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40个灵芝属菌株(包括9个江西野生菌株和31个国内栽培菌株)为试验材料,对其菌丝特征、子实体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菌丝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菌株G23、G06、G17、G15的菌丝平均生长速率较快,长势较好。不同菌株子实体产量、生物学效率,以及菌盖大小、形状、菌柄长度、直径等农艺性状差异较大。野生菌株G01、G06和G09具有较大的驯化潜力,可进一步开发利用,栽培菌株G33、G32、G11、G12、G30综合表现优异,适宜在江西省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基于ITS序列分析鉴定灵芝属菌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11个本所保藏灵芝属菌株及9个灵芝属野生菌株的ITS序列,应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并从GenBank上下载2条赤芝(Ganoderma luncidum)、1条黑紫灵芝(Ganoderma japonicum)和1条无柄紫灵芝(Ganoderma mastoporum)的ITS序列,以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m)为外类群,用NJ(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20个灵芝属菌株聚为4个簇,其中赤芝组和树舌亚属的菌株各自聚为1组,其组内同源性均达99.7%以上,紫灵芝组的菌株分成2组:无柄紫灵芝和黑紫灵芝。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仅根据形态学特征难以将灵芝属菌株进行有效的分类,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对灵芝菌株进行分类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ITS序列分析在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上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粤北野生灵芝与栽培灵芝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白玉 《食用菌》2013,35(1):9-11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别对粤北5株野生灵芝与9株栽培灵芝进行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进行比较与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对比各菌株间的遗传差异性.结果表明: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在酶带数量和酶活性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供试各菌株间可溶性蛋白差别不大.进一步采用两种同工酶综合聚类分析发现,14株菌株分为13类,野生灵芝菌株与栽培菌株之间差异较大;这也表明同工酶技术在灵芝分类、鉴定、和遗传标记等方面都具有参考作用,且粤北地区野生灵芝资源潜在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综合生物转化率、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多糖含量,对31个灵芝属菌株进行代料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菌株灵黄、泰灵Y、日本赤灵芝、冠县大片灵芝1、肥城树舌灵芝、紫芝适合于药用栽培,其中灵黄子实体多糖含量最高,达10106.383μg·g-1;灵芝P1生物转化率最高(21.22%),菌盖大、菌柄长,但其子实体多糖的含量低(465.426μg·g-1),可用于盆景制作。  相似文献   

5.
以国内灵芝(Ganoderma)栽培菌株粤GL-YW( G.lucidum)和粤GL-YWZ(G.sinense)为对照,对3株采自坦桑尼亚的野生灵芝(Ganoderma)菌株的人工栽培子实体进行多糖和三萜含量测定.结果表明,3个野生菌株子实体中多糖和三萜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菌株,值得进一步开发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野生灵芝进行组织分离、菌种筛选、纯化复壮、栽培试验,得到产量高抗性强的灵芝菌株,进行推广栽培及仿野生栽培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对野生灵芝资源种群及生物遗传多样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7.
灵芝是一类木腐真菌,广泛存在于热带雨林中。根据形态特征、rDNA-ITS和mt SSU的系统发育学分析,课题组将从Cyclobalanopsis bambusaefolia分离出来的菌株命名为G.lucidum,该菌株可人工培养。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这些菌株类群与亚洲灵芝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此外,该研究采用传统椴木栽培技术,实现了分离菌株的人工栽培。人工栽培灵芝子实体粗厚,木栓质,边缘淡黄,在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变褐。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2021,(5)
提取27个山东省栽培灵芝属菌株的基因组总DNA,PCR扩增获得其ITS序列,构建基于ITS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供试灵芝菌株分布于3个聚类组,分别为Ⅰ组(Ganoderma lingzhi sp.nov.)、Ⅳ组(G.applanatum)和Ⅴ组(G.siense)。研究明确了山东省栽培灵芝属菌株的分类地位、亲缘关系和分子特征,为山东省灵芝属种质资源保护、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栽培来自长白山菌种资源库的10个灵芝菌株,考察分析各菌株在不同基质上的菌丝体生长速度、生育期、灵芝产量、子实体形态特征等。结果表明,SW6、SW9、CJ12三个菌株菌丝生长能力强、生育期较短、产量较高、生物性状较好,可作为杂交的优势灵芝菌株。  相似文献   

10.
曾有明 《食用菌》2001,23(5):32-32
我国盛产灵芝,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产品需求量近年来日趋上升,野生资源因大量砍伐木材资源而日趋减少。现将我场多年大田覆土栽培灵芝技术介绍如下:1 灵芝菌种 目前市场收购的灵芝多种多样,有红芝、紫芝、黑芝;有平面形、龟背形、凹碗形、花边形、偏生形等,而最受收购商青睐的是菌盖平整圆滑,菌肉厚的黑芝产品。如我场选育出的G43~2、G43~3两个菌株,其特点是菌盖圆滑、平整,菌肉厚实,色泽如漆光亮的黑芝菌种。2 栽培季节 灵芝属高温型真菌,恒温出芝,菌丝生长温度 20~25 C,子实体…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是黑木耳栽培大省,发展前景看好,而近年来由于菌种混杂、退化,生产规模虽扩大,但产量有下降趋势,选育优良菌种是当前的主要工作。试验对分离于我国的14株野生黑木耳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对收集于黑龙江省的31个栽培品种进行春季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从14株野生菌株中初步筛选出5个较优菌株;从31个栽培品种中初步筛选出13个较优品种,若以总产量为指标,仅有6个品种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2.
以5个不同的灵芝菌株为试材,采用枇杷枝屑代料栽培,以杂木栽培灵芝为对照,统计不同菌株灵芝子实体生物转化率、孢子量并检测不同菌株灵芝多糖、三萜、黄酮的含量,明确不同菌株灵芝子实体品质的差异,为更好地利用枇杷枝屑代料栽培灵芝选择菌株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枇杷枝屑代料栽培灵芝对灵芝品质影响最大的是多糖含量明显增加,其次是三萜含量,对黄酮含量影响不明显;各菌株子实体对多糖、三萜含量提高幅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采集自四川和重庆的4个野生羊肚菌(Morchella spp.)菌株进行组织分离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供试菌株均为羊肚菌属的Mel-21系统发育种。依据当前羊肚菌以外源营养袋提供营养的大田栽培模式,对其中2个分离菌株16-4J2和16-A1进行驯化,发现供试菌株的原基在地温约10℃时开始发生(数量均较少),形状短粗;成熟子囊果卵圆锥形至锥形,中等偏小,平均单菇重8~20 g;16-4J2和16-A1的平均产量分别为(82±10)g·m~(-2)和(106±14)g·m~(-2),在当前栽培模式下,2个菌株均达不到商业化栽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桂西北野生灵芝和人工栽培灵芝多糖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桂西北地区几种人工栽培灵芝和野生灵芝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人工栽培赤芝的多糖含量均比野生赤芝的多糖含量高;人工栽培赤芝的多糖含量也比部分野生黑芝的多糖含量高。分析了不同样品灵芝多糖含量差异的原因,并探讨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用人工栽培灵芝替代野生灵芝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野生与栽培灵芝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野生灵芝和栽培灵芝依次用乙醚、甲醇回法提取,对醇,醚提取物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灵芝和栽培灵芝挥发油的种类分别为22种和10种;在测得的野生灵芝的22种挥发油中,脂肪酸类化合物居多,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十六碳酸,占挥发油总量的50.68%。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灵芝主要活性成分与营养物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种不同品种灵芝为试材,比较了灵芝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粗蛋白质、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等主要活性成分与营养成分的含量,以期为灵芝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灵芝多糖的含量在0.53%~3.05%,含量高的品种依次为易县采集的"野生白灵芝""野生云芝""泰山3号";野生灵芝和人工栽培灵芝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在0.47%~1.47%,野生灵芝三萜含量多数高于人工栽培灵芝;人工栽培的灵芝粗蛋白质含量多数高于野生灵芝,"美芝"粗蛋白质含量高达32.05%,易县"野生赤芝"粗蛋白质含量仅为7.52%;野生灵芝的灰分显著高于人工栽培灵芝的灰分;人工栽培灵芝和野生灵芝根据品种不同,所含粗纤维、粗脂肪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应用ITS、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收集保存的16个灵芝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ITS序列,将2个“白灵芝”鉴定为乳白栓孔菌(Leiotrametes lactinea),并非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其他菌株均为灵芝属。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似水平在0.64时,16株供试菌株可以聚为三组。第一组中的1号与9号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95以上,11号与12号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达到1.00,可能属于同物异名。研究结果将为纠正灵芝种源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是原产于川藏高原地区特有的野生灵芝,富含多糖、三萜等生物活性成分。近年来被鉴定为灵芝属的新种,市场需求急剧上升,人工栽培逐渐兴起。详细介绍白肉灵芝段木栽培技术以及采后烘干保存等技术要点,为白肉灵芝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28个灵芝菌株栽培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8个灵芝菌株栽培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灵芝子实体浸出液和木屑浸出液对灵芝母种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新6、K6、902、信州、18、韩1等菌株对绿色木霉具强拮抗作用;8、新6、6、12、13、18、19、韩1、韩3具良好的综合栽培性状,生长周期短,子实体形态好,产量高,产孢量大。  相似文献   

20.
对分离自西藏米林县、波密县的野生灵芝菌株,采用脱袋全埋式覆土栽培方法,自动间歇喷雾增湿、蕾期加强通风等技术措施,在西藏拉萨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效日光温室驯化栽培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