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大、小斑病是我省玉米生产上的两个主要病害。品种、钾肥、种植规格和拌种与两病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抗病作用是:品种>拌种>钾肥>种植规格,其中品种是抗病的主要因素。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和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ishik. et Miy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属。两病害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发病高峰在玉米抽雄后,此时玉米植株高大,给药剂防治带来不便。为此,1989年从品种、钾肥、拌种和种植规格等多因素对两病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找出主导因子,为两病害的防治提供一些依据。并根据试验结果,1990年进行了多点试验,防效达80%以上,亩产达40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2.
<正>据调查,有不少农作物的病害都是由种子带菌在幼苗期进行传染的,若在播种期间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治禾谷类作物病害。禾谷类作物病害主要有玉米和高粱的黑穗病、谷子白发病等。防治黑穗病,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防治谷子白发病,可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或35%瑞毒霉拌种剂,  相似文献   

3.
<正>农药篇问:水稻浸种用什么药好?答:用药浸种或拌种处理水稻种子,主要目的是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这两种种传病害,通常可以选用氰烯菌酯、咯菌腈、乙蒜素、咪鲜胺等药浸种或拌种防治恶苗病,加用杀螟丹防治干尖线虫病,或者直接选用杀螟·乙蒜素等混配剂浸种或拌种防治这两种病害。部分地区的恶苗病菌对咪鲜胺产生了较强的抗性,在这些地区应换用或加用氰烯菌酯、咯菌腈、乙蒜素、戊唑醇等药处理种子防治恶苗病。必要时可以加用吡虫啉  相似文献   

4.
邢光耀 《种子科技》2008,26(1):44-45
三唑酮等三唑类药剂防治病害的机制是抑制真菌体内CytP450单加氧酶的活性,破坏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损伤而死亡。但它同样也能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合成过程中的C-14位脱甲基酶CytP450单加氧酶,使促进细胞伸长的赤霉素不能合成。目前,生产上基本上采用高效、广谱性的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预防小麦病害的发生,但用药量过大时会严重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出苗。由于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发生较重,采用高剂量可增强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为此,我们做了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拌种对小麦出苗率影响的药效试验,以期明确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拌麦种的适宜用量,从而为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病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问:今年想不浸种了,直接把咪鲜胺等拌种药拌到稻种上,以后就直接播撒拌药后的干种子。请问这样做防病效果好吗?有什么变通方法?答:用药处理水稻种子,主要目的是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这两种种传病害,合理用药浸种或拌种,均能取得较好防效。通常可以选用登记用于水稻防治恶苗病的种衣剂拌稻种,加用杀螟丹防治干尖线虫病。部分地区的恶苗病菌对咪鲜胺产生了较强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常发病害有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根腐病等,常发虫害有蚜虫、小麦吸浆虫、红蜘蛛等,会对小麦产量构成严重威胁。通过浸种、拌种、种子包衣等形式,能够从源头切断病害的传播,并有效防治部分虫害,是植物病害防治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已成为农药行业近年来追逐的热点。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登记用于小麦种子处理的农药产品总共是274个,涉及农药成分近40个,从登记  相似文献   

7.
<正>"拌种剂"不但具有杀灭地下害虫、病菌的作用,还能够预防地下虫害及种、土传病害,也具有促根壮苗、促进分蘖的功能,在农业生产上使用拌种剂拌种,是植保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是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小麦生产上拌种剂使用率仅为11%左右。  相似文献   

8.
<正>问:水稻播前可以用什么药拌种防病?答:用药处理水稻种子,主要目的是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这两种种传病害,通常可以选用氰烯菌酯、咯菌腈、精甲霜灵、甲霜灵、乙蒜素、咪鲜胺等药浸种或拌种防治恶苗病,加用杀螟丹防治干尖线虫病。部分地区的恶苗病病菌已对咪鲜胺产生了较强的抗性,在这些地区应换用咯菌腈等药处理种子防治恶苗病。必要时可以加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处理稻种防治苗期蓟马等。目前登记用于水稻防病的种衣剂产品,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湖北省植物保总站在襄阳市举办农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新技术培训班,全省17个市(州)、50个小麦、水稻主产县(市、区)植保站(局)负责人,2个专业合作社组织负责人,3个科研、高校、企业单位的专家教授等共70余人参加会议。这次会议主要培训农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新技术——酸性氧化电解水防治农作物病害技术。会议代表参观了襄阳市小麦酸性氧化电解水和药剂浸种拌种对比现场,相关专家详细介绍了酸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承办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西甜瓜种传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年度工作总结交流会顺利召开。项目针对该病的发生规律、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病害综合防治等内容进行了重点研究。蔬菜所甜瓜课题组与菜病综防课题组主要负责种子处理新型药剂研制,与综合防控技术示范的研究与推广工作。现已筛选出高效种子处理剂溴硝醇,并将其加工成50%溴硝醇湿拌种剂,经过质量标准评价,该湿拌种剂对防治甜瓜细菌性果斑病效果明显,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现已申报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11.
<正>早春育苗,易发生猝倒病、立枯病和菌核病等土传病害。对种子可用50%克菌丹或40%拌种双按种子重量的0.3%~0.4%的药量拌种,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主要应对育苗床土搞  相似文献   

12.
<正>众所周知,种衣剂拌种不仅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虫、蚜虫,还具有防治病害功能。由此,近两年种衣剂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成为了农药市场的新宠。对于农民来说,不仅能有效防治病虫危害、实现增产增收,还能省工、省时,减少农药投入和用药次数。对于农药生产厂家而言,种衣剂也成为了一块重要  相似文献   

13.
由于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发生较重,因此我们做了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拌种对小麦出苗率影响的药效试验,以期明确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拌麦种的适宜用量,从而为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小麦病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问:水稻细条病能采取拌种的方法预防吗?答: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这两种细菌性病害,能通过种子带菌长距离传播,前者还是检疫性病害。用强氯精三氯异氰尿酸等进行种子处理,能杀灭由种子携带的病菌,有良好的防病效果。结合防治恶苗病,用乙蒜素等药进行种子处理,对细菌性病害也有一定的防效。问:拌种和浸种,哪种防效好?答:三氯异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等药,  相似文献   

15.
<正>据悉,今年,云南省烟草农科院在烟草根茎病害诊断与防治核心技术上取得一大新突破。黑茎病、根黑腐病、青枯病等根茎病害是云南烟叶主要病害,以往生产上把"三病"表征作为判断依据,诊断不准确,及时防治不见效。云南省烟草农科院采用"多学科、大数据"联  相似文献   

16.
<正>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在进行播种阶段,除采用化学农药浸种外,还有一种常用方法是拌种。农药拌种方法简便,药效期较长,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介绍常见的几种药剂拌种方法:干拌。主要使用粉剂农药拌种,如三唑酮、  相似文献   

17.
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因防治时期不准确、用药量大、防治次数频繁而增加生产成本。通过播前拌种有效地防治后期蚜虫,是防治方法上的新探索。目前在黄淮麦区拌种药剂多种多样,为了检验锐胜拌种防治麦蚜的效果,同时进一步核实一拌无蚜类产品的应用效果,我们进行了该试验。  相似文献   

18.
种子处理是防治农作物根部病害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生产中一直被广泛的应用。种衣剂拌种使农作物根部病害获得了稳定的防治效果。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是先正达公司生产优良麦类种衣剂的商品名称,通用名称为噁醚唑(difenoconazole),经试验示范和在生产上使用,使用技术成熟,是  相似文献   

19.
芽孢杆菌Bam22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起的根肿病是限制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苗期即可发病,目前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和使用化学药剂,但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故提出采用生物防治的策略防控油菜根肿病。笔者采用拌种与苗期灌根的方式研究了芽孢杆菌(Bacillus Bam22)对油菜根肿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苗期调查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m22拌种处理(T1)和芽孢杆菌Bam22+高岭土拌种处理(T2)较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降低了3.4%~20%,防效达44%~52%;T1、T2与药剂对照氰霜唑拌种处理(T3)的株高和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防效提高20%~40%。花期调查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较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降低了10%~13%,防效介于28%~51%;T1、T2处理较药剂对照(T3)的发病率降低了6.67%~10%,防治效果提高了5%~22%,单株产量增加了23.97%~34.29%。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芽孢杆菌Bam22拌种结合苗期灌根,能够有效降低油菜苗期和花期根肿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油菜的产量损失率。芽孢杆菌Bam22对油菜根肿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具有开发成为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多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证明用三唑酮,增产菌混合拌种,可有效地防治小麦多种病害。解决了单用三唑酮拌麦种推迟出苗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