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源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北麓伊犁河谷东端,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为459296.3公顷,分为夏草场、春秋草场和冬草场。新源县优质、广袤的草地资源为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长期以来天然草原面临着超载过牧、退化等问题。近年来,通过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退牧还草工程等草原生态建设项目,使得天然草地植被、草地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天然草地资源的可  相似文献   

2.
2010年10月,国务院128次常务会议决定,国家财政每年拿出136个亿,在8个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一项涉及国家生态安全,涉及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一项重大的非常好的草原治理与恢复工程,也是涉及广大草原牧区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牧民增收非常好的一项惠牧政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旗草原生态严重恶化,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我旗进行着大规模的草原建设和草原保护,采取了多种建设和保护措施,尤其是围封转移战略休牧、禁牧和生态移民等项目的实施,加大了草原建设与保护的力度,必将加快我旗草原生态恢复的步伐,草原生态恢复后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只有采取划区轮牧措施,划区轮牧在我旗刚刚起步,但它是今后我旗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我县坚持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促进草原植被恢复为出发点,解决牧区人草畜协调发展,借鉴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思路,项目实施主要针对建卡户及养殖大户,统筹解决好牧区生态、生产、生活问题,逐步实现“草原绿起来,草原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促进草原生态持续改善和草原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一项针对草地退化、水土失衡等生态问题提出的草地资源保护措施。其目的是通过控制草原的畜牧量和贴补牧民生计等措施恢复草原生态,进而实现人与草原的和谐相处。草原奖补政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加强民族间的友好团结,促进社会的稳定。该文从实施草原奖助政策的具体措施以及该政策的显著成效2方面探讨伊犁河谷草原实施草原奖补政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中,落实草原规章制度,结合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出台惠牧政策,促使牧民增收,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与做法。  相似文献   

7.
《吉林畜牧兽医》2013,34(8):9-10
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实施草原保护治理补助项目。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实施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飞播种草等草原保护治理补助项目。为确保政策项目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特制定本实施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退牧对安西荒漠化草原植被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安西温性荒漠化草原退牧还草围栏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监测点放牧与退牧管理后草地生物量的跟踪调查和牧草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监测,分析显示:与放牧区相比较,围栏退牧草场内的植株生长高度比围栏外放牧区高4.3~4.8 cm,植被覆盖度高16.6%~17.4%,草场平均产草量高235.2~300.5 kg/hm2,植被生长状况良好,同时草原环境中气温较低,湿度较高,且光合速率较高,有利于牧草的生长,表明退牧措施效果显著.高光谱遥感进一步监测结果显示退牧区牧草光谱反射率高,植被盖度大.草原围栏退牧封育,极大地改善了安西县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提高了草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90%的天然草原已出现不同程度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润丰 《草业科学》2003,20(12):83-85
截至目前 ,在我国近 4亿hm2 的天然草原中 ,已有 90 %的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 ,并且正以 2 0 0万hm2 /a的速度扩张 ,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 ,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直接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在全国草原保护与建设座谈会上 ,农业部总经济师贾幼陵说 ,我国天然草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41 7% ,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资源 ,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地带 ,草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目前除自然因素外 ,造成草原加速退化的重要原因是 ,超载过牧、乱采滥挖、乱开滥垦等人为破坏草原生态和对草原资源…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云南省迪庆州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实施的意义、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对草原生态及牧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建立草原保护和科学利用的对策措施。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实施以来,迪庆州草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有效地扼制了天然草原的退化和水土流失,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了草原旅游,增加了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保护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三江流域"区的生物多样性,加快了多民族共同富裕的步伐,维护了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1.
草原生态牧鸡养殖是一种与现代化笼齐不同,完全回归自然,实施野外放牧的饲养方式。本文通过对草原生态牧鸡采取适宜的技术手段和运用综合措施的养殖方法提高草原牧鸡养殖效益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鄂托克旗草原生态脆弱区治理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鄂托克旗草原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草原生态脆弱区治理途径及办法.通过草原生态治理退牧封育试验示范项目,不仅能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开发、保护、利用体系,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天然草场产草量,而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使草地畜牧业生产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从而带动整个草地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吉林畜牧兽医》2012,33(4):68-68
据农业部公开的信息,2011年起在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今年将扩大。2012年国家将安排150多亿元,将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范围。为保护草原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  相似文献   

14.
草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草原的永续利用是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超载过牧和乱开滥伐,致使草原生产力严重下降,草原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推行禁牧休牧制度,是依法治草、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使草原资源更好地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5.
去年以来,农业部认真组织实施草原保护建设重大工程,加强草原防火和鼠虫害防治,促进草原地区走上了“生态恢复、生产发展、农牧民增收”的良性发展道路,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浅析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从政策覆盖范围、实施侧重点、资金投入方式及实施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现阶段对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恢复草原生态功能,促进牧民增收,实现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乌鲁木齐市草原监理站对2004年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实施的乌鲁木齐市1.1万hm2温性荒漠草原禁牧区植被生长恢复情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通过7年的围栏禁牧封育,首府周边1.1万hm2天然草原植被得以休养生息,植被覆盖度得以恢复,使生态脆弱区的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我市周围已形成一道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发挥出了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市2015年-2020年实施第二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每年补贴资金7655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呈现"局部超载,整体转好"的趋势,补奖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在政策实施后,乌鲁木齐市县推行草原畜牧业由"放牧"向"放牧+补饲+舍饲"方式转变,并开展大规模养殖,加快牲畜周转出栏。但牧民需要租赁草场,或者在舍饲、半舍饲的过程中需要外购牧草、饲料、秸秆等饲养材料,增加了很多支出,而奖补资金作为生态补偿资金,虽然补偿标准比租赁草场和外购饲草料的成本低,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策实施后增加的支出。牧民对政策的依懒性依然较强。  相似文献   

19.
从提高草原利用效率、防治草地虫害入手,选用适于牧区放养和灭蝗的本地原种禽类,在山地荒漠草原进行生态养殖,从鸡舍建设、放养管理等方面,总结一套合理的山地荒漠草原禽类生态养殖生产技术,从而进行引导和推广,为牧民创建稳定的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20.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动员布置会在京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农业部在北京召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动员布置会,对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做了进一步动员部署,以推动草原生态加快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促进牧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