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能值理论分析体系,比较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系统的生态指标和可持续发展性,为筛选出适合本地区应用的农田耕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共设置农民传统耕作(CK)、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1)、深松耕作+秸秆还田(T2)、免耕+秸秆还田(T3) 4个处理。农田能值系统分析可知,CK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经济发展活力低,属于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环境负载率超过T1模式的4倍,说明秸秆还田能有效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负载率,降低农田对不可更新环境资源依赖程度,减轻农田环境压力;同时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地面积的能值投入量,T1、T2、T3处理能值投入率分别为农民传统耕作的1. 57、1. 63、1. 59倍,增强农田生态系统集约化程度;四种不同处理(CK、T1、T2和T3)下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0. 31、0. 91、1. 01、1. 02,说明T1、T2、T3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农田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其中T2、T3为更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生态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少耕、免耕以及地表覆盖秸秆等措施,减少农田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环境友好型耕作模式。为减少土壤侵蚀、荒漠化以及盐碱化等导致的耕地退化,土壤管理方式需要由传统的耕作转向保护性耕作,以保护土壤环境、稳粮增收。介绍了保护性耕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系统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未来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重点与难点,并对保护性耕作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健全保护性耕作发展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山东省郯城县夏玉米最佳耕作模式,改善郯城县夏玉米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夏玉米产量。[方法]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对比分析铁茬播种、旋耕、深翻和深松4种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作物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深松耕作模式能够增加土壤疏松度,与铁茬播种模式相比,其土壤容重降低了0.07~0.21 g/cm3;与铁茬、旋耕播种模式相比,其质量含水量增加了0.08~0.14 mg/mg;其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与其他耕作模式最大相差34.9~82.0 g;此外,该模式还可增加夏玉米穗位叶面积,促进籽粒灌浆,较其他处理耕作模式可增产5.3%~5.9%,增产效果显著。[结论]深松耕作模式并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农艺性状以及土壤蓄水、土壤容重等均有积极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吉林农业科学》2014,(3):36-41
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农田施肥方案,提高养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变量施肥技术的发展;以吉林省梨树县高家村和金山村的农田土壤养分为例,利用地统计学模型,结合GIS技术,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影响;保护性耕作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大于传统性耕作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比传统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结构性强,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除速效磷外,传统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最大变程均小于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最大变程;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图表明,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呈团块状分布,传统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呈垂直于垄向的条带状分布;保护性耕作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而传统性耕作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受人为随机因素影响较大;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大于传统性耕作模式,而且结构性和相关性较强,说明精准施肥更适用于保护性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京郊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农田保护性耕种技术实施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构建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程序,最后提出了构建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认识沙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演变规律,在相近种植制度与施肥灌溉管理措施条件下,选择科尔沁沙地免耕翻、耕作3 a、耕作10 a和耕作20 a 4种类型农田为研究样地,采集了不同类型农田生境中土壤节肢动物,研究了沙区农田长期耕作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20 a农田土壤含水量、pH、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高,免耕农田与耕作3 a和10 a农田土壤性质相近,沙区农田耕作时间对土壤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4种农田共采集216只土壤节肢动物,隶属3纲10目,其中蜱螨目和弹尾目为优势类群,啮虫目、蜘蛛目、鞘翅目和膜翅目为常见类群。免耕农田土壤节肢动物密度最高,其次是耕作10 a和20 a农田,耕作3 a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最少。耕作20 a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多样性较高,其次是耕作10 a和免耕农田,耕作3 a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多样性最低。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耕作年限土壤pH可能是影响不同耕作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因素。初步研究表明,沙区农田免耕有利于土壤节肢动物个体存活,短期耕作活动(<10 a)不利于土壤节肢动物定居,但长期耕作(>20 a)有利于提高和维持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沙区农田土壤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农田生态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阳江市农村农田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农村农田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集体的生产资料存在问题应由集体来解决,建议应当把农村农田集中起来,统一进行改造整理,并将农田改造整理成高质量的现代机械化耕作的农田,才能全面实现机械化耕作,降低农民耕作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8.
万广田 《北京农业》2012,(30):158-159
通过建立农田保护性耕作重点农业示范基地模式,阐述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关中平原农田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及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测定分析了传统耕作(翻耕)、保护性耕作(免耕、少耕)模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关中平原农田免耕或少耕减少了农田CO_2和N_2O排放,增强CH_4的吸收;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农业机械燃油投入和提高秸秆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以CO2当量计,如果100%采用免耕、少耕,每年减排潜力分别为256.08×109 t和96.41×109 t;如果80%实行少耕、免耕,每年减排潜力分别为204.87×109 t和77.13×109 t;如果50%实行少耕、免耕,每年减排潜力分别为128.04×109 t和53.71×109 t。实行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关中平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现有的耕植方式的主要问题是单一化问题突出,连作多轮作少,重面积轻单产。单一化种植结构不利地力恢复培肥,为病虫害发生提供了条件,恶化了农田生态环境。建立湖北良性循环耕作制的对策是划分多模式耕作区,合理选择耕作模式,以及重点考虑粮棉生产等。  相似文献   

11.
在简述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与农田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该区域天然草原植被的恢复作用和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改善作用,以为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主要农作物需水规律及作物需水—自然降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合理布局、蓄水耕作、土壤改良剂应用、农田覆盖、增施有机肥料等节水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的现状,提出了黑龙江省应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并从土壤耕作措施,覆盖耕作和种植保护性作物三方面提出了黑龙江省加强保护性耕作改革的具体措施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残体的续埋效应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对土壤有机碳(SOC)的贡献超过了50%。合理的耕作方式能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团聚体,促进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积累。因此,研究微生物残体的作用机制,对分析长期高效的农田耕作措施对SOC的固持作用至关重要。本文综述微生物残体对SOC的贡献途径与大小、耕作方式对SOC和微生物残体的影响、耕作方式影响微生物残体的原因,分析耕作方式影响微生物残体调控SOC含量的作用机制,为农田固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关于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几点认识。认为目前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是:进行了保护性耕作田间杂草演替规律和恶性杂草灾变预报研究:初步筛选出了适合保护性耕作田间的高效、低污染除草剂;保护性耕作田应用了一次性化学除草;选择出部分适合保护性耕作田间除草机具:引进了部分抗除草剂转基因品种。对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几点认识是:注重作物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并重的除草方式;加强多种除草方法相结合;解决好农机具问题: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加强保护性耕作农田除草剂品种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综合配套技术;解决好农民问题;培育或引进适合当地保护性耕作的新品种.进行合理轮作;加大项目续建投入.增强科技攻关力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作垄、镇压、浅锄和深耕等农田常用的耕作措施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长期推广应用,农田地表微地形状态有所改变,进一步影响了农田土壤状态效应,加剧了农田杂草和病虫害发生。农田杂草、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增产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保护性耕作病虫草害防控措施的研究,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法,对推动保护性耕作的良性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宁陵县当地资源优势,探索总结出大蒜-三樱椒//玉米1年3熟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该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实现了农田耕作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问: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情况咋样?答:内蒙古保护性耕作发展很快,全区实施面积已达1400多万亩。但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在部分作物农田杂草发生密度增大、发生频度增加,防治难度加大,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效益的发挥。农田杂草危害问题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0.
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高旺盛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702-2708
 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是泛指为了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而采取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是土壤少耕免耕技术、农田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技术,其技术原理是达到农田“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以及“适度湿润”和“适度粗糙”的耕层土壤状态,保持可持续的土地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向以及不同区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