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楼顶生态养龟是利用各种符合条件的楼房楼顶空间进行生态养龟的新型养殖方式。由于楼顶生态养龟有节约土地资源、美化城市空间、增添居民收入、增加休闲乐趣等诸多好处,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对龟的认知逐步提高和龟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利用楼顶进行经营性生态养龟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也成为一些欠发达地区养殖脱贫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龟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现在龟类的野生资源正急剧减少,发展人工养殖是维持生态平衡、保护龟类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养龟的方式从温度的角度可以分为温室控温养殖和自然温度养殖两大类,其中自然温度养殖又以池塘养殖为主。池塘养龟拥有模仿自然环境并可进行大规模养殖的优势,具有龟类生长速度快、疾病较少、养殖管理方便等特点,池塘养成的龟类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龟类原有的优良肉质,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食品。  相似文献   

3.
鳄龟,又名鳄鱼龟、蛇鳄龟、肉龟等。它隶属鳄龟科,鳄龟属。鳄龟分为大鳄龟和小鳄龟两种。鳄龟原产于美洲,我国于1997年引进养殖。鳄龟不仅具有食用、药用、观赏为一体的经济价值,而且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适温范围广,含肉率高,易养殖。人工养殖可投喂各种动物内脏、苹果、菜叶等,并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所以深受广大养殖户和养龟爱好者青睐,小水体养鳄龟技术简单,占空间小,操作方便,投资少,见效快,产值高。又能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阳台、楼顶、厨房等闲置场所。特此介绍小鳄龟的小水体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4.
龟类动物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及观赏价值,历为国人所喜爱。由于人类对龟的需求量猛增.加上龟的成活率远高于鳖,促使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养龟。随着养龟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预防龟病的发生,做到健康养殖,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与龟相识是一种缘分。2010年底,自我当选广东省龟鳖养殖行业协会会长后常有机会与龟养殖老板频繁接触,时下到养龟场参观学习,开始认识龟类各品种,从认识龟到观赏龟,到喜爱龟,时间长了,不知不觉与一些养龟老板成为了好朋友。为了更好了解龟类生活习性,去年我试养了几只小龟。小龟形态憨厚,爬行缓慢,动作笨拙,  相似文献   

6.
邓厚群 《齐鲁渔业》2007,24(1):36-38
龟类集观赏、食用、医疗、保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深受各界人士喜爱,身价越来越高,促进了近年来养龟业的快速发展。但除个体业余养龟者外,规模养龟投资大风险也大,初涉此道者必须谨慎,切忌盲目引种: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1合理确定养殖品种目前国内已开发的龟类养殖品种达30多个,除较大型的综合性养殖场外,业余养龟者应按观赏、食用、医疗、保健等不同用途确定、选择养殖品种。其中三线闭壳龟(又称金钱龟)是最珍稀、昂贵的高档观赏兼药用  相似文献   

7.
龟大多喜欢潜居在水底,钻入泥中,或者上岸晒甲、活动,使养龟池的大量空间处于闲置状态。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去年搞了个试验,即8个水池,按常规养龟量,2个专养龟类,6个水池龟鱼螺鳅混养,进行对照养殖。结果,混养池的龟体重平均比单养龟重100克以上,且在养殖过程中,龟鱼类基本不发病害,龟饵料减少30%以上,大大降低了养龟成本,经济效益提高了2倍以上。所以说,龟鱼螺鳅混养是提高水体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清塘消毒:在龟鱼螺鳅入养前,饲养他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方法是每亩用生石灰500公斤撒入池中,约…  相似文献   

8.
<正>将龟养在屋顶上,你见过吗?光、温、气、水、土、植物和食物,用七种元素构建龟生态养殖系统,将外面的世界搬进家庭庭院,你见过吗?一直以"农民"自诩的袁金标就建造了这样一个"空中龟城",养殖的金钱龟、石金钱龟、安南龟等名贵龟种数千只,开创了仿生态与微生物益生菌结合的生物养龟新模式。因龟制宜的仿生态系统《海洋与渔业》记者近日造访袁金标的龟  相似文献   

9.
正投资灵活石金钱龟的投资比较灵活,既可以实力企业大手笔投入进行规模化生产,也可以小家庭养殖,从几十只龟开始养殖。像茂名电白的杨火廖最早养龟时也就仅仅购买了10只快要成年的金钱龟和50只石龟,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有名的龟王。投资养龟,买龟的成本是主要的开支,因此,如果能在龟价相对低时买入,投资收益会更好。此外,养龟设施也需进行一部分投入。  相似文献   

10.
章剑 《齐鲁渔业》2000,17(3):15-16
1养龟现状 龟类具有独特的营养、药用、观赏和出口价值,养殖前景十分广阔。我国真正开展人工养龟的历史不长。20世纪70~80年代主要是分散型的家庭零星养殖和小范围的试验,没有形成产业,更没有形成市场,养龟停留在炒种阶段。90年代前半期,炒种仍为主流。有人炒种多年,收入颇丰,成为炒种大户。 直到1996年开始,国内才逐渐出现上规模的养电企业和养殖大户。有眼光和超前意识的创业者瞄准这一冷门,大胆投资养龟业,将食用、药用价值高的乌龟作为养龟业的首选品种,前景乐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钱龟具有一流的品质和一定…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的养龟业是在早期民间小规模养殖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迅猛,到2014年达到高峰。至目前,我国无论是养殖品种和养殖产量均居全球首位,成为一个龟业大国。然而从2015年开始我国龟市价格持续下行,给我国养龟业健康发展造成重创,也伤害了业者的信心。那么我国龟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市场找出原因并放正心态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的龟养殖市场已是千亿市场,高风险高回报牵动着广大投资者的心,本文从人工养殖龟的数量、模式、技术、价格等方面对龟市场做了全面介绍,又从龟文化、休闲观赏、美食和保健品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龟市场的发展空间。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加强保护野生名龟,合法经营养殖,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等合理化建议。我国人工养龟的历史悠久,龟具有文化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  相似文献   

13.
龟在生物学上属爬行纲、龟鳖目、龟科。近年随着养鳖业的大幅下滑,龟类养殖正悄然兴起,原来庭院式的养殖规模被不断地改建、扩大。有专家曾预言:龟类养殖即将成为继甲鱼养殖热后又一个热门养殖行业。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一、玩赏价值龟类长 \具灵性,作为...  相似文献   

14.
通州市恒兴乡养殖专业户朱云龙养殖乌龟已有5年历史,去年,他花10万多元陆续从广东、上海等地购回色种,开始规模养殖,目前已拥有草龟、山色、黄喉水色及巴西七彩龟等2300余只,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养龟场一恒兴养角切。自然状态下乌龟的生长速度极慢,每年仅增量50克左右。朱云龙采用人工加温饲养乌龟,冬天保证色的正常觅食,加快了龟的生长速度。该场饲养最多的是巴西七彩龟,该龟具有适应性强、寿命长的特点,还具有无毒、无臭味、不自相残杀等优点。既有滋补、药用价值,又有观赏功能,养殖前景广阔。通州建成养龟场@陶汉清$江苏通…  相似文献   

15.
王兴礼 《齐鲁渔业》2003,20(11):21-22
近几年,龟类已成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名贵水产品。各地的养龟实践证明,龟、鱼混养,不仅龟不伤鱼,鱼不碍龟,而且龟、鱼之间互惠互利,有利于龟产量和鱼产量的提高,能显著提高养殖效益。1 龟鱼混养池的条件 龟、鱼混养池的建设应以适于养龟的需要为准。如果鱼池改造成龟、鱼混养池,必须根据龟池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养龟业已经成为不少地区的支柱产业。作为特种养殖业,养龟业具有养殖技术易懂,生产强度不大,养殖场地可因地制宜,养殖效益较好等多种优势。而且,龟类动物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及观赏价值,历为国人所喜爱。由于龟的用途较为广泛,以至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尤其是三线闭壳龟等珍稀品种,其价格往往比一般龟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相似文献   

17.
2004年7月~2005年5月我们对浙江的湖州、杭州、平湖等地龟鳖养殖场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道如下。一、养殖现状1.养殖户来源调查发现,养殖户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部分中、小型中华鳖养殖户在中华鳖一路价跌后,利用现有池塘改养龟;另一部分是养鳖大户,除继续养殖中华鳖外,增添养殖各种龟。另外,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用龟鳖的群体逐渐增加;此外,龟作为宠物进入了宠物市场,销量逐年上升,也吸引了一部分人投资养殖龟;尤其在2003年后,浙江省海洋渔业局将龟鳖规划成为浙江淡水优势养殖业后,龟类养殖户迅猛递增,使浙江省在继续保持养鳖大省地位的…  相似文献   

18.
鳄龟(Chelydra Serpentina)又名蛇龟、肉龟、小鳄鱼龟,原产于北美洲及中美洲,我国于1997年引进。鳄龟具有食性杂、生长快、体型大、含肉率高、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受到养殖户和消费的青睐。为了探讨鳄龟的养殖技术,广西水产研究所于2002年9月购进鳄龟苗进行养殖技术研究,就养殖条件、龟苗放养、养殖方法、饲料投喂、水质管理以及病害防治等技术环节进行了试验观察,经2年的养殖,从稚龟养至成龟,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掌握了一套鳄龟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9.
安南叶龟,学名Annamemys annamensis,别名越南龟、草龟,隶属潮龟科、安南龟属,其性情温顺特别适合群养,是庭院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由于其体无异味,肉质鲜美,  相似文献   

20.
蒋张林 《畜禽业》2002,(12):32-32
人工养殖龟类,近几年已在不少地方兴起,特别是随着鳖市场走平,龟市场坚挺的形势下,好多养鳖户转向养龟,但养殖者们逐步发现,有些龟品种的雌龟产卵量不少,但受精率不高,特别是初产年龄的龟卵受精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