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杏鲍菇菌株间酯酶同工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Jaccard系数计算法及Fuzzy聚类法对6个杏鲍菇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6个菌株可分为3类:Pe4与Pe6酶谱相同(Sj=1.000)归为一类;Pe1、Pe3、Pe5(Sj=0.900)归为一类;Pe2自成一类。其中Pe5酶带数多且粗,活性最强,工厂化栽培表现为较强的耐CO2能力、菇形好、口感佳、生物学效率高,是适宜工厂化栽培的菌株。  相似文献   

2.
利用单核体杂交选育出的杂交菌株Pe2515,经对峙培养,酯酶同工酶分析,子实体生长温度条件,产量和形态特征试验表明均与亲株差异显著。Pe2515菌株比亲株Pe1菌株增产11.61%~64.25%,比亲株Pe2菌株增产60.34%,比其他对照菌株增产19.48%~50.60%。子实体形态特征偏向亲株Pe1菌株,但较Pe1菌株的子实体小。酯酶同工酶聚类分析表明,杂交菌株Pe2515与双亲菌株Pe1和Pe2遗传相异性在0.75以下。Pe2515菌株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10~25℃,生长温度范围较亲株广。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介于双亲之间,粗脂肪含量低于双亲株。  相似文献   

3.
对10个不同来源的杏鲍菇菌株生产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是:杏鲍菇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为0.15~0.45cm/d;在菌丝体长势上存在差异;哈茨木霉与杏鲍菇菌种混合培养均出现死亡,而杏鲍菇菌丝体长满培养基后再接种哈茨木霉培养,只有Pe3菌株在加富PDA培养上死亡,其余杏鲍菇菌株上则无哈茨木霉生长。子实体产量为每袋0.154~0.260kg,生物学效率为20.53%~34.67%。子实体形态上差异显著,共分为5种类型:保龄形、细棒状、粗棒状、近保龄球形、粗棒状且长。  相似文献   

4.
杏鲍菇、姬菇及茶树菇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杏鲍菇、姬菇和茶树菇的优良菌株作为贵州省推广栽培的适应性菌株,建立优良菌株筛选模型,对17个不同来源的杏鲍菇、姬菇和茶树菇菌株的亲和性、遗传稳定性及菌丝生长特性和出菇特征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杏鲍菇GZAAS.Pe104和GZAAS.Pe106、姬菇GZAAS.Pc101和GZAAS.Pc105、茶树菇GZAAS.Ag103和GZAAS.Ag105的生长势强、产量高、商品性好、遗传稳定,是适合贵州栽培的优良菌株。优化并建立了常规食用菌优良菌株筛选的三步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生产性能优良的杏鲍菇菌株。【方法】在相同的栽培基质及环境条件下,对不同来源的13株杏鲍菇菌株(PE-01~PE-13)的生物学效率、生产周期、子实体长度、子实体密度、菌柄直径进行测定,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3个杏鲍菇菌株中,菌株PE-01为优良菌株,其平均生物学效率为76.9%,生产周期较短,子实体长度较短,子实体密度、菌柄直径较适中;PE-06、PE-07为较好菌株,PE-09、PE-11为一般菌株,其他为劣种菌株。【结论】不同杏鲍菇菌株的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在选择优良菌株时应依据多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在本试验条件下,PE-01为最优杏鲍菇菌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杏鲍菇栽培基质不同含水率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为杏鲍菇的生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杏鲍菇PE-1菌株为供试材料,在栽培基质含水率为59.0%,60.5%,62.0%,63.5%,65.0%,66.5%和68.0%时,以该菌株生长周期、子实体形态及基质利用率为指标,研究不同含水率基质对杏鲍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当栽培基质含水率为65.0%左右时,各指标均达最大值,其中,子实体鲜质量为286 g/袋,生产周期为48.5 d,子实体密度为0.528 g/mm3,子实体长度为191 mm,栽培基质利用率为35.68%。【结论】杏鲍菇栽培基质的最佳含水率为65.0%,此时杏鲍菇的生物学效率最高、密度最大、生产周期最短、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7.
刺芹侧耳杂交菌株农艺性状与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刺芹侧耳杂交菌株进行农艺性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10个刺芹侧耳杂交菌株中,有6个杂交菌株的产量高于亲株,其中产量最高的为Pe2515菌株;有5个杂交菌株子实体形态特征与亲株Pe1相似,呈保龄球形;有2个杂交菌株为粗棒状,介于双亲株之间;另有2个杂交菌株子实体为细棒状,与Pe2菌体相近。酯酶同工酶聚类分析表明,在隶属度0.325时刺芹侧耳杂交菌株与亲株可分为5大类群,其中杂交菌株可分为2大类群,杂交菌株与亲株之间的隶属度在0.672以下,表明杂交菌株与亲株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不同培养料对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了不同培养料对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籽壳培养料栽培的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的化学评分、氨基酸评分、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和营养指数分别为53.2,68.6,58.3和17.4,均居3种培养料栽培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的第1位,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8.5和生物价84.6。这些结果证实,棉籽壳培养料栽培的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杏鲍菇菌株进行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筛选出具有开发潜力的优良菌株作为育种的试验材料,为杏鲍菇育种手段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体细胞不亲和性、I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对27株杏鲍菇菌株进行种质资源评价。【结果】参试的杏鲍菇菌种遗传变异丰富,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85~0.91,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7时,27株杏鲍菇菌株分为4类。结合杏鲍菇农艺性状比较分析,得出LX18和LX21两种亲缘关系较远且优势互补的种质资源可作为开发早熟高产优质的新菌株的亲本。【结论】由此可得,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对杏鲍菇菌株从DNA水平进行分类鉴定以及种质资源分析,可加快推进杏鲍菇杂交育种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杏鲍菇产量与培养料养分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量分析杏鲍菇采摘后培养料中水、纤维素、蛋白质的含量,分析其与杏鲍菇栽培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料中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决定了杏鲍菇子实体产量的高低;每生产100 g鲜菇,需消耗1271 g培养料水分;培养料中蛋白质含量降至37%时,产量急剧下降;杏鲍菇子实体生产过程中,优先使用纤维素为碳源物质。在基质不断被分解、同化的前提下,随着杏鲍菇收获潮次的增加,木质素含量呈上升趋势,纤维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蛋白质含量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提出工厂化栽培中应尽量使用纤维素含量高的有机物质作碳源,适当调高培养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培养料含水量以65%为佳,培养料蛋白质含量37%为工厂化生产的停止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