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屈晓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96-2398
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出现的问题:一是失地农民转成市民后家庭经济生活困难;二是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就业困难;三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剖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制度化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根源;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与失地农民的自我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主观因素;四是城市就业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客观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二是为失地农民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加大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其就业率;四是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的身份变成了市民,但是如何使失地农民能与城市充分融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了失地农民所遭受的社会排斥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构建出失地农民与城市融合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排斥视角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社会排斥为概念工具,分析了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的各种排斥。这些既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也制约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以就业为核心的反社会排斥政策成为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失地又失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运用鱼刺图,从制度层面、社会支持网络、失地农民自身以及经济层面4个方面剖析了失地农民生活能力现状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不合理的征地补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缺失和城市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排斥是制度原因;失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小、异质性低是社会支持网络原因;市民意愿低、角色转换困难、文化素质低是其自身原因;期望收益低、生活成本高是其经济层面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提高失地农民城市生活能力的对策思路:一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完善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业机制;四是提高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与机制;四是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5.
黄诚 《甘肃农业》2006,(8):67-69
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剥夺相关理论来分析失地农民何以成为“问题”。笔者认为失地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遭遇双重社会剥夺之后,在市民化过程中又受到社会排斥,从而致使他们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受到各种排斥而不能很好的与城市融合。政策性排斥是其各种排斥的根源,介绍了失地农民政策性排斥的表现,深入分析了造成政策性排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通化县地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失去了土地以后生活缺乏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土失地农民可持续生产得不到保障,农民参加社会养老缺乏积极性,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建议从进一步健全补偿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促进养老保障金增值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保障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8.
胡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14-18916
对嘉兴市失地农民展开问卷调查,从日常生活、经济适应、社会交往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分析了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制度通道、帮助失地农民提升就业竞争力、利用社区平台等促进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导致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快速增长。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困扰着失地农民群体本身,大量的失业群体也对社会发展造成了阻碍。为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再就业问题,应该从政策引导、思想教育和培训体制建设三方面入手,更好的服务失地农民,以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参与问题是水利工程征地移民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当前水利工程失地农民社会参与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以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的逻辑关系为线索,从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博弈机制和利益冲突解决机制等三个方面,构建水利工程失地农民的社会参与机制,以期为水利工程失地农民的社会参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2010年以来铜仁市所采用的征地补偿安置模式,主要有货币安置、社会保障安置、留地安置;分析了这些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如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难以实施,社会保障陷入困境,统一年产值区域与区片价补偿价格相差较大,留地安置适用范围小等。结合铜仁市实际,提出了完善征地补偿安置的方法,如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被征地农民子弟倾斜,加强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征地补偿安置模式。最后,将创新提出的预留农村建设用地安置模式、土地入股安置模式与原有的安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对各种安置模式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对比,为农村土地征收与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各种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征占农业用地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并迅速形成和扩大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不得不转移到城市就业,大量的失地农民在农转工的过程中,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出现了被逐步边缘化的趋向,并在城市中形成了“城中村”现象,这种现象目前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主要在分析失地农民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职业搜寻一匹配理论构建了一个小模型来分析探讨失地农民在农村失去土地和农转工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具体过程和原因,并指出了这种现象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低、缺少专项技能,加之就业渠道狭窄、政策扶持不力等因素造成再就业困难,认为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和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可以缓解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征地范围广,补偿方式单一、标准低;就业无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从落实农民土地权利、土地换保障两个角度入手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失地农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和分析了失地农民再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和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农民就业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2,(8):4884-4886,4952
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农民失地问题,并提出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对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农业发展;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对兰州市城郊失地农民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一是收入少、支出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二是再就业渠道窄,创业能力不足;三是就业保障不完善。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朱垒  戚欣然 《现代农业科技》2009,(14):366-367,374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不得不转移到城市就业,大量的失地农民在农转工的过程中,出现了被逐步边缘化的趋向。以南京市完全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失地农民边缘化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从失地农民安置模式入手提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