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由东北林学院研究、辽宁减震器厂协助试制的DL—1防振锯架(图1)安装在051油锯上(图2),经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五室参照日本林野厅1975年规定的油锯振动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结果,把手处胶套上的加速度值(1/3倍频程内的RMS值)在500HZ以下最大约4G(9.8米/秒~2)的量级,比原051锯架的25G减小了5/6,接近国际上3G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适期采收鹿茸可提高茸的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一只公鹿头1锯(锯等于周岁减1)可采收鲜茸3千克:第二锯可采收分叉二杆鲜茸3.5千克:第3—4锯可采收两茬鲜茸4—5千克:5—12锯的鹿为采茸高峰期.最高可采收鲜茸10千克以上。具体采收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按着制材生产工艺的要求,原木进锯前需要对原木小头进行端面划线,合理下锯。所以在原木进锯前,都需要把原木小头调向进锯方向。 根据这一要求,我们于一九八○年研制了一台YD—2型原木调向机。经半年多时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2014—2015年对大锯龟甲作了初步研究,通过观察大锯龟甲的生物学特征及发生规律,分析发生危害的原因,以"预防为住,科学预防,依法治理,促进健康"为指导方针,全面控制虫害,以期为泡桐叶甲的防治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择影响锯链锯木过程的四个主要锯木参数,即;切削速度、同名齿进给量、锯口长度和进锯角为试验因素,以切削力、锯木功率、锯木生产率和单位锯切比功为试验指标(以下称锯切指标),在锯木试验台上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得出适合于节距10.26 mm锯链不同输出功率的最佳切削工况,这对动力链锯的设计、改进和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链锯锯切试验装置上,对国产GJ-85、051、YJ-4、CH-25和HC-3型油锯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锯切试验。在国产各种油锯的发动机条件下研究其锯木机构的结构参数和锯切参数。对各种油锯现所采用的锯木机构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现锯木机构与发动机匹配的合理程度和改进提高的措施,以使国产油锯进一步提高锯切效率和降低单位面积锯切能耗,达到合理的匹配状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鱼鳞松在SJM—50数字式锯木参数试验台的锯切试验,在切削速度一定的条件下,分析了切削力、锯切功率、锯切生产率与进给力的关系,摸清了进给力对纵向圆锯机切性能的影响情况,得出其进给力的最佳值应控制在147~196N的范围内,这样可以实现降低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分析BH29油锯的驱动链轮受力磨损情况,及对锯链、导板的影响。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电链锯锯切机理,以锯切比功为锯切性能主要评价指标,以切削力、进给力、进给速度、链轮轮轴扭矩、链轮轮轴转速为电链锯锯切试验台的主要功能参数,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设计了电链锯锯切试验台.以红松、杨木两个树种木材作为试材,采用3种不同的锯链对试材进行锯切试验,应用多因素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对电链锯锯切指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检测电链锯锯切试验台性能.结果表明:设计的锯切试验台,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完成目标参数的测定.各因素对切削力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锯口长度、锯切深度、含水率、切削速度;各因素对锯切比功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锯口长度、含水率、切削速度、锯切深度.单因素影响试验表明,木材含水率、锯口长度、锯切深度的增加均会导致电链锯锯切过程中切削力和进给力的增加,切削速度对切削力和进给力的影响较小;锯口长度、锯切深度的增加会导致锯切比功降低,含水率、切削速度的增加会导致锯切比功增加.保持较低的木材含水率、较高的电机转矩、较大的锯口长度、较大的锯切深度,可获得更高的锯切效率;在试验范围内,当含水率为10%、锯口长度为20 cm、锯切深度为10 mm、切削速度为14 m/s时,电链锯取得最优锯切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林木剪枝作业环节中,高枝杆锯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工具降低了林业工人爬树剪枝的风险。本研究对市场上典型的电动高枝杆锯进行人机工程学评价,针对其缺陷提出了一种增加可移动手柄的改进方案,通过对比实验来证明改进方案的有效性,为同类型工具提供改进思路。  方法  可移动手柄通过改变握持点到重心的距离,调节工具本身重量对手臂及全身的疲劳负荷。实验选取17名男性操作者,收集操作原有电动高枝杆锯过程中被试人员的心率,肱二头肌和掌长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握持距离和主观评价结果等数据来选择改进方案。同等实验条件下,对比改进后的实验数据,确定改进效果。  结果  改进前被试人员的心率增加比均大于18%,表明人体全身疲劳负荷过大。肱二头肌和掌长肌归一化的表面肌电信号分别高于20%和30%,呈现出局部肌肉高度疲劳特征。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计算得出改进前后的心率增加比,肱二头肌和掌长肌的归一化表面肌电信号,主观评价和握持距离均有显著差异(P < 0.05)。  结论  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改进之后的电动高枝杆锯可以允许操作人员利用可移动手柄自由调节双手间的握持距离,从而降低手臂及全身的疲劳负荷,最终使得操作舒适性得到明显提升。改进成本控制在百元以下,提高了普遍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兴凯湖梅花鹿种公鹿产茸性能分析及其利用年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兴凯湖梅花鹿种公鹿的1994~1999年产茸记录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种公鹿的头茬鲜茸群体锯平均单产为3.429kg;最佳产茸锯龄为6锯;稳产高产期是4~10锯龄;鲜茸产量与锯龄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457+0.469X(y鲜茸产量,X为锯龄),相关系数为r=0.9867(P<0.01);生产利用年限为10年.  相似文献   

12.
通常,带锯条在用于锯切之前都需经过碾压,以松驰锯身中部。其目的在于抵消锯切时由于锯切热引起的压应力,保证正常的应力状态,保证锯切边所需的刚度,同时可适应上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刘洪斌 《吉林农业》2010,(11):233-234
锯割技术是钳工工艺学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而手工锯割在钳工工作中尤为重要。在一般情况下,手工锯割约占制件总工作量的10-20%。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出精确锯割的操作方法,对影响锯割精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锯割精度大幅提高。文章论述的关于精确锯割的操作方法和提高锯割精度所采取的措施对钳工锯割工艺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原木锯切装备的自动化程度和加工效率,同时保证原木锯切的出材率,设计了基于红外检测的原木自动化锯切翻转概念样机,分析了原木锯切策略和锯切角度算法,并搭建了原木外轮廓检测装置试验台来对上述计算算法进行验证。原木外轮廓检测装置采用红外测距传感器检测原木任意横截面外轮廓上均匀分布的8点位置参数,这8个点组成的多边形可近似表征原木截面的外轮廓,轴向不同截面的近似八边形轮廓用Weiler-Atherton算法裁剪,并进一步用最小二乘法将裁剪得到的多边形拟合成椭圆形的有效利用区域。结果表明,拟合椭圆与原木小头截面外轮廓形状的吻合度较高,依据该拟合椭圆提出的锯切策略和锯切角度计算方法,对于弯曲度和锥度较小的原木锯切分析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鹿茸化学成份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鹿茸(Cornu cervi)系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l)雄鹿未骨化的幼角。我国盛产的主要是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ek)鹿茸和马鹿(Cervus elaphusl)鹿茸。 鹿茸来源不一,性状各异。根据鹿的种类可分为:梅花鹿茸、马鹿茸、驼鹿茸等。由于收茸方法不同又有锯茸和砍茸之分。锯茸又可分为:二杠锯茸、三杈锯茸、椎茸锯茸、再生锯茸及马鹿三杈锯茸、四杈锯茸、椎角锯茸、再生锯茸等(图1)。  相似文献   

16.
木材锯切为闭式切削,其中侧刃的作用不可忽视。为探寻锯切过程中侧刃对切削力的影响并将其量化,采用不同锯料角锯齿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做单齿切削力试验,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中的四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 Design(BBD)试验设计和建模方法,研究了锯料角、切削厚度、含水率和刀具前角等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并建立切削力模型。结果发现:采用响应面法建立的木材切削力多元回归数学模型,可较为有效地反映切削力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R2=0.92和R2=0.94);在闭式切削过程中,锯齿的锯料角对切削力有一定影响,且随着锯料角的增加,切削力缓慢降低;切削厚度对切削力影响显著,其次是刀具前角,木材含水率、锯料角对切削力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市面上加工小径木的机器加工精度低、效率不高、出材率低等问题,分析提高小径木梯形板出材率、加工效率及加工精度的设计方法,通过新的设计方法制定了新的加工工艺。结合工艺分析设计了小径木梯形板锯刨机的总体结构,可以对小径木梯形板进行锯切、粗刨、精刨加工。在对其核心组件锯切组件与刨削组件的加工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锯切组件结构与刨削组件结构。通过导入锯切主轴SolidWorks的三维模型,利用ANSYS对其锯切主轴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锯切主轴的应力、应变和变形云图,其中最大应力值为7.435 MPa、最大应变值为0.042 316 mm/m、最大变形量为0.002 178 8 mm,其强度、刚度及变形量均在许用范围内,仿真验证了锯切主轴的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准确预测木材切削加工后木材表面粗糙度,通过金刚石(PCD)锯片锯切木材试验获得不同锯切转速、进给速度、锯切厚度、木材密度时的木材表面粗糙度测量值,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建立相应的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引入网格搜索法对SVM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参数选取及优化对木材表面粗糙度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CD锯片锯切木材时,3种影响因素对木材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锯片转速、锯切厚度、进给速度,且表面粗糙度值随着锯片转速的增大而降低,随着进给速度和锯切厚度的变大而增加。参数优化后的木材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更能实现木材表面粗糙度的精准预测。  相似文献   

19.
新型星形下锯法第一道工序加工过程的数学描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型星形下锯专利技术是由瑞典皇家技术学院木材技术和加工研究院Martin Winklund教授发明的,这种新型的下锯方法改变了人工林小径木的利方式。用这种方法生产的人工小径的大多数的纹理是径切的,其下锯有方向垂直于木材的生长办,训主要讨论了星形下锯法第一道工序的数学描述方法,推导出出了星形下锯法第一道工序生产的两块平头毛边板的精确材积公式,它为木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依靠这些理论,今后可设计一个更简单实用的数据系统用于星形下锯系统,而且将会使得这些数控系统更适合于小径木的加工。  相似文献   

20.
红锯蛱蝶Cethosia biblis(Drury)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蝴蝶中,翅面斑纹是暖色调的种类不多,红色的种类更少,红锯蛱蝶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成虫喜爱飞翔而色彩艳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赏蝴蝶。在重庆地区,红锯蛱蝶分布在海拔400—1000m的生境里,其中,分布在500—600m占多数;从1998年2004年调查数据表明主要集中在山坡灌丛,阔叶林、针叶林也有分布;重庆武隆、巫山、石柱等地均采集到。三峡库区红锯蛱蝶取食杯叶西蕃莲Passiflora cupiformis Mast.,卵聚集产于寄主植物的叶面,一个卵块可达几十粒以上。饲养幼虫龄期6或5龄;初龄幼虫有群集性,数量较多。悬蛹,悬挂在植物的枝、叶上。卵期7d左右,蛹期10-20d;从卵发育成蝶约需1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