这给化学杂交小麦的利用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化学杂交小麦的小区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 势,但 达到一定密 度后,再增 加密度产 量则下降。 在黑龙 江省生 态条件 下,化学 杂交小 麦的适 宜播种 的密 度范围 是500~600 万株/h m 2 。  相似文献   

7.
优质晚籼稻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高产育种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方差分析、简单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及聚类分析,对40个优质晚籼稻品种的单株产量及10个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分析的11个性状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这11个性状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单株产量的正向线性效应达显著以上统计水平的性状,根据其相对重要性的大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一次枝梗数。在现有优质晚籼稻品种性状水平的基础上,开展优质晚籼稻的高产育种,应当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要方向,即重点打破单株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的负相关,着重提高每穗实粒数,其次是提高单株有效穗数,同时兼顾适当提高千粒重;在提高每穗实粒数的选育中必须着重把每穗一次枝梗数多作为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8.
大豆品种边际效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凤娟  杨庆凯 《大豆科学》1997,16(2):181-184
在31个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系)试验的4行区中间2行,分别取第1、2、3、4株,调查其产量构成性状并进行单株测产和考种,分析了不同性状的边际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性状的边际效应大小的排列为分枝数〉产量构成性状(单株荚数、粒数)、产量〉茎杆重〉百粒重〉粒茎比。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边际效应大于无限结荚习性品种。品种间边际效应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的边际效应对玉米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相同密度下研究了7个不同品种从边1行至边5行玉米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从边1行至边5行,单株产量、穗粒数、百粒重逐渐减小,不同品种单株产量、穗粒数、百粒重随边行增加而递减的速度不一样,一般到边3行时减小的速度变缓.穗粒数的减少和百粒重的降低导致了单株产量的降低,穗粒数的减少是单株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边际效应较小的品种单株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是百粒重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不同棱型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引进大麦品种资源的特性并为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以从日本引进的儿9份大麦种质为材料,对不同棱型大麦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棱型的材料在这6个性状上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4个性状差异显著。与四棱和六棱相比较,二棱材料极显著地表现出矮秆、穗下节间长度短、穗子长、穗粒数少、千粒重大的特点;四棱材料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居中,产量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六棱材料穗粒数极明显地高于其它棱型。  相似文献   

11.
波斯小麦农艺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为从波斯小麦中发掘优异基因资源,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对来自15个国家(地区)的81份波斯小麦进行了农艺性状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总体表现为植株高大,平均为110.0cm;有效穗数平均为12.6个;穗粒数较多,平均为42.4粒;播种至抽穗平均为185.5d;千粒重偏低,平均为17.3g。简单和偏相关分析中分别有16和12对性状相关极显著。其中分蘖数与有效穗数、穗长、小穗数,有效穗数与穗长、小穗数,穗长与小穗数,小穗数与千粒重,抽穗期与穗粒数间相关和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四个主成分(分蘖因子、粒重因子、穗粒数因子、抽穗期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5.61%。  相似文献   

12.
对2004至2007年云南省22品种次的二棱大麦在云南省(高、中、低)3个不同海拔环境下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有效穗、千粒重和生育期在不同环境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数和株高差异不显著;平均产量在低海拔环境最高,高海拔环境下最低;在低海拔环境下,有效穗和千粒重都显著高于其它两个环境,生育期在高海拔环境下最长,平均比低海拔环境下长2d。相关分析表明在高海拔环境下产量构成三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为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且穗粒数与产量负相关;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低海拔环境下则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通径分析表明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余环境都是千粒重的直接效应最大;而在高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13.
用随机区组法比较试验,对14个福优组合的遗传参数估算,相关系数和通径分析认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与单株重关系,遗传参数和估算穗粒数,穗数是决定产量主要因素;其遗传相关系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结实率;通径系数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结实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小麦各部位可溶性物质舍量与产量结构的相关性。对19个小麦品种于晴天的上午8:00~8;30,下午5:00~5:30取样,用便携式汁液分析仪测定穗、穗下节、旗叶和旗叶鞘汁液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穗的可溶性物质含量变化范围为7.5%~12%;穗下节的可溶性物质含量变化范围为0.08%~O.12%;旗叶可溶性物质的变化范围为11.5%~17.5%;叶鞘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12%。穗、穗下节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与千粒重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与穗粒数、穗数和产量相关不显著;旗叶、叶鞘中的可溶性物质含量与千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穗粒数和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穗数无显著性相关;穗/旗叶可溶性物质含量比值与穗粒数、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千粒重和穗数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二亚1号为材料,研究其在六种不同栽插规格处理下的抽穗期、株高、有效穗、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重和产量表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株高、穗长、穗总粒数、抽穗期和千粒重未见明显差异。而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穗实粒数、单株重和单产不同处理间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栽插规格以9×4寸的产量最高,其次为5×5寸。8×8寸的产量最低。这一研究说明二亚1号作双晚栽培的适宜裁插方式为宽行窄株9×4寸。  相似文献   

16.
栽培模式和花后去叶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花后去叶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集雨面栽培下穗粒数最多;全程覆膜、覆膜150d和集雨面栽培模式千粒重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三密一稀栽培;全程覆膜栽培下籽粒产量最高。去叶处理对稳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O.05),各去叶处理穗粒数均大于对照。不同去叶处理千粒重均小于不去叶对照。不同去叶处理籽粒产量大小顺序为去全旗叶〉对照〉只保留旗叶〉去1/2旗叶〉去旗叶、倒二叶。去叶处理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栽培模式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青稞新品系87-9-5是甘南农科所1987年用83A-19-1为母本,肚里黄为父本组配合杂交、南繁北育、系统选育而成。1992年参加品种(系)比较试验,平均产量5500.5kg/hm^2,较对照品种肚里黄和长芒青稞平均增产48.4%;1993-1995年参加甘南州青稞联合区试,平均产量3727.5kg/hm^2,较对照甘青一号增产13.9%,居第2位。差异极显著;1996-1999年多点生产示范中平均产量4294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25.38%。该品系生育期110-115d,株高84-116cm,穗长 6.9-9.4cm,穗粒数44-52粒,千粒重42.1-48.8g。籽粒粗蛋白含量11.2%,赖氨酸0.49%,淀偻6.26%。表现早熟,抗倒伏,穗大、粒多,穗脖坚韧,落黄好,较抗大麦条纹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克丰6号小麦新品种施肥对产量的效应及其对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克丰6号小麦新品种,平均单产5141.6kg/hm2,若栽培技术得当,公顷产量可达5958.0kg;(2)施肥对该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异影响大小顺序为:穗粒数>无效小穗数>有效小穗数>株高>千粒重>容重.这表明增加有效小穗数,减少无效小穗数,增加穗粒数是施肥提高产量的关键;(3)从相关关系看,除千粒重和株高外,施肥与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无效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选取8个有代表性的高原粳稻品种为材料,进行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比较了不同品种收获指数、产量和其他主要性状的差异,分析了收获指数与产量及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收获指数在0.499~0.545之间,品种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收获指数与产量、千粒重、结实率、有效穗数、最高茎蘖数、穗长呈正相关关系,但未达显著水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以此为据,开展了高原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稻区不同年代育成并大面积推广的23个早籼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早籼品种更替中,单株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提高;生育期延长、植株增高;单株有效穗数、主穗长、千粒重和叶片长宽趋于稳定。决定早籼品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育种上,应主攻穗粒数,适当增加株高和穗长,在增加株高的同时,重点对基部节间的有效选择,以增强抗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