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番茄花粉形态特征及其演化、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0份不同栽培、半栽培及野生的番茄花粉材料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番茄花粉形状均为球形,差异不明显;花粉大小虽差异明显,但不能作为准确的花粉分类依据;花粉外壁纹饰有较大差异,根据纹饰类型将其分成3种类型:粗疣—颗粒状纹饰,细疣—颗粒状纹饰,网纹—颗粒状纹饰,结果与根据生物学特性的划分基本一致。探讨了番茄杂交种的纹饰特点及番茄演化在其外壁纹饰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 4 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 ,结合形态分析 ,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 .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 ,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 .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 .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 ,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 .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 .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4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分析,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野生滇牡丹40个群体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其花粉有较明显的多样性.不同群体的花粉赤道面观多为长球形,少数为超长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萌发器官具三拟孔沟,外壁纹饰形态多样,可分为小穴状、穴状、网状、粗网状、皱波-网状、皱波状等.按照数量分类学性状对40个群体进行了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结合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5.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了13个牡丹品种的花粉形状、大小、外壁纹饰及萌发沟等。采用离体培养法,分析比较了13个品种的花粉萌发率。结果表明:13个牡丹品种的花粉有较明显的多样性,赤道面观有近球形和长球形,极面观有三裂圆形和三裂三角形。花粉均具三拟孔沟,外壁纹饰形态多样,有小穴状、穴状、网状、穴网状。‘百花娇’花粉萌发率最高(67.70%),‘洛阳红’萌发率最差(19.43%)。 相似文献
6.
7.
8.
9.
中国榆科花粉形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国内榆科中7属22种花粉,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榆科花粉形态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萌发孔和外壁纹饰作为分科、分属、分种的重要依据。榆科花粉形态的研究,为榆科的分类提供孢粉学方面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百合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及不同野生种与栽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百合属5个野生种和7个栽培品种的花粉形态,并根据花粉形态的定量特征,对这12个种和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2种百合属植物的花粉形状呈超长球形或长球形,外壁纹饰均为单基柱网纹,单萌发沟,但在网脊宽度、网眼大小及内部突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卷瓣组的‘川百合’(Lilium davidii)和‘山丹’(Lilium pumilum)聚为第1类群;卷瓣组的‘卷丹’(Lilium lancifolium),百合组的‘宜昌百合’(Lilium leucanthum),亚洲百合系的‘精粹’(Elite),OT杂交系的‘黄精灵’(Yelloween)、‘塞拉诺’(Serrano)、‘木门’(Concador)聚为第2类群;百合组的‘野百合’(Lilium brownii),东方百合系的‘索邦’(Sorbonne)、‘西伯利亚’(Siberia)和‘马龙’(Marion)聚为第3类群。【结论】花粉形态的定量特征可以作为百合野生种及栽培品种的分类依据,分类结果总体支持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但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部分牡丹花粉粒超微结构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电镜扫描观测了2个西藏野生牡丹种及10个中原栽培牡丹种花粉粒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14个供试材料中,大部分材料的花粉粒为长球形,其中滇牡丹的花粉粒为近圆形、大花黄牡丹花粉粒为超长球形。不同居群的滇牡丹、大花黄牡丹超微结构有一定差异。各材料在花粉壁表面纹饰上差异明显。通过研究牡丹花粉的超显微结构,可为牡丹园艺品种的起源、演化以及种类间亲缘关系等提供孢粉学证据,为西藏牡丹的新品种选育奠定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探明牡丹与芍药远缘杂交结实率低的原因为目标,以芍药‘朱砂判’为母本,以牡丹‘凤丹白’、‘岛大臣’、‘正午’、‘姚黄’为父本,并以芍药品种‘Kansas’为对照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采用培养液培养法测定父本花粉萌发率,用苯胺蓝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父本花粉在母本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过程。结果显示:‘朱砂判’在开花第4天为最佳授粉期;离体状态下花粉萌发率由高到低为‘Kansas’、‘岛大臣’、‘凤丹白’、‘姚黄’、‘正午’;‘岛大臣’及‘Kansas’作父本的组合花粉管能够到达子房,其他组合花粉管都未到达子房,并观察到一些异常的花粉管形态,花粉管生长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系列胼胝质反应。表明受精前障碍是影响牡丹与芍药组间远缘杂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葱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首次对国产葱属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电镜扫描观察,发现花粉粒多呈扁球形至超扁球形,极面观为椭圆形,具远极单沟,沟长达两端,两边的平行,外壁纹饰多为条纹纹饰。文中对花粉资料的分类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部份常见小杂粮作物的7个品种(品系)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同种作物不同品种(品系)之间花粉粒在形状、萌发器官及表面主纹饰等主要性状相同,而花粉粒的大小、表面的辅纹饰等细微性状各有差异。不同种作物花粉粒表面性状截然不同。由此可见,花粉形态主要是遗传因素所决定的性状。 相似文献
15.
日本牡丹品种花粉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杂交育种工作中的时空不遇,延长花粉寿命,本文对23个日本牡丹品种花粉进行了超低温保存研究。对新鲜花粉及超低温保存花粉离体萌发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日本牡丹品种新鲜花粉生活力存在差异,23个品种中,‘大藤锦’花粉萌发率最高,达到60.89%,而‘岛大臣’最低,仅3.49%;室温条件下,日本牡丹品种花粉寿命仅15d左右,而超低温保存可以使日本牡丹品种花粉寿命至少延长至2年。经超低温保存2年,花粉仍然具有较高的萌发率,有的甚至超过保存前水平,因此超低温保存技术可用于日本牡丹品种花粉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6.
牡丹、芍药品种花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秦魁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1):18-26
根据牡丹、芍药中存在大量台阁品种的现象,作者进一步论述了牡丹、芍药品种花型演化的规律,确定了各花型在演化过程中的地位,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牡丹、芍药品种花型分类的新方案,并对该方案的应用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内蒙古荒漠地区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这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各异,主要反映在花粉粒的形状、大小、萌发器官及表面纹饰等几个方面。由此可见,花粉粒表面性状特征主要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因此,花粉粒的形态特征完全可以做为植物分类、鉴定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