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粒重与营养器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肥宽行稀播”优化栽培技术,小麦苗期根系NO_3(-)—N含量比传统栽培增加212.1%—406.8%,地上部全氮含量提高1.9%—6.0%;后期群体内光照改善,功能叶片硝态氮积累比传统栽培高2.56—45.38ug/g·d·w,旗叶、倒二叶硝酸还原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旗叶氨基氮含量增加0.057—1.058mgN/g·d·w,氮素转移率也高于传统栽培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在基本苗2—8万/亩的情况下,比传统栽培增加6%—15%(相对值),蛋白质产量增加14%—38%。  相似文献   

3.
小麦穗粒重与营养器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4.
小麦营养器官与产量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麦品种(系)营养器官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营养器官与产量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基部第四节长,倒二叶宽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旗叶面积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茎节长、旗叶长、倒二叶面积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花期渍水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小麦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以期为江汉平原小麦抗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试验,以襄麦55和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设不渍水(CK)和开花期连续渍水7 d(WL)处理,测定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及产量和产量结构等指标,并分析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变化与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结果】0~20 cm土层各形态氮素含量对渍水的反应强度较20~40 cm和40~60 cm表现更剧烈。与CK相比,WL处理下(渍水后0~7 d),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下降,下降幅度达65.7%~81.2%,铵态氮含量则上升48.7%~54.8%;碱解氮含量有所下降,总氮含量上升,但变化幅度较小。当撤去水分处理后(渍水后7~14 d),硝态氮含量急剧上升,甚至恢复至与CK相同水平,铵态氮含量逐渐下降,与CK变化趋势相反;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变化与CK趋势一致。随后至小麦成熟期,CK和WL处理下各氮素含量总体上均逐渐降低。开花期渍水显著降低了襄麦55和郑麦9023的花后氮素积累量(P<0.05,下同),...  相似文献   

6.
小麦穗粒数的调节Ⅰ.开花前穗发育过程中的果聚糖代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个小麦品种开花前穗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的分析表明,在穗发育早期阶段,穗中WSC的主要组分是果聚糖,穗果聚糖浓度约在开花前11~12d达高峰,此后迅速下降。测定了穗中与果聚糖代谢有关的几种酶[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SST);果聚糖水解酶(FEH)和酸性蔗糖转化酶(AI)]的活性表明,在穗发育早期阶段,SST活性>FEH活性,而在穗发育后期阶段,FEH活性>SST活性;AI活性只在开花前的8d内维持较高水平。根据研究得出结论:果聚糖的积累和利用是麦穗开花前糖代谢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品种穗粒数的差异是与穗中果聚糖代谢能力的差异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小麦籽粒干重和氮素积累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同品种和组合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的干物质及N素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干物质积累呈现“慢-快-慢“的变化趋势,而籽粒N素百分含量则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源(最大粒草干重),流(灌浆速率),库(最大籽粒体积)均制约着粒重大小,而灌浆持续期的长短对粒重影响不大;对粒重有显著影响的是整个灌浆期中的一段高峰期天数(干物重日积量从大于1mg.粒^-1.d^-1起到小于1...  相似文献   

8.
小麦茎秆贮藏物质的积累与再运转(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国外有关小麦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贮积和再运转规律的研究结果,小麦茎秆NSC的主要贮藏形式是果聚糖果聚糖的代谢受值株源-库关系的调节,并与品种、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小麦籽粒产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茎秆NSC的再运转。  相似文献   

9.
生物碳对小麦生长和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以棉花秸杆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下(450、600和750℃)厌氧热解制备生物碳,探讨生物碳对小麦生长和氮素吸收与平衡的影响.[方法]设置3种物料:450、600和750℃热解制备的生物碳(分别用450BC、600BC、750BC来表示);每种有机物料设置三个施用量,分别为0.5;、1.0;和2.0;(占土壤的比例);同时,以不添加物料土壤作为对照(CK).[结果]三种温度热解制备的生物碳均对小麦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显著提高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重、氮素吸收量、土壤中氮素残留量,减少土壤小麦体系氮素表观损失量.从两茬小麦种植总体看,750℃制备的生物碳对小麦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好、氮素吸收量最高、土壤氮素残留量最高、整体氮素损失最小.[结论]对于生物碳处理而言,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小麦氮素吸收量增大、土壤氮素残留量增大、整体氮素损失降低.因此生物碳还田是提高养分利用,减少氮素损失的有效途径,从而为新疆干旱区棉花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野生一粒小麦和普通小麦一些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1.
Tissue Nitrogen and Fructan Translocation in Bread Whea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ranslocation of previously accumulated nitrogen and carbohydrates from vegetative tissue of the wheat plant is a major assimilate source for grain filling.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genotype differences in nitrogen and fructan transloc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grain yield and protein content. Effects indicated that significant genotype differences existed for nitrogen accumulation at anthesis and fructan at milk stage and their translocation. Two high protein genotypes, Cunningham and PST90-19, accumulated more nitrogen before anthesis and had greater nitrogen translocation, but lower post-anthesis nitrogen uptake,than two low protein genotypes, SUN109A and TM56. Among plant parts, leaves were the major storage for tissue nitrogen and provided the overwhelming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nitrogen translocation, whereas for fructa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t was the stems. The two high protein genotypes had a higher percentage of their grain nitrogen derived from nitrogen translocation, while for the two low protein ones, it was from postanthesis nitrogen uptake and assimilation. Increasing nitrogen application increased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but decreased fructa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High grain protein content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 nitrogen translocation from leaves, stems and the total plant, while high grain yield was related to high fructan translocation from stems and the total plant. Fructan transloc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grain protein content. Nitrogen and fructan translocation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氮,果糖积累和含量的杂种优势因品种和取样日不同而异,植株,茎秆的果糖积累在开花期前表现正向杂种优势,而叶片为负向优势;不同生育期组织氮积累一般为正向中亲优势,而果糖和组织氮含量一般为负向优势,籽粒产量,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的平均中亲优势分别为8.55%,7.31%和-0.90%,果糖积累的杂种优势与籽粒产量,籽粒氮(蛋白质)产量的和含量优势一般无显著相关关系;开花期和灌浆末期植株果糖含量的杂种优势正相关于籽粒产量优势,负相关于籽粒氮(蛋白质)含量优势,组织氮积累和含量的杂种优势与籽粒产量的优势无显著相关关系,而与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优势多为正相关,这表明很有可能通过间接选择高的组织氮积累和含量杂种优势,以提高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优势多为正相关。这表明很有可能通过间接选择高的组织氮积累和含量杂种优势,以提高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杂种优势,而不降低或者提高籽粒产量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分析   总被引:106,自引:12,他引:106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 ,而氮肥的损失率和土壤残留率有升高的趋势。以尿素作氮源将肥料混施入 0~ 10cm土壤或撒施后立即灌水的条件下 ,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氨挥发的累积损失量分别为每公顷 12 .8(N0 )、2 2 .0(N12 0 )、33.0 (N2 4 0 )和 6 4 .5kgN(N36 0 ) ,氨挥发损失率依次为 3.8%、4 .2 %和 7.2 %。用乙炔抑制 土柱培养法测定的冬小麦生育期氮肥的反硝化损失量每公顷小于 1kgN ,氮肥的硝化 反硝化损失率仅为 0 .2 1%~ 0 .2 6 %或痕量。夏玉米季硝化 反硝化总损失量为每公顷 1~ 14kgN ,相当于当季施氮量的 1%~ 5 %。在北京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 ,氮素的气体损失不超过总施氮量的 10 % ,氮肥的主要损失途径是淋洗出 0~ 10 0cm土体 ,在下层土壤中累积。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施氮对穗花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高产条件下 ,研究了春季小麦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施氮对小麦穗花发育、光合作用速率及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拔节期、孕穗期施氮可延长穗花发育的时间 ,以利穗花的平衡发育 ,减少穗花退化 ,增加穗粒数 ,发育中后期施氮还可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光合速率 ,延长灌浆高峰期的时间 ,显著提高粒重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定义作物氮反应指数 ,在高产条件下比较研究了 6个典型冬小麦品种对氮的反应特性 ,同时对其吸收特性和土壤硝酸盐残留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施用氮肥后 ,冬小麦的物质生产能力、氮含量和吸氮量的增加率不同品种间有显著差异 ,并且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其变化也不同 ,而秸秆对氮的反应明显高于籽粒。在氮素吸收方面 ,冬小麦品种间氮累积量的差异主要出现在生长前期和后期 ,在扬花期差异不显著。早熟品种 915 0 91对氮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前中期 ;晚熟品种泰山 0 2 1则表现为前期吸收比例低 ,中后期吸收比例高 ;品种 6 0 2 9在扬花 11d后仍有很高的氮吸收比例。品种 6 0 2 9比早熟品种 915 0 91总吸氮量平均每公顷高出 5 0 .7kg。关键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的测定结果表明 ,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追氮时期对小麦旗叶中蔗糖合成与籽粒中蔗糖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采用HPLC和酶学测定方法 ,研究了追氮时期对小麦开花后旗叶中蔗糖合成和籽粒中蔗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 ,拔节期追施氮肥 ,显著提高了旗叶中SPS和SS的活性及蔗糖的含量 ;籽粒中SS的活性和淀粉积累量显著提高 ,为获得 936 5 .5 8kg/ha的超高产奠定了基础 ;追氮时期提前至起身期或推迟至开花期则显著影响旗叶中蔗糖的合成和籽粒中蔗糖的降解 ,使籽粒产量显著降低。追氮时期对旗叶SPS活性的影响与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相一致 ,对籽粒SS活性的影响与对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灌溉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王小燕  于振文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015-3024
【目的】研究灌溉量和施氮量对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及其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方法】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防雨池栽条件下进行,选取高产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于开花期和收获期分别测定各器官中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量与分配比例、成熟期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等。【结果】施氮量和灌溉量对植株吸氮量、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存在互作,其中灌溉量的效应大于施氮量的效应,是影响以上诸项指标的主导因素。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增加灌溉量,成熟期氮素吸收总量增加,但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随灌溉量增加,土壤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增大,肥料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减小,表明增加灌溉量导致氮素吸收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实现的;增加灌溉量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稀释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增加灌溉量抑制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最终不利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灌溉量不变,施氮量由120 kg&#8226;ha-1增加到240 kg&#8226;ha-1,各营养器官中氮素的积累量增加,但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率降低,最终籽粒蛋白质含量亦不高。【结论】施氮量为120 kg&#8226;ha-1,全生育期灌溉底墒水和拔节水(W2N1)的处理,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向籽粒分配量大,开花前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转移率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水分利用率亦最高,但籽粒产量仅为5 534.26 kg&#8226;ha-1;施氮量为120 kg&#8226;ha-1,全生育期灌溉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W3N1)的处理,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向籽粒分配量、氮素向籽粒转移率、水分利用率均较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4.54%,籽粒产量达7 411.37 kg&#8226;ha-1,是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在黄淮冬麦区,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规律的影响,为该区旱地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0和2010-2011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20、150、180和210 kg•hm-2),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150 kg•hm-2及以下的处理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在150 kg•hm-2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与15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降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升高。施氮量为180 kg•hm-2和210 kg•hm-2,成熟期0-1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50 kg•hm-2处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施氮150 kg•hm-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和运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各叶层氮素的积累和运转特点,2002--2003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教学基地大田条件下,采用藁8901、石4185、河农341、河农859 4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品种,在对照(不施氮)、施氮(N 225 kg/hm2)、氮磷配合(N 225 kg/hm2+P2O5 150 kg/hm2)3种施肥处理条件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中的氮积累量在拔节期顶部1叶<2叶,2叶>3叶>4叶,在开花期为1叶>2叶>3叶>4叶.同一品种的同一叶层的氮输出量均为氮磷配合>施氮>对照,不同处理的相对贡献并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藁8901"的氮输出量在各品种中最高.在氮磷配合处理中,"藁8901"和"河农341"上部叶的氪转移能力较"石4185"和"河农859"强,说明通过氮磷配合施用来提高高蛋白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有其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方法对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及密穗小麦在Glu A1、Glu B1和Glu D1位点上 y型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y亚基基因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态性与SDS PAGE分析结果完全吻合 ,其中以Glu B1位点上的遗传变异类型最多。研究还发现 ,针对y亚基基因重复区域设计的特异引物能够将Glu 1Dy12和Glu 1Dy10亚基明显区分开来。由于Glu1 Dx5与Glu 1Dy10亚基及Glu 1Dx2与Glu 1Dy12亚基紧密连锁 ,因此可以利用该引物进行优质亚基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